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36氪專訪 | 《中國奇譚》總製片人:好評超預期,後幾集導演心理壓力很大

文|王毓嬋

編輯|喬芊

2023 剛開年,現象級的國產動畫作品已經出現。

《中國奇譚》來得很早,但對於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以下簡稱“上美影”)以及它的觀眾們來說,等待已經足夠漫長。

截至目前,《中國奇譚》已經在B站獲得了超 400 萬人追番,1。1 億播放和 40。7 萬條彈幕。5。3 萬B站觀眾為它打出了 9。9 的高分。豆瓣分數則是 9。4,78% 的人給出了五星好評。

上美影供圖

一些觀眾將它稱為“中國版《愛,死亡&機器人》”,因為二者都是一集一個 20 分鐘左右、風格各異的獨立小故事。不過《中國奇譚》只有 8 集,且目前只播出了 4 集。它由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立故事組成,影片涵蓋多種美術風格以及製作手法:既有傳統的二維、剪紙、偶定格動畫,又有CG、三渲二的現代技術,還有將素描與中國水墨韻味相結合的嘗試。

預告中的許多片段讓人回憶起上美影上世紀的經典作品,比如水墨風格的《小蝌蚪找媽媽》、木偶定格動畫電影《阿凡提的故事》、人物形象源於京劇臉譜的《天書奇譚》等等。這些美術風格後來並沒有被國產動畫作品傳承下來,而是被束之高閣成為兩代人的記憶和遺憾——直到《中國奇譚》出現。

上美影供圖

在以往談論上美影時,大家常常提到“國產動畫的巔峰”、“藝術傳承的斷代”或者“炒冷飯”,但《中國奇譚》的這一口“美味新飯”,似乎證明了這家老牌國有動畫企業仍然能創作出既具有傳統風格,又兼顧青年審美的作品。

而且,《中國奇譚》由上美影與嗶哩嗶哩聯合出品,在短影片營銷策略上也表現得可圈可點。B站的 UP 主們為它製作了大量的二創影片,包括 cos 角色的妝容、製作角色的手辦、手繪續寫劇情、解說劇情和配音等等,許多影片獲得數百萬播放。

B站UP主對《中國奇譚》的二創內容搜尋結果截圖

上美影為什麼時隔多年再次嘗試傳統美術風格?青年導演如何解決藝術傳承斷代的問題?這 8 個志怪小故事是如何被挑選、立題、打磨的?未來與B站是否會展開更多的合作?

關於這些問題,36氪採訪了《中國奇譚》總製片人李早。她是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時任上美影副廠長時牽頭並深度參與了整個專案。

以下是36氪與李早的採訪實錄:

輿論帶來興奮與緊張

輿論帶來興奮與緊張

(筆者注:熱搜內容稱,一位網友發帖指責《中國奇譚》嚇哭了自己的孩子,並提出了“動畫片就應該給兒童看”的觀點。)

A:沒有影響到情緒,大家總是會有不同的聲音。首先,我們非常同意成年人都應該具備保護小孩的意識並視為責任,平臺上的作品是面向所有人的,在創作時我們就是有“底線”意識的。《中國奇譚》帶著實驗精神進行邊界上的探索,所以會有一些風格強烈一點的、氣氛極端一點的、劇情獨特一點的內容。但尺度這個事是見仁見智,成年人可以先行進行一些判斷,如果有小孩看到了有一些困惑,我覺得大人可以去做解釋和引導。

Q:我看到#家長炮轟中國奇譚#的詞條登上了微博熱搜與知乎熱榜的第一位。這些爭議有沒有影響到您的情緒?

A: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確實是我們整個劇作當中,在通俗性上和故事完整性上表現比較均衡的一個作品,所以我們把它放在第一集。另外一個原因是它改編自《西遊記》,《西遊記》確實是一個對於中國觀眾來說家喻戶曉的作品,觀眾會更熟悉故事背景、設定。這是我們當初的一些考量。

播出以後看到觀眾對第一集的反響,我們很開心,這個反響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我覺得大家給我們打出的高分,一部分是出於對作品的喜愛,另一部分也因為大家對於中國動畫有一些感情分夾雜在裡面。

上美影供圖

Q:從目前放出的這四集來看,《中國奇譚》似乎在穿插播出偏通俗性和偏藝術性的作品。在劇集的先後安排上,您是怎麼考量的?第一集的爆火在您的預料之中嗎?

