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專訪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文化的“對話”是機遇也是力量

【環球網文化頻道 記者/林聿】今年是香港迴歸祖國25週年,一座文化新地標亮相於維港之濱,備受矚目。歷時近七年落成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自7月開門迎客以來便掀起了一輪輪觀展熱潮。開館首周訪客近35000人次,迄今已錄超過53萬人次入場,開幕以來七個大展持續收穫來自各界的高度評價,展現出祖國文化對香港民眾的強大吸引力。

作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發起者、推動者和合作夥伴,故宮博物院為開幕展覽精選了900餘件珍貴文物一次性赴港展出,實屬首次。近日,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在北京接受環球網文化記者專訪。他表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祖國給香港市民的一份文化厚禮,“是中央對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定位的積極探索。”

回顧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及系列展覽的籌備過程,王旭東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落成是京港兩地各部門攜手努力的成果,凝聚了兩地團隊多年的心血。為了能把故宮珍寶和故宮所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給香港民眾,用心呈現出能夠體現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展覽,兩地專家早在2017年《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協議》簽署之前就已著手構思策展。王旭東感言,“有幸能夠參與它的建設、落成和最終呈現給社會的全過程,能夠參與到以文化助力香港的未來發展,故宮博物院感到很自豪。”

而觀眾對開幕系列活動的熱烈反響正是對兩地合作成果的高度認可,亦令王旭東認識到香港公眾對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寄予的厚望,“香港的老百姓們非常興奮。大家都希望能擁有這樣一個文化的展示交流平臺。”從故宮院藏文物裡能夠看到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看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創造,包括藝術和工藝技術,“這讓人油然而生一種身為中國人的民族文化自豪感。”王旭東說,兩地“故宮人”都希望能透過展覽更多地加深香港民眾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接受環球網文化頻道記者專訪(攝影/林聿)

交融篇:“國之瑰寶”連古今, 香港與內地文化血脈更加相融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幕展覽現場(圖片來源:東方IC)

故宮首次一次性出借900餘件文物

為支援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幕,故宮博物院首次一次性“出借”900餘件院藏珍貴文物。在王旭東看來,“文物,就是文明的一種載體。需要讓香港民眾透過展覽看到我們的祖先如何一路走來,今天我們又將怎樣面向未來。”

談及展覽中文物的選擇,王旭東介紹說,首先需要觀眾明確的是,作為古代的皇宮,曾經的紫禁城不僅是歷代帝王起居的生活場所,亦是國家權力的中心,是國家意志的體現。這是故宮有別於其他博物館和歷史遺蹟的特質。“不能脫離了故宮談文物,同時在這樣一個場所裡,還有文化傳承的創新。”王旭東強調,策展的核心是讓觀眾認識“紫禁城”,帶領觀眾感受昔日紫禁城場景裡的人、收藏與生活,“也很有必要讓香港民眾瞭解曾經紫禁城裡有24位皇帝管理國家的這段歷史。”

在北京故宮,遊客可以置身於雄偉的古代建築群中感受歷史氛圍,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則是新建場館,如何在全然現代的環境下讓來自世界的觀眾能在其中真正瞭解中國古代皇宮的生活與收藏?尤其如何對曾經展出過的文物再做全新的闡釋?這是擺在策展團隊面前最大的挑戰。王旭東表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著重構建“對話”這一主題,時間上的“古今對話”和地理上的“中外對話”是策展的主線。遵循這兩條主線,兩地專家經過商討,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中設“紫禁一日”“紫禁永珍”“龍顏鳳姿”等幾大主題展區,將故宮的建築、典藏、帝后肖像和清宮生活全景式展現。

此外,“陶瓷”作為獨特的器物品類,在帝王生活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是帝王審美和人生哲學的體現,也反映了古代中國陶瓷技藝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因此北京故宮有陶瓷常設展,香港故宮亦著重展示了陶瓷這類器物。“凝土為器”展從故宮院藏36萬多件陶瓷類文物中遴選出169件具代表性的,年代從新石器時代至清代晚期,包括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及明、清景德鎮御窯瓷器精品,可謂是中國陶瓷發展史的一個縮影。

王旭東說,香港迴歸25年來,在不斷髮展和變化中亦遇到了一些干擾和困難,正是中華文明的長久韌性令香港頻頻攻克難關。歷史上,無論遇到何種困難,中華民族的先人們都在強大的精神文明支撐下取得勝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今都融入到文物中留給子孫。“讓並不熟悉故宮的觀眾走進這裡,能瞭解到關於紫禁城的歷史,瞭解文物與古代帝王、國家管理、文化、經濟的關係。”王旭東表示,這正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帶給當地民眾的一種機遇,也是一種力量,它將在更長遠的未來發揮更持久深遠的作用。

