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奔跑在小康的路上①|一杯好茶裡的“農科味”

編者按

“走出楊凌看示範”採訪活動已經成功舉辦了17年。在過去的17年裡,

從戈壁沙漠到煙雨江南,從西部邊陲到華北平原,採訪活動累計赴20多個省,行走19餘萬公里,各級各類媒體推出了一大批有影響力的報道,為楊凌支撐和引領我國旱區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1年“走出楊凌看示範”全媒體採訪活動由新華社(新華網)、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科技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國際線上、陝西日報、西部網、農業科技報、楊凌融媒體中心等十多家主流媒體共同組成全媒體採訪團,於6月22日至7月2日奔赴陝西、甘肅、寧夏、內蒙四省區的科技示範推廣基地、企業等地,圍繞“楊凌農科”助力產業發展,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等主題,採取線下采訪、線上互動的方式,透過訪談、圖文、影片等形式,走村入戶、問農訪企,看成效、談發展、講故事。媒體記者們將深入挖掘楊凌農業科技成果、實用技術輸送到扶貧一線、走向田間地頭的生動實踐,報道示範區在農業科技示範推廣和科技扶貧、產業扶貧等方面進行的有益探索。

本期推出第一篇《奔跑在小康的路上① | 一杯好茶裡的“農科味”》。

大片規整的綠色茶園與湛藍的天空相映,茶園裡工人們在茶樹間穿梭採摘,一袋袋新鮮的茶葉被搬運下山,這是6月22日,2021“走出楊凌看示範”採訪團一行在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漢山茶業有限公司千畝茶園內看到的一幅茶園豐收美景。

▲茶農在基地勞作

73歲的採茶工何官明剛坐下休息。何官明介紹,他在茶園工作已有多年,前些年作為村裡典型的貧困戶,日子過得非常艱難。如今在茶園裡務工,透過採茶有了穩定的收入,在2019年就摘掉了“貧困帽”。“在茶園裡幹活,一年能有近2萬元的收入,日子過得比以前好多咧。”何官明笑著說道。

▲何官明(右一)捧著剛採摘的茶葉喜笑顏開

在漢山茶業有限公司的茶園裡,除了與何官明一樣透過採茶務工增收之外,還有大批的當地茶農依託茶產業的發展,紛紛走上了致富道路。漢中市茶業辦產業科科長劉懿表示,茶農之所以能夠脫貧致富奔小康,茶企的效益能越來越好,這都得益於楊凌農科“鮮血”的注入。

漢中市南鄭區漢山茶業有限公司有著數十年的種茶歷史,過去由於每年只生產一季綠茶,生產週期短、茶葉產量低、茶樹鮮葉資源嚴重浪費、茶園效益差等因素都成為制約茶產業發展的“攔路虎”,茶產業效益始終無法得到提升,2017年被楊淩示範區認定為扶貧示範推廣基地。

為了幫助當地茶產業走出發展困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餘有本成了當地的“技術候鳥”。餘有本每年深入茶園多次,從經營管理、茶園管理、茶葉加工、產品研發等多個環節入手,給予茶企及茶農全方位的技術指導,為茶園病蟲害防控,示範茶園低改等提供了技術支撐。同時,餘有本教授還對公司生產的綠茶、紅茶各系列產品進行了認真評審,仔細查詢加工過程中的不足,有針對性地改進工藝,使得茶葉品質得到了大幅提升。

▲漢山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紀發在茶園檢視茶葉生長情況

另外,在餘有本教授的指導下,漢山茶業有限公司自2017年後主要生產型別從綠茶轉型為紅茶,與西農大共同研發了“工夫紅茶”紅磚、紅餅、紅坨、紅珍珠顆粒型等6款新產品。透過新產品研發,茶葉生產可以延續到九月底,使夏秋茶資源得到了有效開發與利用,效益可以提高40-60%。

其實,早在2010年餘有本教授就來到漢山茶業有限公司進行過技術指導,他發現公司茶園處在高海拔、高緯度的地理位置,且存在建設年代較早、管理水平有限等問題。隨後,餘有本教授透過對茶葉樣品進行檢驗後,指出了茶葉加工中存在的問題,並對技術人員進行指導。通過幾年的合作,漢山茶業有限公司的紅茶加工水平得到了極大提升,科技對茶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

在楊凌農業科技的支撐下,近年來,漢山茶業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積極幫助當地茶農增收致富,與當地茶農簽訂合同,實行訂單生產,收購茶農鮮茶葉。同時,透過勞動務工、茶園除草施肥、鮮葉採摘和土地流轉分紅等辦法,有效提高了基地農民的經濟收入,2000餘戶茶農平均增收5360元,輻射帶動紅廟片區26個村共4。3萬餘人上崗就業,示範帶動周邊12000餘畝茶園建設發展。

“今年,在餘有本教授的大力指導下,我們正在申報籌建漢中市南鄭漢山茶葉專家工作站,進一步增強公司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帶貧富民能力。”漢山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紀發表示,下一步公司將全力藉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科技支撐,充分發揮專家工作站的科技示範引領作用,更好帶動本地茶產業向規模化、產業化、科學化方向良性迴圈發展,把產業做大做強,為鄉村振興貢獻茶企力量。

農業科技報全媒體記者:王朝陽 蘇洪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