A:坦白說,是有的。B站很多觀眾非常熱愛動畫作品,表達欲旺盛、傳播能力也強,而我們的作品又帶有很強的實驗性。但其實我們整個導演組 11 個導演都是很一致的,我們很希望能夠看到的大家的評價反饋,無論是誇還是貶,都能吸收大家提的意見。

Q:對國創動畫來說,B 站是否是一個“較為殘酷的考場”?這兩年我們能看到,一些動畫作品在 B 站獲得了很兩極的評價,B站使用者較強的參與輿論的能力是否令您有所擔憂?

A:是的,當然壓力很大。我們開玩笑說,前面調子起得太高了。

現在前幾集的導演也一直在給後面的導演紓壓,他們會把一些有意思的二創、自己接受採訪的經驗等等跟後面的導演分享。

這次的創作過程有個很好的機制,就是我們在創作的很多關鍵的時間節點,都會把所有短片的導演們聚集在一起。比如說分鏡出來了,8個專案的導演全部都在一塊,把8個專案的分鏡都看一下。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既會相互提意見,同時暗自也會有相互趕超的壓力。這個氛圍我覺得特別好,這也是當初上美影在老製片廠時代,那些老前輩們之間的競合氛圍。

《中國奇譚》製作組的討論現場 上美影供圖

Q:目前一邊倒的好評是否給了後幾集導演壓力?大家在內部是如何討論的?

其實一開始準備的故事不止 8 個

A:是從 2020 年底開始萌生想法的。因為 2022 年是中國動畫誕生百年,2023 年即是新百年的一個起點。我們在想,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上,上美影應該交出什麼樣的答卷?

做了一些分析和思考之後,我們覺得短片集是一個很好的藝術表現形式,它可以留給風格各異的導演們很多發揮空間。之前上美影的創作中,藝術短片其實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門類。

從片名和立意上來說,因為大家都知道上美影有《天書奇譚》這樣一部作品,我們又覺得“奇譚”本身能涵蓋中國奇幻故事這樣一個大門類,所以我們逐步明確了這個主題。

至於這 8 個獨立的故事,其中一些是導演原本就有的想法,比如胡睿導演的《鵝鵝鵝》;也有一些故事是我們跟導演團隊交流之後,創作出來的。

陳廖宇總導演自己是北京電影學院的副教授,他帶過很多學生,也跟很多業界人士有過合作。其實我們一開始去尋覓的團隊並不止這 8 個,還有一些專案在溝通中、創作中遇到了瓶頸,在這一次的短片集中沒有被大家看到。這是一種遺憾,但是創作過程中總有遺憾。

其實一開始準備的故事不止 8 個

A:我們也看到了網上有很多觀眾嘗試去這樣描述它,而且針對這個描述大家也有一些爭論。我覺得這可能是因為近些年來,在短片集的作品形式中《愛宕機》比較知名,所以大家會這麼去描述《中國奇譚》,讓沒看過人更易理解。

我們在創作動畫藝術短片時,也是以“能夠登上大熒幕”的製作標準來要求自己的。

我們選擇藝術短片這種形式,一方面因為這是上美影常用的創作形式之一,一方面也考慮到了當下觀眾的觀看習慣。單獨推出一兩部短片作品,我們覺得無法形成規模播出的效應,也沒辦法達成整個專案的目標——即搭建一個平臺,讓更多不同風格的創作者在裡面自由發揮。所以最後我們選定了短片集這種形式。

Q:《中國奇譚》這個企劃是如何立項的?這 8 個獨立故事,是怎麼被挑選出來的?

Q:有人說《中國奇譚》是中國版《愛宕機》,您怎麼看待這種類比?

