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為什麼諸葛亮能六出祁山,姜維能九伐中原,他們靠的是什麼?

自從秦朝以來,四川就是風調雨順,物產豐富,而“天府之國”從古至今都是對於四川的一種美譽。前有漢高祖劉邦因之以成帝王之業,後又有劉備佔據四川,建立蜀國延續四十三年。對於奪取益州(四川)這一軍事行為,諸葛亮早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就給劉備做了一個極好的戰略規劃,就是有名的《隆中對》,諸葛亮說道: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從諸葛亮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他知道益州物產豐富,漢高祖就是在這裡開始休養生息,然後出兵秦川成就了帝王霸業,所以他也打算讓劉備在一定程度複製漢高祖之路。誠然,劉備沒有劉邦那麼好的運氣,他沒能出兵秦川然後一統天下。因為在關羽丟失荊州後不久,劉備又在夷陵被陸遜大敗,這兩次大敗使得蜀國國力大退,同時使得蜀國喪失了在天下有變由上將出兵攻打宛、洛的能力,而劉備的去世也使得率領益州軍隊攻打秦川的責任就先後落到了諸葛亮與姜維的身上。

那麼,國力已經大不如從前的蜀國,為什麼在經過短短几年的治理後,在軍力無明顯增長的情況下,就可以開始連續主動出兵北伐呢?

戰爭從來不是以窮兵黷武的方式能夠延續下去的,即便是功勳卓絕的漢武帝后期面臨國庫虧空府庫枯竭的局面,也只能下罪己詔,罷兵休養。而蜀漢能夠在奪取益州之後,幾年便能夠揮師北伐,這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來源於蜀國經濟的發展,而其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一條“河”和一種手工業。

這條“河”就是秦朝時期由著名的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而這種手工業就是紡織業。為什麼說是都江堰和織錦業為蜀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提升?我們先從當時益州的實際區域來看看,當時蜀國控制的益州一共分為三個部分,一是益州本部,即川西平原地區;二是北部的漢中盆地;三是西南部的南中地區。

這其中的川西平原(即今日之成都平原)不僅是蜀國政權的主體,更是經濟的主體。因而劉備入主益州後,在趙雲等人的大力勸說下,歸還了百姓田宅,並大力扶植和發展州郡農業經濟。這種發展農業的政策,使得蜀國一直受益,並一直在蜀國延續下去。諸葛亮掌握軍政大權後,他深諳足夠的經濟實力才是富國之根本,更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重要前提。因此,他非常重視農業以及工商業的發展。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灌溉,所以他對農田的水利灌溉事業十分看重。據《水經注·江水》記載:“諸葛亮北征,以此堰為農本,國之所資,以徵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這其中說到的“堰”就是都江堰,諸葛亮用1200人去保護一個水利工程,這在當時是前無古人的,因為他知道都江堰對於蜀國經濟的重要性。自秦朝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以來,由於有都江堰的灌溉,整個川西平原一直都是水旱由人不看天,糧食產量都非常高。根據記載,處於都江堰灌區域的綿竹、廣漢一帶的水田,在當時的畝產高達三十斛(一斛大約67。5千克)以上。

在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當時的蜀漢政權同樣是鼓勵工商業的發展,而工商業中就不得不提當時的紡織業。從兩漢開始,益州地區的紡織業就非常發達,同時蜀錦的產量也是相當地可觀,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劉備佔據益州後對功臣的賞賜看出一二。劉備佔據益州後用現成的蜀錦賞賜了諸葛亮、關羽等人“各千端”(每端六丈),沒有大的紡織業和蜀錦產量是無法支撐這種賞賜的。晉人左思在《三都賦》中的“百室離房,機杼相和,貝錦斐成,濯色江波,黃潤比筒,籯金所過”,就是對當蜀中地區織錦業的繁榮狀況的最好描述。

由於當時的蜀錦產量極高,而且也是馳名全國。因此諸葛亮在掌政以後,就非常看重蜀錦的生產,於是他專門設立了相應的官員“錦官”,來管理蜀錦的相關生產。同時,蜀國將生產出來富餘的蜀錦等絲織品透過交聘和互市的方式,銷售到吳、魏兩國去,而透過銷售蜀錦等絲織品獲得的這些收入更是進一步充實了蜀漢政權的國庫。根據記載,在蜀國亡國的時候,庫裡面還存放這錦、綺、彩、絹尚各二十萬匹,這側面更是更是反應出來了當時蜀漢織錦業發展之盛,根據專家的考證,蜀錦最發達的時候就是在蜀漢時期。

從諸葛亮掌政開始,中間歷經了蔣琬、費禕兩人的治理,在都江堰的灌溉下,蜀漢糧食產量豐富,在手工織錦業的幫助下,蜀漢國庫豐盈充實。即使是蜀漢連年發動北伐戰爭,也並未對蜀漢的經濟造成實質的影響。於是,諸葛亮與姜維得到了足夠的經濟作為後盾,所以在戰力不如魏國的情況下,他們仍然敢放心地六出祁山和九伐中原。

參考文獻:《三國志》、《水經注》、《三都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