故宮博物院精選900多件珍貴文物一次性赴港展出(圖片來源:東方IC)

以“對話”促古今中外交流

“古人是怎樣想的,今人又該如何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古人對當今時代又有怎樣的啟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透過“古今對話”將歷史感和時代感展現在觀眾面前,在王旭東看來,這樣的思考之於今人的生活亦是一種傳承,可以“以古鑑今”。

“每一件文物都會傳遞出文化的價值所在,不僅是審美,還有工藝呈現。”王旭東說。千百年來,中國工匠一直在推陳出新,而現代的香港設計亦在全球享有盛譽。“器惟求新”展以故宮收藏的傢俱陳設、鐘鳴鼎食、宮廷織造、玉石雕刻等,透過與香港設計師合作,開啟了一場古今設計與生活藝術的對話,為觀眾呈現出匠心精神的古今傳承。

“中外對話”中,馬成為主角。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透過“馳騁天下”馬文化主題展,將北京故宮和法國盧浮宮關於馬的文物組合呈現,令觀眾瞭解中西文化背景中對馬這一元素理解的異同,進而引發人們對文化多樣性、多元性的思考。

“國之瑰寶”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一系列院藏文物專題展覽中最受矚目的大展。該展是繼2007年香港迴歸十週年舉辦“國之重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展之後,再次以故宮院藏元代以前珍稀書畫為主題的文物展。王旭東表示,這批珍貴文物相隔十五年重返香港,這樣的時光“對話”尤為特別。

王旭東介紹說,經歷歲月洗禮的書畫藏品,對溫度、溼度、光照等展覽條件要求極高,從文物保護角度出發,逾三十件書畫文物只能分三期、每期十餘件在香港輪換展出一個月。展出的書畫名跡皆為中國書畫史上的經典之作,如宋人臨摹王羲之《行書雨後帖》,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北宋摹本,以及被徐邦達先生譽為“絕世真跡神品”的米芾《行書研山銘》等。為了能讓珍貴文物在最佳環境下展出,也讓“國之瑰寶”與觀眾擁有一個良好的“對話”氛圍,該展獨立售票,慕名而來的觀眾絡繹不絕,有香港觀眾表示“能等來這一張票,能看到這個展,內心就很滿足了”。

“馳騁天下——馬文化藝術”展 展出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圖片來源: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官網)

創新布展是“鎮館之寶”

眼下,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都以鎮館之寶作為攬客名片,王旭東也多次被問及心目中的鎮館之寶,他表示自己心目中並沒有所謂的“明星文物”,因為“每一件文物都是瑰寶”。王旭東解釋,作為文物工作者,自己看展品的角度不同,他亦不希望自己的觀點影響到其他觀眾,“每個人的閱歷和文化背景都不同,每件文物都可能會打動不同的人。”他希望每個人都能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找到打動自己的“鎮館之寶”,也希望更多的港人、尤其親子家庭觀眾因為走進博物館,能對故宮和故宮的文化,從最初的不瞭解變得慢慢地親近起來。

“在香港看我們的‘國之瑰寶’,條件實在太好了!你可以靜下心來細細地欣賞、慢慢地品味。這樣看展真是一種享受。”王旭東又指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獨特的展陳方式“最打動他”,更對“第一次見到如此新穎的展陳方式”而感慨。原本被封塵在庫房裡的一件件文物,在香港團隊創新的光效展示設計下煥發出別樣的神采。不止文物本身,飽含巧思的展陳組合也呈現出了不一樣的文化延續。

“在數字時代,科技與文物、展覽也要做一個適當的連線。”王旭東強調這不是“炫技”,而是需要恰到好處地運用先進技術來傳達文物所蘊含的豐富價值。“香港故宮”不僅有先進的恆溫恆溼展覽裝置,很多新穎的展陳方式亦值得文博界同行借鑑。他特別提到,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透過多媒體互動裝置,把富察皇后的畫像及與其有關的詩句全息投影,觀眾可以躺在軟榻上沉浸式地體驗當年乾隆皇帝對已逝愛人的思念。

“這種創意展陳方式,既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傳承,又充分考慮到香港公眾和世界觀眾的認知需求。”王旭東表示,香港所擁有的這種創新力就是“活水”,“用我們的文化積澱激發他們創造,會給所有人帶來一個新的視角、新的表達。這對兩地未來的合作發展益處良多。”

“國之瑰寶”展覽現場(圖片來源:東方IC)

交流篇:“文化對話”向世界,以全球視野展示中華文明促交流互鑑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覽現場(圖片來源:東方IC)