A:我們是在尋找傳統美學在當代語境下的表達。每一種藝術形式都具有自己不可替代的特點,過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比如人才問題、成本問題等等,導致一些片種大家看到的比較多,另一些品種就很少能看到。我們希望探索動畫創作的邊界,當然也在思考、嘗試未來把這次探索當中總結的一些經驗運用到後面的新作品裡面去。

上美影供圖

傳統畫風的中國動畫要回來了嗎?

A:總體上來說,目前我們在探索的很多形式的作品,它在前期嘗試的成本和工序難度上肯定會相對比較高。

《鵝鵝鵝》的胡睿導演在很多采訪中也提到,因為他追求藝術感,讓作品的質感接近於膠片,畫面上不同位置的光影變化不太一樣。要達到這種效果沒有什麼捷徑,就是需要人一幀幀地去手繪。

接下來要播出的剪紙動畫《小滿》用的是最傳統的剪紙拍攝的形式。現在中國這種剪紙拍攝的專業機器也已經很少了,所以我們就手工組建了一個這樣的機器來做剪紙動畫。所以成本總體來說肯定是相對比較高的。

日本很多動漫作品的畫面比較精緻,一些畫面幀數就比較少,因為它追求的目標不同,有的追求的是價效比。這跟我們這個作品在目標上就有一個比較大的不同。

傳統畫風的中國動畫要回來了嗎?

A:這個機器目前並不是一個工業化流水線,機器還需要很多手動操作,比如怎麼拍攝、怎麼分層、怎麼打光等等,它能一定程度上完成實現短片製作,但若製作長篇動畫,還是有困難。

未來上美影是否要做剪紙動畫,我覺得還是要看作品本身。我們現在做的剪紙和定格動畫,一方面有形式感的追求,一方面也因為我們認為剪紙能更好地幫助大家去體驗這個形式和故事。所以我們後面還是要看,有什麼樣的故事適合用這樣的藝術風格去表現。

Q:上美影幾十年前在水墨、剪紙、木偶等風格上都有過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但是中國觀眾其實已經有很多年沒再看到過這種傳統風格的動畫了。《中國奇譚》的出現,在上美影的規劃中,這只是對老作品的一種致敬,還是接下來一連串新實驗的開篇?

A:其實中國的動畫人一直在創新和探索,只是說站在上美影廠牌的角度,從我們的老廠長特偉提出“探民族風格之路,敲喜劇樣式之門”開始,我們在藝術創作中更加強調中國故事和中國美學。實際上這些年,中青年導演人才還是很多的,只是動畫它是一個工業化程度比較高的門類。

《中國奇譚》的導演們的背景也很豐富,有做廣告的,有做動畫的,有學校老師,也有畫漫畫出身的。在整個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我們主要是給大家在大創作框架下提出構想,但是大家的創作空間仍然是很開放的。我們非常明確的一點是,我們不希望合作的導演們覺得他只是“委託承製了這個專案”,不是我們給了明確的方向,然後他們就照著往下做就行了。

總導演以及上美影的監製、製片組和老藝術家們會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特點,在製作、美術、音樂上為他們打輔助、保駕護航。

我印象特別深,常光希(筆者注:代表作《沒頭腦和不高興》《寶蓮燈》等)等老師們在提出建議的時候,最後總會強調,作品對於導演來說是一個比較主觀的內容,所以他們提出的想法只是一些建議,最終怎麼融合到動畫作品裡,一定要請導演自己來思考。

至於招募和挖掘,其實上美影這些年來,一直在跟業內的人保持關注和交流,只是我們可能需要適合的題材和合作的契機。

上美影供圖

Q:上美影製作的這種水墨、剪紙等傳統風格的動畫,相比日本的 2D 動畫、迪士尼的 3D 動畫,在成本上會更高一些嗎?

Q:您剛剛提到上美影自己製作了剪紙動畫機器,這意味著我們未來可能會看到更多的剪紙動畫嗎?

