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時尚

古代“服妖”文化:穿著紅配綠,就要蹲大牢!

在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人們的服飾裝扮早已不再循規蹈矩,每個人的穿衣風格大相徑庭,他們只需遵從自己的審美標準即可,這也構成了現代個性化十足的服裝流行氛圍。可在古代的封建社會體系下,人與人不僅在工作、生活中都有嚴格的等級分明,就連穿衣也要遵照統治者的規定。

如果在古代膽敢根據自己的意願來穿著,則被視為“服妖”,其意思就是奇裝異服。別以為服妖只是社會上被人恥笑,在古代,身著奇裝異服可是要受到官府處罰的。今天我們就來理解古人的“服妖”文化,看看古人是如何界定“服妖”的?

古代服妖文化的起源——統治者加強皇權的手段

以古人的觀念來看,人們將山川河流來比喻人的長相,古人們認為和出自草木之類的就是妖,形容出自草木之類的服裝有損禮儀之邦之名。而身著奇裝異服的之輩,則稱之為“服妖”。

服妖理論的產生,更多的是從統治者對時局、對當時社會的倫理道德處罰。將服飾作為誘發自然災害和時局變換的風向標。更有甚者認為,正是由於民間出現了奇裝異服,是引發王朝走向的具體徵兆。

所謂奇裝異服,更多的是在儒學理論的基礎上,統治者根據服裝的來區分階層的工具。古語有言“天下見其服而知貴賤”,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在唐朝以前,古人是很少穿褲子的,大多以又長又寬的長袍穿著為主。隨著北方民族的融入後,胡服中所穿的褲子,成為人們眼中的奇裝異服。

“胡服”在一個輝煌時期,就是在唐朝。李唐王朝是個外向型的王朝,對外來文化相容幷包,不僅李唐皇帝愛穿“胡服”,甚至唐朝的女人也愛穿。

服妖產生的本質,其實是統治者為了維護疆域的統治。統治階層認為,服妖的進入,是外來文化對中原文化的入侵。因此大部分朝代對於服妖採取打壓的政策。

服妖文化的現象——“服裝紅配綠,有人就要蹲大牢”

有一句歌詞這樣唱道:“就算紅配綠,生活還是要繼續”。可在古代,如果真有人身著紅配綠,不僅生活也過不了,還要蹲大牢呢。統治階級對於民間服飾顏色的搭配是有嚴格的要求的。

古代服裝的顏色象徵著特定階層,也就是說,有些顏色的服裝百姓是不能穿的,只有皇帝和大臣才能穿著。皇帝所身著的黃色,就是古代的朝廷的專屬配色。甚至在一些朝代,官員都不能身著黃色的衣服。

《舊唐書》中記載到“因隋舊制天子燕服,亦名常服,唯黃袍及衫,後漸用赤黃,遂禁士庶不得赤黃為衣服雜飾。”

如果在民間,有人敢穿著黃色招搖過市,不僅被路人所恥笑,還會被官府人員抓去坐牢。象徵著純淨、空靈的白色,在古代的服裝配色中也是禁忌。因為古人認為白色衣服是參加喪禮的衣服,平日如果身著白色,就被界定為“服妖”。

除了顏色的規定之外,衣服的款式也有相關的明文規定。西周時期,官府就規定了百姓的衣服的具體尺寸,其中包括各類款式和長短的要求。現代社會,常常看到人們穿著長袖短褲出行,體現了濃濃的運動風。可在古代,不僅沒人誇你穿衣品味出眾,還要被抓去懲罰呢。

《晉書》中就有相關的記載,一位大臣有急事會見當時的魏明帝,由於匆忙,魏明帝身著短袖,外面套著繡帽就出來見面了。這位大臣絲毫不顧皇帝的面子,直言不諱地說,這是“服妖”。貴為一國之君的魏明帝也沒有反駁,也默認了這種說法。就連皇帝穿服妖,都會被大臣指出,更何況是底層的百姓。

在宋代,因為與契丹、党項等外族戰爭不斷,宋代皇帝認為“胡風”不利於統治,因此也把穿胡人的衣服作為“服妖”的一種。在宋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不但侵擾中原,也隨著將北方的生活習慣帶入中原。胡服就是被中原文化所不齒的服妖。

