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老舍戲劇節”探討 老舍筆下的西城

由西城區文化和旅遊局、北京市演出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共同主辦的2022第六屆老舍戲劇節“老舍筆下的西城”論壇,11月22日在線上舉辦。擅長京味兒戲劇的編劇、導演、演員方旭,京味兒作家劉一達,中國老舍研究會副秘書長史寧及北京正陽書局“掌櫃”崔勇一道,帶觀眾“雲遊”北京,探尋西城文脈,並從不同的角度分享各自對於老舍先生作品的感觸與“老舍文化名片”的認知。

“老舍先生把北京話用活了”

老舍先生出生於西城的小楊家衚衕,後來工作和生活的很多地方也圍繞西城展開。“他筆下的文學作品當中大部分其實都是以北京的真實地名出現,人物活動的場景基本都是真實的北京地名作為他們活動的舞臺,這是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梳理之後會發現,他作品真實的出現北京地名最多的便是北京的西城。”中國老舍研究會副秘書長史寧表示。老舍先生開始寫北京、寫故鄉是他離開北京之後,“1924年,老舍先生公派到英國教學,到了英國之後他開始有了非常濃厚的思鄉情結”。

而作為多次將老舍先生的作品改編搬上舞臺的編劇、導演方旭則認為,“北京是老舍先生整個文學創作的根基,只要你翻開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就能明白,北京這個出生地對於老舍先生到底意味著什麼。”對於老舍先生文字間流露出的“親切感”,方旭表示,“我覺得老舍先生文字表達傳遞出來的就是‘感同身受’,所以大家會覺得他很有親和力,接地氣、有味道”。

作家劉一達直言中國作家裡最喜歡的就是老舍先生,而他本人也是從中學的時候就開始拜讀老舍先生的作品,“我個人理解老舍先生在文學史上的貢獻主要是語言,老舍先生從1930年代就開始出版。我寫《北京話》這本書最大原因就是因為感受到他真的是把北京話用活了,用絕了”。

“老舍先生是西城的名片”

談及改編,方旭表示,對老舍先生文字最大的感受便是“人物”,“我覺得他的神來之筆就是幾筆就能勾勒出一個人物,後來我看到他一些創作的札記,裡面就提到其中一個人物是他的一個親戚,是他在衚衕裡見過的”。

雖然老舍先生的語言和筆下人物極具親和力,但方旭也表示:“今天我們改編老舍先生的作品,要知道你想和今天的觀眾聊什麼,能不能跟觀眾聊起來,這不是一個單方面的問題。我為什麼改編《牛天賜》,正是因為這部作品的內容能與今天的觀眾聊到一起。因為它講了一個關於成長的話題,比如小的時候家長說手不能摳耳朵,不能擱兜裡,一聊這事兒,大家覺得馬上代入童年記憶。”

而在作家劉一達看來,老舍先生可以稱作是“北京的名片,西城的名片”,“從老舍先生的經歷來看,年輕和中年以後回到北京,生命的兩頭都是在北京,可見他對北京的感情”。

希望能打造沉浸式老舍作品

因為喜歡北京文化、北京歷史,崔勇創辦了“正陽書局”,後來在西城區“文物活化”的政策引導下遷入現在的磚塔小院。如今,正陽書局收藏了很多老舍先生早期的出版物及文獻,其中包括老舍先生主持北京市文聯第一屆第一次會議時候的工作報告。

將問題延伸至如何將文學、戲劇、生活方式結合起來,史寧說:“我們把想象力發散一些,看能不能把老舍先生比較有代表性的小說中的場景、人物互動的環境融入我們生活當中、城市當中,形成一種立體的文化景觀。”

對此,方旭也希望能有合適的機會透過作品進行嘗試,“如果有合適的會所、老的院落,我們可以嘗試從老舍先生的文學作品裡找到合適的素材,為空間量身打造一個沉浸式的演藝作品,讓這個空間真的能夠活起來”。

到目前為止,大戲看北京·2022第六屆老舍戲劇節已演出19部劇目、38場,其中作為行業風向標的戲劇論壇也正逐一展開。本週日還將有《新時代的“戲劇觀”》《文學名著改編為戲劇的實踐與探索》等兩場論壇也將在包括北京青年報客戶端在內的各平臺播出。 文/本報記者 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