A:上美影負責了整個專案的企劃統籌、決定故事內容主題以及整個製作統籌和製片管理。B站在 2022 年年中與我們敲定合作,後續雙方成立了聯合監製、製片小組。

選擇與B站合作,首先是因為受眾的吻合,B站的使用者畫像年輕、動畫受眾的佔比高,符合我們對《中國奇譚》的核心受眾定位。其次,B站具備豐富活躍的社群生態,對不同動畫風格有高接受度,並且會透過評論、彈幕、二創內容等對創作者和作品進行直接反饋,這也能促進上美影后續的創作。最主要的也是我們對中國動畫的熱情和責任感不謀而合,我們都希望能透過動畫的形式將傳統文化展現給大家。

其實上美影之前跟B站也有比較良好的合作關係。 我們的《我為歌狂之旋律重啟》《天書奇譚》兩部作品都是在b站獨播,在宣發上也都有合作。B站參與了《中國奇譚》的聯合監製、製片工作,因為他們更瞭解使用者的喜好,也在故事走向、後期宣發上給了很多意見。

Q:過去幾年大家提到上美影的時候,經常會討論“藝術傳承的斷代”,但《中國奇譚》的出現似乎證明了青年導演仍然有能力創作出具有傳統特色的作品。上美影是怎麼解決藝術傳承問題的?新的導演是如何被挖掘、新的活力是如何被激發的?

A:我們雙方對於未來的合作還在深入探討。以B站這樣的受眾和它的生態,我們覺得未來兩家還是有很好的合作前景的,具體細節我們還在商量。如果我們有訊息的話,我們會再和大家同步。

未來,上美影與B站還有機會繼續合作

A:作為聯合投資、聯合出品,後期我們會有聯合分潤。

上美影供圖

未來,上美影與B站還有機會繼續合作

A:我們看到了一些動漫區的解說,還有音樂區UP主、舞蹈區的UP主的翻唱翻跳、手工區UP主自制的木偶、泥塑等等。我們注重在情感上與觀眾共鳴,好的內容自然有它的傳播的力量。

我們創作的初衷,是在現代語境下讓中國的傳統文化為我所用。那麼現在觀眾的反饋,我覺得是小小地應和了這一初衷。《中國奇譚》有很多中國傳統美學的成分,故事核心又讓大家對於當代生活有共鳴,UP主又能借此為他們的粉絲帶來很多有意思的內容,這是一個良性迴圈。

Q:這一次與 B 站聯合出品,上美影與 B 站是如何分工的?為什麼選擇了 B 站作為合作物件?

A:是的。目前《中國奇譚》的一些活動聯名都在緊鑼密鼓的準備中。當一個新作品還沒有問世時,大家對於 IP 方面的合作期待值是不會太高的,但是當它真正火起來以後,留給大家的合作週期到底有多長,其實也有很大不確定性。

所以這次我們提前做了一些小小的規劃。但是因為今年的特殊情況,導致我們合作方的供應鏈受影響,運輸滯後。但是未來我們肯定是希望它能夠得到更好的二次開發。

《中國奇譚》冰箱貼周邊 上美影供圖

Q:接下來上美影可能會跟B站有投資上的關係嗎?兩家公司未來還有哪些可以透露的新合作專案?

A:我們嘗試在沒有完播前推進了一部分。但有很多聯名工作的準備,上線的時間會相對滯後一些,但是我們也都在準備了。未來《中國奇譚》肯定會出自己的畫冊、圖冊,還會有文創產品推出。

Q:《中國奇譚》是兩家聯合出品,那麼在後期的收入上是否也會有分成關係?

A:上影元這個公司是上影集團和上美影合資成立的一個公司。這個公司主要的工作,是探索內容開發與IP運營相融合的創新模式,孵化和運營整個上影集團的 IP。上影集團的三個核心戰略,是精品內容、大IP開發和數字化轉型。成立上影元,是希望能夠好好開發自己的 IP 資源,包括上美影的動畫 IP、上影集團的經典真人電影,也包括未來製作的新影視作品等等。

我們希望能夠用IP孵化的理念去探索影視作品的開發,更長期、更有節奏地進行不同作品的組合式開發,以及IP整體的運營。未來,上影元還會探索前沿體驗科技與IP產業的結合,把 IP 去跟線下場景有機融合,推出沉浸體驗等新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