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航天新徵程 | 逐夢星辰大海,中國太空探測如何越走越遠?

巡天探宇,解密星空,今天(11月22日)的“一問到底”,我們要追蹤中國太空探測事業步履不停。過去一年,“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遊星際,中國人有了自己的“太空之家”。從空間站距地面四百公里到地火之間最遠達四億公里,中國航天逐夢星辰的腳步邁得更加穩健,中國深空探測越走越遠。昨天,由國家航天局聯合海南省人民政府、聯合國外空司共同主辦的“聯合國/中國空間探索與創新全球夥伴關係研討會”在海口開幕,共有來自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一起“共話太空”。大家都很關心什麼時候能在月球上留下中國航天員的腳印?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中國空間站,那什麼時候會有月球科研站?普通人什麼時候可以地月旅行,甚至地火旅行?未來我國的深空探測將走向何方?這一系列看似遙不可及的問題,如今都有近在咫尺的答案。今天的“一問到底”,我們聚焦中國太空探測。

在正在海口舉行的研討會上,一份“深空探測時間表”引發熱議,這就是我國深空探測分幾步走?未來十年到底如何飛向遠方?一般來講,距地球38萬公里的月球及更遠的太空都屬於“深空”範疇。目前的探測活動透過三種途徑進行:藉助地面和太空軌道上的觀測裝置觀測深空天體,以無人探測飛船、登陸器等抵近考察,以及宇航員登陸天體。那麼,中國的深空探測“時間表”是怎麼安排的呢?此前,總檯記者獨家專訪了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來聽聽他的解讀。

未來10至15年 中國深空探測分幾步走?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吳偉仁院士:

深空探測一個是月球探測,第二是小行星探測或撞擊,第三是行星探測,第四是我們要發射重型運載火箭,要把我們現在火箭推力提高4倍左右,為載人登陸火星、登陸月球,以及近地空間大批次的運輸做好準備。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吳偉仁院士:

我們國家探月工程是2004年開始,當初規劃的繞月、落月和取樣返回現在基本都完成了。嫦娥六號,我們現在已經把它劃入到四期後面了,嫦娥七號、嫦娥八號、建科研站聯絡在一起了,前面三大步已經完成了,下面我們要實施四期了。四期工程以後可能還有五期工程,還有六期工程,那都是後面的事兒了……

新一代載人火箭何時完成研製?

深空探測能否越走越遠,動力十足的火箭是關鍵。我們熟知的中國空間站“專用座駕”——長征五號,它的推力可以滿足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但是想要完成載人登月甚至探索更遠的太空,就需要有更強勁推力的重型運載火箭。那麼,新一代載人火箭的研製有時間表了嗎?

據介紹,新一代載人火箭的箭體直徑與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相當,透過將已經成熟的火箭技術進行綜合運用,將滿足我國載人登月的任務需求。

中國工程院院士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總師顧問 龍樂豪:

相當於三個長征五號的芯一級,把它捆綁起來,每一個芯級是三個組合體並聯的,每一個組合體上有7臺發動機,每一臺發動機推力將近120噸左右,就這麼一個龐然大物,當然還有二級,這樣就把三個中國人分兩次發射。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可以達到大概70噸左右,地月轉移軌道的能力,就是地球到月球的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大約是27噸,這樣可能分兩次發射,將(實現)三個中國人在2030年以前登上月球。

同時,龍樂豪院士介紹,我國重型運載火箭也正在研製中,它箭體直徑達到10。6米,高度110米左右,低軌道的運載能力可以達到150噸以上,地月轉移軌道的能力達到50噸以上,這將是未來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

中國工程院院士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總師顧問 龍樂豪:

這樣一個火箭超過了可以說是歷史上所有的火箭的運載能力,將來除了實現我們更遙遠的,比如說載人火星探測,還有建立月球基地,甚至於將來直接民用,就讓它建造空間太陽能電站來運輸,現在進展都還不錯,具體模樣都做出來了,一二三級的發動機都已經相應地做過了全系統的短程的熱試車考核,也就是說具體方案都已經定了,8年到10年應該進入首次飛行試驗是完全可能的。

“嫦娥”何時再返月球?中國人何時能登月?