不僅對胡服全面禁止,就連引入民間的胡人舞蹈和音樂,偶讀不能出現。宋徽宗時期,還專門頒發詔令,對一切來自契丹的服裝和周邊產品,全面禁止。

《宋史》中對此做了詳盡的記載:“敢為契丹服若氈笠、釣塾之類者,以違御筆論。釣塾,今亦謂之襪褲,婦人之服也。”

除此之外,女性常有的配飾也有專門的規定。統治者根據配飾上的紋路來判定是否為“服妖”。《後漢書》中記載到在宋朝時期,都城洛陽內有一種木屐,上腳之後很是舒適。當時許多士大夫上街都以穿著木屐為榮,甚至不少民間的女性也紛紛效仿。一時之間,全城掀起了木屐的熱潮。

當朝統治者對此不能容忍,認為這是外來民族對統治階級的入侵方式,於是將所有穿過木屐計程車大夫統統處罰,株連九族。而那些喜歡追潮流的民間女性,也沒有幸免於難,全都受到處罰。

古代的統治階級對中央集權的管控無孔不入,甚至一些莫須有的罪名,都會無緣無故降至百姓頭上。五代十國時期,民間婦女們習慣將頭髮盤起,並有一種叫做“朝天髻”紮起來。可統治者認為朝天髻和“登堂入室”有形態上的雷同,意在串謀反動。於是將這種配飾判定為“服妖”,並全部禁止佩戴。

服妖文化的出現的本質

究其原因,在科技水平和認知水平有限的古代社會,自上而下對“天道”極為推崇。人們往往認為一些無法解釋的自然災害的出現,是天道對人道的懲罰。很多時候,對於自然法則的認知,是典型的“唯心主義”。

其中“服妖”文化的出現,正是社會統治者和百姓們一致相信的是作為災害、局勢走向、甚至社會的生產活動這一切的外露表現。因此古人對於服妖的看法才會如此恐慌。

如同綠色在古代的地位極低,這是因為綠色作為間色,是由其他主色調和而成,被稱為“天地蒼茫之色”,是不吉利的象徵。因此古代很少出現綠色的服裝,大部分身著綠色的人,都是身份地位卑賤的底層工作者。

“服妖”的出現和當時社會中出現了各種以生產、生活需求為便利的服飾密切相關。另外,人們根據生產生活而發明出的服裝,雖然實用性較強,可在當時的社會形態下,屬於新興物件。既不被認知也不被接受,常常作為服妖看待。如古人在天氣炎熱時發明的涼衫就被視作服妖的典型。

遼國時期,民間經歷了一次規模和範圍都空前的饑荒,大批遊牧民族的災民不堪重負,選擇逃亡至中原宋國。由遼國開了頭之後,不少北方民族紛紛南下,不僅形成了歷史上規模宏大的人口遷移,還為各國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提供了基礎。

也正是此時,北方民族的常用服飾“胡服”開始進入中原。胡服作為騎馬打仗的服飾,具有極高的便利性。由此也將胡服逐漸傳入中原。但宋朝統治者對此可不太高興,認為這種帶褲子的服裝就是“服妖”。對胡服的排斥其實從本質上是對北方民族的排斥,宋朝稱之為“蠻夷”指的就是北方的遊牧地區。

正是基於民間間的矛盾,對胡服是服妖的認定不絕於耳,宋朝甚至一度禁止人們穿著胡服出行。也正是在此時,宋朝正面臨著內憂外患的時期,連年的饑荒和北方民族的侵擾,讓宋朝的政局搖搖欲墜。而這時出現胡服,也被視作服妖的具體表現,統治者認為這是導致國家動盪的徵兆和“罪魁禍首”。

總結

其實“服妖”這種說法的出現,很大程度是當時科技水平不發達情況下,人們對於未知事物的一種憂慮的嫁接。對於無法用常理控制的事情,古人們往往會歸咎於各類奇異的徵兆,而服妖正是基於此理念下成為當時統治階層和民間的誤解。

當社會的發展進入到新的時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所需的服裝出現後,基於人們的認知水平有所提高,“服妖”這種說法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當一種服飾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時,就不會再被當做異類,而是一種人們生產、生活的常規服飾。

和古代相比,現代社會開放的社會風氣和多元化的文化融合,賦予了人們服裝上個性化的靈魂。人們不再拘泥於能不能穿,而是以“喜不喜歡”為基準。這是新時代下安定繁榮的社會下人們享有的權利。隨著科技的發達,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穿衣打扮不再是為了生產需求,更是的是呈現現代社會每個個體獨特的處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