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時尚

“國貨”與“國潮”一字之差,區別在哪裡?

有沒有發現,“國貨”一詞正被“國潮”所取代?在今年“五五購物節”期間,上海舉辦了多場以“國潮”為主題的活動,生產企業和銷售渠道也越來越頻繁地用“國潮”二字吸引消費者。在這之前,“國貨”或“新國貨”的曝光率要高得多。

“國貨”和“國潮”只是一字之差。不過,盤點當下部分熱門的“國潮”,不難發現背後是“中國力量”的崛起——市場津津樂道的“國潮”,不再侷限於以產品為代表的“貨”,更是中國品牌、中國科技、中國文化引領的新潮流。

這些都是“國潮”

“國潮”的影響力,從人們的搜尋習慣變化能夠看出。

今年,人民網研究院和百度基於搜尋資料,研究了過去10年人們在搜尋中國品牌、中國產品時的趨勢,不僅發現搜尋中國品牌的次數、頻率大幅增加,而且搜尋用的關鍵詞也有變化。其中,“國潮”的熱度顯著增加,10年裡上漲了528%。

如果將搜尋熱點與各電商平臺近年來公佈的銷售榜單比對,能進一步看出“國貨”和“國潮”的內涵不一樣:當“國潮”尚處在萌芽階段時,人們更多的時候選擇的是“新國貨”,以老字號及老品牌的創新產品為主。比如,大白兔與美加淨聯合生產的奶糖味潤唇膏、李寧在紐約時裝週驚豔亮相的產品等。這些都被視作時尚的“新國貨”。總體來說,此時所謂的“國潮”,仍集中在食品、服飾、日用品領域。

慢慢地,“國潮”產品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以華為、小米等為代表的的本土消費電子品牌是其中的佼佼者。很多年輕人覺得,使用這些產品是潮流、是時尚,因為選擇它們代表了不盲從,是一種“選擇更適合自己的”消費態度,是個性的主張。

現在,“國潮”範疇更廣,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在衣食住行上,有眾多本土品牌提供的潮範兒的產品和服務;更重要的是,能體現民族文化和民族自信的產品也被稱為“國潮”:

B站上琵琶演奏大師方錦龍的粉絲超過93。5萬,影片播放量動輒10萬次起,最高一條累計播放超過500萬次;UP主“墨韻”的古箏練習曲“千本櫻”被稱為永遠有人在看的影片,累計播放超過4700萬次。兩者將傳統樂器重新演繹,是一種“國潮”的展現。還有,國漫已成為B站上最大的動畫品類,其中,國風原創動畫《天官賜福》的播放量超過3。4億次,收穫逾400萬條彈幕。這些文化作品,也叫“國潮”……

業內人士指出,新時代的國潮已不侷限於新國貨,還包括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中的“中國力量”。在“國潮”時代,消費者有了更加豐富的國貨選擇;同時,中國消費者也向世界輸出來自中國的潮流思路。

從跟隨到領先

要讓外界認可中國消費者眼裡的“潮流”,肯定得有“兩把刷子”。

在這點上,國產手機是個很好的案例。

以手機品牌OPPO為例,早年在全球手機市場,幾乎沒有OPPO的地位。如今,OPPO不僅作為國產手機四大品牌之一、進入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且成為全球專利最多的企業之一:截至今年3月底,OPPO全球專利申請量超過6。1萬件,包括逾5。4萬件發明專利;在全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釋出的2020年國際專利條約申請量排行中,OPPO名列全球前10。

國產手機的專利並非只停留在檔案上,而是變成引領手機行業的時尚功能——

OPPO為手機行業引入快充概念,能緩解使用者的電量焦慮;還有最新款Reno6系列根據使用者愛拍影片的新習慣,將人臉檢測點從296個升級到635個,實現了“實時影片美顏”這一潮流功能。

榮耀曾是華為的副牌,獨立後迅速從年輕人的偏好著手,給出很多獨特的“微創新”,包括榮耀50系列提供“一站式Vlog影片拍攝”服務等。很多海外手機廠商還沒有發現這些市場需求,而榮耀已經給出瞭解決方案,推出了實用功能,成為行業的引領者……

業內人士認為,國產手機從“國貨”到“國潮”的變遷是“中國製造”從模仿者、追隨者變成創新者、引領者的縮影。

此前,國產手機幾乎都是外資品牌的追隨者,從外觀造型到功能設計,都以模仿為主。哪怕像蘋果手機“劉海屏”這樣頗有爭議的設計,也被國產手機複製了過去。但現在,國產手機屢屢突破行業巨頭設定的思維慣式,有了很多引領潮流的舉措:自主晶片、AI攝影、全面屏、快充等,成為國外手機品牌學習的物件。

事實上,中國向世界輸出的“潮流”遠遠不止手機。從百度搜索資料看,近五年中國品牌的搜尋熱度佔品牌總熱度比例從45%提升至75%,是海外品牌的3倍。手機、服飾、汽車、美妝、食品、家電等品類均在過去幾年裡實現了研發、生產技術的快速提升,是搜尋熱度增長最快的六大品類。

從產品到生態

“國潮”越來越熱,還在於越來越完善的生態系統。

一方面,部分“國潮”品牌打造了完整的生態鏈,使得創新有了更多的可能。

例如,華為新推出的鴻蒙作業系統廣受關注,原因之一是補上了國內消費電子產品自研作業系統的空白。如此一來,國內消費電子產品既有強大的硬體設計和製造商、龐大的軟體開發隊伍,更有了核心的作業系統。

而且,鴻蒙中有很多海外開發者沒有想到的細節。記者在上海華為旗艦店試用搭載鴻蒙系統的不同產品時,店員介紹的一個細節令人印象深刻:同一個作業系統應用在不同終端裝置上時,同一款字型會有細微的差別。這是因為不同終端裝置的顯示方式和應用環境不同,這就要求字型具備“自適應性”,以獲得更好的操作體驗。比如,手錶錶盤很小,如果字型筆畫多又不能自動變細,容易看不清;電視螢幕大,字型筆畫適度變粗,能夠顯得不太單薄……

另一方面,同一個行業中的企業互相配合,有利於進一步做強“國潮”影響力。比如,遊戲效能強是國產智慧手機的特點乃至優勢之一,這背後既有手機生產商的努力,也有整個生態系統的支援——有的企業專門研究電池續航解決方案,有的研究顯示屏的精細度並儘可能減少延時,還有的從遊戲涉及的螢幕觸覺出發,給出精細觸覺解決方案……分工帶來了更多細分市場,也讓“國潮”的技術含量和使用者體驗進一步提高,具備引流潮流的底氣。

此外,“國潮”的衍生效應越來越強,從一項產品、一項服務催生出一條更長的產業鏈。不難發現,國潮文化並不侷限於短影片或國產動畫,聽國潮音樂、看國潮動漫、穿國潮服飾(如漢服)等市場新需求,都形成了對應的服務和產業:有專業的音樂、動漫製作方及圍繞他們的產業鏈;也有曹縣這樣與漢服一起走紅的網紅縣。相關產業鏈還互相交錯,進一步延伸。

以漢服為例:設計端,它們可能是國潮動漫或電視劇的衍生品;生產端,它們為更多的曹縣提供了機會;服務端,它們催生了漢服體驗館、漢服主題攝影等新業態;甚至,與漢服搭配的妝容,又帶來一條新的產業鏈,包括國潮妝容研發、國潮化妝品設計生產,等等。

這些,共同構成了“國潮”在生產端和消費端的魅力。

欄目主編:吳衛群 文字編輯:任翀

題圖來源:新華社發,程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