奧推網

選單
娛樂

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周武王伐紂是怎麼勝利的?

如果您喜歡這篇作品,歡迎點選右上方“關注”。感謝您的鼓勵與支援,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武王伐紂一直是被普羅大眾最喜愛的歷史橋段之一,其受歡迎程度僅次於三國曆史,這主要還是歸功於古代文人的文學創作,尤其是後來《封神演義》的出世,更是讓商周交替的這段歷史傳播到了大江南北。

雖然《封神演義》只是商周兩朝交替的歷史演義,但在整體的脈絡架構之上還是遵循了原來的歷史事實的。

只是因為一些主觀原因,加入了一些作者的個人喜好,來迎合讀者的口味。再加上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我們能看到的歷史也都經歷了認為的篡改或是掩蓋。

就像楊堅、趙匡胤等人從來不希望別人說他們是篡權,因為篡權成功並建立了新的朝代,才勉強用功績掩蓋了篡權的道德缺失,而我們的王莽先生則是篡權失敗而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唾罵千年。

所以我們看到的武王伐紂歷史,其實也是半真半假的,真實歷史早就掩蓋在歷史的塵埃之下了。

據歷史記載,當時周武王伐紂只用了4。5萬大軍就輕易地將商紂王的70萬(一說是17萬)大軍擊破,成功滅亡了商朝。

這樣的以少勝多在今天來看也是非常不可思議的,那麼周武王究竟是怎樣用區區4。5萬人的兵力,滅亡掉了存續長達500多年的商朝的呢?

據守關中,蓄勢東侵

關中沃野一直是中國最負盛名的政權發源地,最早可以追溯到神話時代的黃帝部落。

黃帝部落就是在關中平原的姬水流域發源,沿著黃河流域不斷向東發展,聯合炎帝部落擊敗了河北一帶的蚩尤,才真正將炎黃部落的影響力擴大到傳統的中原農耕區。

後來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也是在關中平原發家,建立北周、隋、唐的關隴貴族集團,更是憑藉關中形勝,統治了中國長達500年之久。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關中平原就是古代最成功的的建國創業孵化基地。

商朝時期的關中平原本是羌人的地盤,而我們所熟知的夏朝正是關中平原和和黃土高原之上的西羌人建立的朝代。

夏朝在滅亡之後,就有一部分逃回了黃土高原和關中地區的老家繼續發展,有一部分還因為環境的變化而重新變成了遊牧民族。

就像後世孔子所說的“入中華則中華之,入夷狄則夷狄之”。周人其實原本也是關中平原西北具有遊牧性質的一個民族。

據周人自己說是本是黃帝之後,發配到關中平原以西才有了遊牧民族性質,後來穩定在渭河流域時又轉變成了純農耕性質的農耕部落方國。

周人在早期進入關中平原時,常常受到佔據周原一帶的犬戎侵擾,多次進行搬遷,到商朝初期的公劉時代時,周部落遷居到了豳地,後來到了古公亶父之時,周人又受到薰育戎侵襲逼迫,搬遷到關東盆地最西端的周原一帶。

正是在周原這個肥沃的區域,周人勢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得到了當時的天下共主商王朝的認可,正式加入中原文明圈。

並且由於商朝軍隊的隱蔽之下,不再懼怕諸多西戎勢力的侵擾,國力迅速膨脹起來,在文化方面也是受到商朝文化影響。接受商朝的殷禮並加以簡化,形成了最初的周禮。

周人在完全轉化為農耕民族之後,對 土地的渴望就變得強烈起來,開始不斷吞併關中平原的小諸侯國。

商王文丁看到了周人的威脅,殺了周部落的首領季歷加以打壓,但仍然讓周人繼續在關中平原發展。

這樣一來周人的實力實際上幾乎是沒有任何損傷的,再加上週人之前吞併的都是親近商朝的小方國,所以在整個關中平原,已經沒有可以與周人相制衡的力量了。

西伯侯姬昌即位之後,並沒有著急報殺父之仇,畢竟當時的周人雖然在關中平原打遍無敵手,但勢力還不足以與強大的商朝抗衡。

繼續默默積蓄實力,對關中平原以及黃土高原之上的西羌勢力進行武力征服或是和平拉攏。

進行了一系列準備之後,周文王將都城搬遷到關中平原東側的西安一代,蓄勢東侵。

雙線發展,兩面夾擊

周人統一了關中平原之後,實力比起商朝來還是差很多的,但周人依仗關中平原的地理優勢,只要向東守住潼關,向南守住武關,商朝拿周人其實是沒有什麼辦法的。

而商王朝的地理位置就相當吃虧了,北方有著土方等遊牧民族時常侵擾,南方的淮夷雖然比較弱小松散、沒有大動作,但也是個牆頭草,時不時也給商朝來上點麻煩。

東邊的東夷則是相當強大,是商朝周邊最難對付的刺頭。並且,江浙一帶的東夷勢力也和西邊的周人有著莫大的關係。

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出。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同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奔荊蠻,自號勾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者千餘家,立為吳太伯。”——《史記·吳太伯世家》

