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石達開被迫退往西南,牆壁上寫下一首詩,竟然道出石達開的真實想法

公元1862年,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被迫退往西南。在入川時,這位一生頗具傳奇色彩的大將在牆壁上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入川題壁》

大盜亦有道,詩書所不屑。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

策馬渡懸崖,彎弓射胡月。人頭作酒杯,飲盡仇讎血!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文史專家們對這首作品的解讀是非常有意思的。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把重點放在了首句“大盜亦有道”5個字上,認為石達開其實內心還是認為自己是個“大盜”,認為太平天國的起義是名不正言不順的。

且不說他是否真有這種想法,可以肯定的是石達開心裡對“盜亦有道”這4個字是非常推崇的。其實不只是石達開,大家如果翻看千年文壇中的各類詩集、詞集、文集時就會發現,這4個字是經常被文人們使用的,可見“盜亦有道”的思維曾經是非常深入人心的。

那麼問題來了,“盜亦有道”中的“道”到底是指什麼道?其實這話並非是民間俗語,而是來自莊子的名言。這裡的“道”一共有5條道義,可謂條條精妙,夠高明!這個說法出自《莊子·外篇·胠篋》。他的原文是:

故蹠之徒問於蹠曰:“盜亦有道乎?”

蹠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這段文字中的“蹠”指的是民間傳說中的大盜盜蹠,據說此人是春秋時魯國人,手下弟子曾有千餘人,個個都是盜賊。民間關於此人有很多傳說,真真假假不好判斷。有人說他愛搶一些貧家姑娘回寨子,但最後這些女子卻不但不怪他,還個個都對他感恩戴德。原因是他把人家搶回去後,都善待她們,讓她們擺脫了吃不飽飯的日子。莊子在這段文字中,說的是盜蹠與弟子的一番談話。

弟子問盜蹠,我們做大盜的是否也有一定的行事準則,盜蹠於是講了5條:第一條,是能準確地推測出屋裡有什麼財物,這是作為大盜需要的本事,此為“聖”;第二條,作為領頭人要敢於冒險,率先進到屋內,這是大盜之勇;第三條,最後離開時要敢於為大家斷後,這是大盜之義;第四條,知道是否該採取行動、遇到危險時該採取什麼行動,這是“知”,也就是一個大盜的智慧;最後一條,盜來之物要和兄弟們公平分配,這叫仁。

以上就是“盜亦有道”中的5條法則。莊子不愧疚我國傑出的思想家,這5條確實是條條精妙,概括得很準確。那麼問題來了:莊子畢竟是一代名儒,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卻專門寫文來推行“盜亦有道”,這是何道理?

很顯然,他並不是希望自己的弟子們都去做大盜,而是借說盜賊的事來說明,什麼是真正的“仁”。春秋末年,統治者各種苛捐雜稅、讓百姓苦不堪言,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類似大盜盜蹠的人物,才開始湧現出來。他們們雖為大盜,但在莊子眼裡卻是義盜,他們身上體現出的仁義是他很推崇的。莊子寫這樣一篇作品,一方面是諷刺那些高居廟堂的偽君子,行事做人還不如盜賊有義氣;另一方面,也是再次強調他的道家學派思想。

自莊子在2000多年前概括出了這4個字後,此後各朝各代的盜賊們,都將這5條準則奉為經典。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它都成為了人們定義義盜的準則。不得不說,莊子他老人家確實是夠牛。這世間萬物的道,他老人家都研究清楚了,就連該怎麼做盜賊,他都想明白了。他的《莊子》一書能流傳至今,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現在大家明白什麼是“盜亦有道”了嗎?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