助港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支援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王旭東強調,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絕非北京故宮的分館,又恰因為“故宮”二字,兩館血脈相連。故宮承載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建築和文物,明清兩朝24位皇帝治理國家的歷史與創造,以及透過生活藝術品所表達出的古人的思想、審美,在“香港故宮”驚豔呈現。在這裡,可以讓“古今對話”擁有更廣闊的空間,也能透過“中外對話”,向世界更好地展示中華文明。

王旭東說,透過多年來與香港的文化交流,他感受到了香港民眾對祖國文化的深沉摯愛。“中華文脈幾千年來生生不息,無論在內地還是香港,我們都是說漢語、用漢字,儘管有方言的差別、繁簡字的不同,但都一樣是中華文化的傳承。”他回憶當年“絕色敦煌之夜”專案在香港上演時,每天都吸引大量本地觀眾,演出後總能聽到他們不住地感嘆“我們的祖先太了不起了”。今年故宮最新推出的“太和學者計劃”,是一項故宮與國際學者的文化交流專案,亦獲得香港企業家的資助。“文化的力量,激發了香港民眾內心中的文化認同感,凝聚了赤子之情。”王旭東說。

王旭東認為,對近百年曆史的故宮博物院而言,“香港新鮮血液”的注入恰逢其時,“可以將香港的文化創造力傳遞到內地”。同時,全新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團隊正在發展中,北京故宮的經驗亦值得借鑑。他希望未來北京香港的合作領域更加廣泛、形式更加多樣:兩地員工定期輪崗,充分利用雙方的學者和文物保護專家、教育專家等,共同開展課題研究,共同舉辦學術研討會,共同開辦更多的公眾講座、文化活動等。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覽現場(圖片來源:東方IC)

數字化“聯展”促民心相近

“文化的力量是不可替代的。”王旭東指出,無論國際時勢如何變化,各國之間文化的交流始終不會中斷。回溯歷史,西方國家對皇宮的再利用,曾促進故宮由昔日的皇宮轉變為人民的博物館。在上世紀20年代,故宮裡的文物曾漂洋過海赴歐洲展出,以其獨特的中華之美,打動了彼時歐洲人的心。“即便是在那樣一個世界動盪的時代,依然能讓世界瞭解中華文化,這是文化賦予戰火中的人們的一種精神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讓不同國家的人民相互親近,相互尊重。”王旭東說。

今天,故宮和國際的交流日益頻繁,以展覽為媒介“請進來,走出去”仍是最為重要的對外交往方式。王旭東表示,未來,故宮將會迎來更多以中外文化交流為主題的對話展覽。這既能滿足普通觀眾對國際視野展覽的需求,又是故宮承擔國際文化交流、創造文化對話機會的責任與擔當。除了實體展覽,故宮博物院與國際博物館界的合作也將更多地轉向線上數字展覽的策劃,這將更加有利於擴大文化的受眾面,吸引聯展雙方更多的“粉絲”。

“文物數字化在博物館界已成為共識,這是潮流也是未來發展趨勢。‘數字故宮’的核心就是文物數字資源庫建設。”王旭東透露,目前故宮每年能完成約7。5萬件文物的數字化採集任務,任務相當艱鉅。但面對故宮浩瀚的藏品資源,可能還需要十年或更久時間才能完成全部院藏文物的數字化,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長。與此同時,利用好現有的數字資源庫,做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亦是故宮當下緊要的任務。

在社交平臺上,一個3分鐘的故宮文化短影片要做到讓大家願意聽和聽得懂,背後凝結著故宮專家學者們常年對文物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深入研究。王旭東坦言,面對當下網路資訊碎片化的時代特徵,他和故宮都已做出改變,從最初的拒絕,轉為“相向而行”,在各類熱門社交媒體平臺上開設了官方賬號,探索利用全新方式,呈現更多符合時代特色的線上內容。

同時,王旭東始終認為,官方網站仍然是全方位呈現“故宮思維”最有效率的視窗,因此他還選擇逆流而上,花大力氣建設官方外文網站,目標是把過去僅有的英文網站擴充套件為更多語種網站。他強調,“在語言轉化過程中也要了解別國的文化,才能抓住國外訪客的心。”

“無論是對待文物還是對待觀眾,唯有始終保持敬畏之心和創造力,才能不負先人留下的珍貴遺產,不負前人的殷切期待。”對於未來,王旭東很有信心,他希望透過文化交流讓不同國家與民族之間能減少一些偏見或猜疑,多一些尊重和理解,讓不同的文明、不同的觀念有更多機會達成一種共識與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