上面我們講過,在古公亶父(周太王)時期,周人的實力就十分強大了,並且這時候的周人已經有了“剪商”,想要削弱商朝勢力,取而代之的意願了。

周太王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吳太伯、仲雍、季歷。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周太王應當將首領之位傳給吳太伯,但泰伯沒有兒子,季歷又比較賢能,兒子姬昌也是十分聰慧。

所以周太王就想將“王位”傳給季歷,再傳姬昌。泰伯、仲雍知道了周泰伯的想法,或許是體量周太王的難處,認為季歷應當即位;又或許是擔心殺身之禍。

泰伯、仲雍二人逃往荊蠻之地,遠離周人勢力,以示無意爭奪王位,讓季歷順理成章的坐上王位。

當然,這只是後來司馬遷的記載,年代久遠難免有些謬誤,但泰伯奔吳的事實確是存在的。

泰伯和仲雍兩人也不是隻身前往的吳地,而是帶著大量的家眷甚至軍隊前往。要知道當時的吳國所在地的良渚文化雖然原始社會末期,連文字都沒有。

但部落聯盟勢力仍然是不容小覷。

但在泰伯等人來了之後就成為了吳國附近的部落首領,說明他和弟弟仲雍很有可能是帶著軍隊過來的。

也極有可能是在周太王的授意之下前往東方發展,與西線的周人勢力形成合鉗之勢。

雖然史書上沒有記載,但吳國身為東夷勢力的一支,帶著自己的軍隊前往東南地區的吳國進行開荒,想必和周人還是有著一定的聯絡的。

後來東夷勢力與商紂王軍隊的三次戰爭,多半也有著吳國勢力的參與。

只是三次對商王朝的戰爭都已失敗告終,但即使如此,也對商王朝的實力進行了削減。

當時被姬發所領導的周人也是趁著商王朝第三次對東夷的戰爭沒有完全結束,主力未能迴歸,連夜從關中平原直奔朝歌城而來,打了一個歷史上記載最早的閃電戰,滅亡了商朝。

當然我們也只是猜測,但吳國是由周人的先祖建立的也是不爭的事實,吳國也是身為姬姓諸侯國,在周朝建立之初就收到了周武王姬發的冊封。

以至於後來在春秋時期的吳王闔閭時代,吳國身為一個西南邊陲的國家,還能成為和齊、晉一樣平起平坐的春秋五霸的霸主存在。

派出內奸,裡應外合

現代戰爭打的是資訊戰,古代戰爭也不例外,商紂王派兵征討東夷的大軍一出發,周人這邊的大軍就蠢蠢欲動了,甚至出兵的決策都有著周人內奸在其中摻和,這個內奸是誰呢?

膠鬲,就是那個《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裡說的“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的膠鬲。

在史書記載中,膠鬲原本是一個售賣魚鹽的商販,才能被周文王所發現,並將他舉薦給了商紂王當朝廷的近臣。

膠鬲畢竟也是有才能的,所以很快就取得了商紂王的新人和賞識,但他畢竟是周文王派來的內奸,作為滅亡商朝的內應,最終還是忠於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周文王姬昌的。

商紂王第一次討伐東夷,關押姬昌的時候,膠鬲就和紂王的哥哥微子啟一道勸諫紂王放了姬昌,保住了姬昌的一條命。

在紂王進行第三次東夷戰爭的時候,膠鬲更是利用職務之便,馬不停蹄地前往西周陣營通報訊息,催促發兵。

兵貴神速,正是這次準確而又及時的情報,讓西周軍隊馬不停蹄地感到牧野,聯同其他方國滅亡了商紂王的商王朝,建立了新的政權。

膠鬲也在周朝建立之後,受到了很大的封賞,如今江蘇無錫的“膠山”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結語:

所以周朝的軍隊取得勝利並不是偶然,這次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周人在經歷了多年佈局以後才取得的戰果,天時地利人和都被周人盡在掌握。

而我們的商王朝在連年對外戰爭中早就消磨了實力,甚至激起了民怨,滅亡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