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他是戰國名將,一生三次如廁,晚年卻被捏造,臉面全無,無人敢言!

戰國時期,諸侯皆有爭霸之心,都養兵買馬,意圖問鼎天下,而亂世之中,最易脫穎而出的是四處征戰的將領。戰國時將領雖然不少,但被人熟知的卻不多,廉頗絕對算得上其中一個,他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是公認的四大名將之一。

唐朝時曾追封古代名將,共六十四人,春秋戰國名將上榜者僅六人,廉頗赫然在其列,後來宋朝又設七十二名將,廉頗也有一席之地。可見廉頗此人,自古以來都是被認可的!不過說來可惜,廉頗英雄蓋世,晚年卻受盡屈辱,被人捏造一餐之間三次如廁,臉面全無。廉頗為何淪落到如此地步?君主昏庸,小人作祟這是廣為人知的,趙悼襄王繼位後,多疑又昏庸,過度寵愛佞臣郭開,以致小人當道,禍亂朝綱。

>>

但另一方面,可憐之人亦有可憎之處,廉頗在一些選擇上缺乏深思熟慮,因此他本人對自己的悲劇還是應當承擔主要責任。廉頗曾做過三件事,一步錯,步步錯,最終將自己逼上了孤立無援的境地,而他的悲劇,至今都值得世人共同檢討。

其一,與小人針鋒相對,嘴上不把門,白白得罪人。

孔子曾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古人多用此言來激勵自己坦蕩,卻忘了用這句話來警告自己提防小人。廉頗此人,心直口快,雖然戰功無數,但難免因為口舌之快而招人記恨,昔日,他曾嘲諷藺相如靠口舌而身居高位,幸虧藺相如為人大方,這才成就將相和的佳話,由此可見,廉頗此人雖然勇於認錯,但未免太喜怒形於色,在朝堂之上難免吃虧。

郭開雖是朝中重臣,但人品和藺相如截然相反,他最擅長拍馬溜鬚,這樣的人自然為廉頗所不齒,在一次宴會上,廉頗曾當面斥責他,雖然當時郭開並未與廉頗衝突,但卻就此懷恨在心,可以說,以後郭開對廉頗的報復很大程度上都與廉頗這頓訓斥有關。

廉頗在前線攻打魏國時,郭開就對趙王誣陷廉頗有不臣之心,勸趙王收回兵權,由於郭開從小是趙王陪讀,趙王對他深信不疑,就決心收回兵權,廉頗不服,抗命逃往魏國,在魏國也鬱鬱寡歡。後來趙國面臨危機,趙王想重新啟用廉頗,廉頗雖然以飯量巨大暗示使臣自己仍然可用,奈何郭開早已買通使臣,捏造廉頗一飯三遺矢的謊言,讓廉頗最後的希望破滅。

小人雖然招正直之士厭惡,但身處朝堂,理應慎之又慎,雖然不同流合汙,但不可太過較真,要知道水至清則無魚的道理,如此才能立身久遠,否則英雄難敵小人,身正難敵謠言。

其二, 頭腦發熱,嫉惡如仇,不受委屈,缺乏遠慮,毀於近憂。

廉頗為逞口舌之快得罪小人已是讓自己身處險境,後來趙王聽信謠言,派樂乘去取代廉頗時,廉頗行事又是讓自己錯上加錯,他不僅沒有聽命,反而因為發怒而攻打樂乘,這樣就坐實了他叛國的謠言。

廉頗此人,從趙惠文王時期就嶄露頭角,屢立戰功,到趙孝文王時,更是中堅砥柱,曾以少勝多大破燕國,至此到趙悼襄王時,廉頗已經是三朝元老了,當時只是受了點謠言,趙國是不可能處死他的,頂多只是暫時奪他兵權,畢竟當時趙國沒有可與廉頗並肩的大將。

廉頗根本受不了這些委屈,衝冠一怒惹了大禍。廉頗攻打樂乘後,性質已然改變,叛國罪證坐實,反而讓陷害他的小人得利,他也深知這點,因此不得不逃到魏國。廉頗的一時衝動實在是讓自己錯上再錯,以至於晚年悽慘。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之處事,豈可意氣用事?

其三,朝秦暮楚。

或者說心在曹迎神再喊,對於一個臣子而言,心念故國自然值得肯定,但對於一個已經投靠他國的臣子而言,這就未必是件好事了。

廉頗雖然身在魏國,卻一直對趙國念念不忘,雖然趙王頗有忘恩負義之嫌,廉頗卻一直念著重返故國,否則也不會在趙王派使者來試探時如此表現自我。魏王深知廉頗始終心繫趙國,也不敢重用和信任他。因此廉頗一直難以馳騁沙場,後來楚國知道廉頗的遭遇後,想要任用廉頗為楚將,但廉頗上任後,一直“思用趙人”,因而未建功勳。

廉頗重情重義,趙國卻背信棄義,也就註定廉頗的身在曹營心在漢是場單相思,對於一代名將,因思舊國不被重用,以致鬱鬱而終,也算是場悲劇了。個人的價值與集體的價值統一而對立,廉頗身為古人,想不明白在情理之中,但是今人需要引以為戒,謹慎取捨。

廉頗死後不久,趙國被滅。廉頗之悲劇固然是自身的悲劇,但賢臣流落在外,小人如日中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趙國的悲劇,是一個國家將亡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