有關時間點,其實我們還有很多疑問。嫦娥六號什麼時候取樣返回?中國宇航員何時登月?月球網際網路什麼時候建成?對此,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表示,2024年,按計劃嫦娥六號將會取樣返回;到了2030年左右,吳院士說,中國人就可以把腳印放到月球上去了;未來,還可以在月球上玩手機、刷影片,甚至看世界盃,因為吳院士表示,只要建成了月球網際網路,就能覆蓋地月空間、月球空間甚至星際空間,在地球上生活的一切都能搬到月球上去。

月球科研站什麼樣?何時建成?

現在我們已經有了中國空間站,那麼月球科研站離我們還有多遠呢?吳院士表示,對於月球科研站的建設,要先組成一個國際科研站的基本型,然後再在這個基礎上擴充套件成一個國際月球科研站。那麼,這如何實現?何時建成呢?來聽他的介紹。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吳偉仁院士:

月球探測的四期工程包括嫦娥七號、嫦娥八號等,我們要在月球上構建一個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涵蓋著陸器、月球車、飛躍器,軌道上還有軌道器,我們可以隨時在那兒觀察。飛躍器要從月球上面起飛,也可以多次起飛。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吳偉仁院士:

國際月球科研站也以它為基礎,其他國家的一些航天器在上面,共同在月球南極,這麼一小塊兒地方構建一個科研站,因為月球南極有一個好處,月球背面是看不著的,太陽光又照不著怎麼辦?月球背面可能有長時間的極晝和極夜現象,因此這樣它至少有點光照,雖然光照不足,零下80℃到零下100℃左右,那這時候人和機器還是可以長時間扛下去的。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吳偉仁院士:

我們國家是第一個提出在月球南極設科研站的國家。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吳偉仁院士:

首先安全著陸,另外有行走的月球車,現在我們嫦娥三號、嫦娥四號都釋放了月球車,但是我們車子很小,120公斤。以後這個車子要比現在大了,因為我們火箭推力大了,而且也是可以坐人的,你比如說美國人現在搞了一個月球車,它裡面兩個人,一個人開車,一個人休息,還有一架床,還有衛生間……第三部分還有能源供給,比如我們現在正在研製新的能源系統,把核能用在上面去,那就可以長時間大功率地解決能源問題。還有通訊設施,還有網站,還有基站,實現和地面之間通訊以後,比如說和火星通訊或者和其他星際通訊中轉。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吳偉仁院士:

有人說以後從月球起飛,飛往火星、飛往其他星球就省時省力了,如果從月球上起飛那難度就小多了。我們宇航員希望在10年之內能夠上月球,大概是這麼個進度。2028年左右,我們基本型就建起來了。

新聞連結:太空裡的中國探索

從神舟飛天,到嫦娥奔月,再到天問探火、羲和逐日,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的腳步從未停止,有哪些“名場面”令你記憶猶新?一起來梳理和盤點。

多年以來,月球一直以正面對著我們,這導致人們對其背面有著無限幻想。有人覺得月背上有外星人的基地,有人覺得月背有遠古太陽系的秘密,總之眾說紛紜。直到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背,這一切的謎題才有了答案。而在嫦娥四號登陸時,它帶著的那隻“小兔子”——玉兔二號月球車更是使命在肩。自登陸以來,在月球背面,玉兔二號月球車已經完成第44月夜休眠,目前在月球背面累計行駛里程1239。88米。月背探索,蟾宮折桂,只為留下“中國足跡”。

今年5月是天問一號成功落“火”一週年。去年5月15日,天問一號探測器著陸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火星成功,標誌著我國邁出了星際探測征程的重要一步,實現了從地月繫到行星際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人的印跡。現在,遠在數億公里外的火星,祝融號火星車正在休眠,預計年底12月前後,祝融號火星車巡視區將進入初春季節,環境條件好轉後,將恢復正常工作。天問落“火”,解密星空,只為找尋太空“中國答案”。

天問一號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圓滿完成後,下一步就將開始小行星的探測。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曾表示,接下來要進行一次包括著陸、取樣返回等任務在內的小行星的探測。緊接著還要開展對火星的取樣返回、木星系的探測,以及行星際穿越探測。吳豔華表示,行星探測工程計劃在未來10到15年內完成。目前我國還在進行中長遠發展戰略規劃的論證,比如太陽系邊際的探測、發射大型空間太陽能電站、火星上發射更大的探測裝置等等。中國人探索宇宙的腳步將走得越來越遠。

編輯:孔韜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