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未發現的,但是為什麼沒有一個國家發現呢

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誕生出許多文明古國,而其中最為輝煌的就是四大文明古國,它們分別是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以及中國。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在國際上尚有爭議,比如美國學者威廉·麥克高希在他的《世界文明史》中稱“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古希臘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發源地”。而英國著名紀錄片《文明的軌跡》裡將黃河、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印度河稱作世界四大文明。不過不管如何爭議,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必定在四大文明古國當中,而且中國是四大文明當中唯一未曾斷絕的文明。

這一點有許多佐證,比如世界三大古老戲劇當中,只有崑曲還活躍在中國乃至世界的舞臺上,但古希臘戲劇與印度梵劇早已絕跡,也正因如此,崑曲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之高可想而知。

中國的戲劇種類極多,如同百花齊放,而崑曲被稱為其中的“蘭花”,清新典雅。如今,國人對於崑曲知之甚少,許多人甚至只從相聲當中聽過對崑曲的調侃,眾人也經常拿崑曲來做比喻,將它類比為高不可攀的風花雪月之物,與下里巴人的藝術形式形成鮮明對比。事實上,崑曲的藝術性確實很強,因為它所發展融合的,是中國古代數百年來文化藝術的結晶。

崑曲原名“崑山腔”,也常被稱為“崑劇”或“崑腔”,是中國以及世界上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崑曲形成於六百多年前的元代末期,發源地是崑山等地區。在宋元以前,中國的戲劇發展比較緩慢,才子佳人更傾向於詩詞創作,詞即是可以用來唱作的詩,而在宋元時期,尤其是元代,戲曲發展迅速,並形成北曲、南曲交相輝映的局面。在元末時期,南曲流經江蘇崑山一帶,當地以顧堅為代表的音樂家結合當地戲曲與文化特色,對南曲進行了改造,成為崑曲的雛形,至明朝初期已經有“崑山腔”的說法。

明嘉靖年間,一位從朝廷致仕的官員魏良輔輾轉來到江蘇太倉居住。魏良輔熟悉音律,他年輕時初學北曲,但由於不及北曲大家王友山,因此轉而鑽研南曲。在魏良輔的家鄉盛行弋陽腔,但他非常厭惡弋陽腔,因此來到江蘇太倉。當時的太倉可謂是戲曲界的明珠,北曲南戲在此地都非常活躍,因此魏良輔時常向人請教,然後在太倉南碼頭的閣樓上廢寢忘食的鑽研。據說魏良輔為改進崑曲,在閣樓上鑽研十年,終成一代“曲聖”。魏良輔對北曲、南戲、弋陽腔等都非常精通,因此他吸取百家精華,對崑腔進行革新,創造出在後世非常著名的“水磨調”,被譽為崑曲之祖。

在此之後,崑山人梁辰魚在繼承魏良輔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再次對崑腔進行創新,並在隆慶末年寫出第一部崑腔傳《浣紗記》。《浣紗記》是根據《吳越春秋》改編而成的崑曲劇目,舞臺上,西施的形象鮮活而飽滿,崑山腔藉助悽美的愛情來抒發興亡之感,成為時人最為追捧的戲曲。《浣紗記》的上演,引起許多人對崑曲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學習崑腔,崑腔因此成為明代四大聲腔之一。萬曆年間崑腔更是傳入京城,成為全國性劇種,被稱為“官腔”。

明朝天啟初到清朝康熙末是崑曲發展最迅速、最繁榮的時期,在此期間,崑曲儼然成為當時最著名的劇種,崑曲風靡整個大江南北,從上至下皆對崑曲痴迷至極。張岱在《陶庵夢憶》中描述說,崑劇演出時,“萬餘人齊聲吶喊!”“四方觀者數十萬人”。陸文衡更是在《嗇庵隨筆》中說對於崑劇是“通國若狂”,足以可見時人對於崑曲的喜愛程度。

而在此期間,崑曲名家和名作層出不窮,比如《桃花扇·餘韻》中的“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牡丹亭》(湯顯祖)序裡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等等,都是後世中的名句。不僅如此,崑劇行業的發展也愈發規範,表演藝術日趨成熟。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崑曲已經形成龐大而豐富的體系,構成豐富多彩的崑曲腔系,衍生出眾多的流派。而以笛、簫、笙、琵琶為主的伴奏樂器,也造就出崑曲細膩優雅的特點,並影響了許多劇種,比如京劇、越劇的表演就受到崑曲很大影響,京劇當中“生旦淨末醜”的角色劃分也淵源於崑曲。此外京劇、川劇、婺劇、桂劇、湘劇、祁劇、贛劇等劇種中仍然保留著崑曲的部分劇目、聲腔和曲牌,因此崑曲被世人譽為“百戲之祖”。

只是由於崑曲畢竟太過高雅,文辭晦澀難懂,因此顯得有些高高在上,逐漸脫離世俗社會,追捧崑曲的大多也都是一些士子文人,普通百姓懂崑曲者無幾。

到了近代,崑曲的發展更是陷入絕境,由於觀看崑曲的人極少,許多崑曲劇團沒有收入,演員工資都沒有來源,許多崑曲名家都在艱難度日。而且崑曲的門檻太高,一方面培養出一個崑曲劇團成本極高,另一方面從事崑曲行業收入卻很低,因此願意投入崑曲領域的人才越來越少,崑曲的發展遭遇斷代和絕跡的險境。

不過崑曲本身的藝術價值極高,它是世界三大古老劇種當中唯一保留至今的,也是漢族傳統文化藝術中的代表,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它為後人留下無數珍貴的文化和藝術財富。因此,在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崑曲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我國在2018年將北京大學定為崑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以促進崑曲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資料:

《世界文明史》 威廉·麥克高希

《文明的軌跡》 英國BBC廣播公司紀錄片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崑曲》

《中國古老劇種崑曲知識概況》

《地域文化與崑劇流派的形成》

《陶庵夢憶》 張岱

《嗇庵隨筆》 陸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