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收購價一斤10多塊,效益比種啥都高,茶農為什麼還在“叫苦”?

導讀:收購價一斤10多塊,效益比種啥都高,茶農為什麼還在“叫苦”?

文/三農記錄(原創)

在鄉下種地,因為種植作物的不同,經濟效益也不同。一般來講,不管是種植什麼,都不如種植糧食作物穩妥。畢竟糧食作物的收購價格一直以來相對穩定,尤其是這兩年政府實行了“託底收購”,所以農民們自然也不愁糧價下跌了。雖然價格穩定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種植糧食作物的經濟效益偏低。

按照一畝地產1000斤糧食來計算的話,不管是小麥還是玉米,收購價格普遍在1。2-1。4元之間,這樣綜合算下來畝收益在1500元以內。而要是去掉各種成本,比如麥種、化肥、澆水、農藥、收割等等,那一畝地的純收入也就幾百塊。這對於生活在鄉下的農民們來說,已經不能夠滿足生活的需求。

因此不少農民也在想出路,要麼種植蔬菜瓜果,要麼種植其他農產品。在眾多種植品類中,有一種東西,經濟效益不低,年年收購價格不低於10元。而它就是“茶葉”。雖然茶葉的收購價格不便宜,但是“茶農”們還在“叫苦”,這是為啥呢?

茶農,特殊的農民職業

農民種植什麼作物,就被稱什麼“農”。比如種植水果,被稱為“果農”;種植各種瓜類,則被稱為“瓜農”;種植蔬菜,被稱為“菜農”;種植茶葉,自然被稱為“茶農”。茶農,作物農民中的一類人,他們其實很少出現在公眾的話題中。之所以關於茶農的話題少,大機率的原因在於茶葉這種初級農產品的屬性。

雖然從“柴米油鹽醬醋茶”中能夠看出“茶葉”也有一定地位,但是實際上茶葉並不是必需品。所以茶葉的特殊屬性,使得它在公眾面前顯露很少。而種植茶葉的農民,也就是茶農,就更沒人去關注了。

在外人看來,茶農或許要比其他農民職業要輕快,要“好過”,認為種植出來的茶葉不僅收購價格高,而且還不愁賣。但實際上,茶農的生活並不是這麼容易。

茶農的辛苦和不易

我國的茶葉產量,一年也就幾百萬噸,而在這幾百萬噸的茶葉背後,是一個個辛苦的茶農一手栽種出來的。當然了,不排除規模化種植茶葉的茶企,但更多農村地區,依舊是以農民家庭戶為主的茶農在種植茶葉。而這些農民,一年下來就指望著這些茶葉來養家餬口。

前段時間因為出差去了趟雲南勐海,當地的茶葉大都種植在山坡上,特別是一些古樹茶,不管是管理還是採摘,整個人要麼俯下身子,要麼踮起腳尖,給人的感覺很不好受。那個時候忽然體會到,我們喝到的茶葉,都是茶農這樣一點點用辛勞和汗水摘下來的。

而摘下來的“鮮葉”,有些茶農還得自己曬乾、炒制,為了讓茶葉鎖住茶香,特別是炒茶這個流程,必須得用手在大鍋內翻炒。時間一長,很多茶農的手指變得黝黑又粗糙。

茶農背後的心酸

一開始筆者說,茶葉的收購價格一般不低於10元,即使畝產百十斤,每畝收益也有上千元。特別是一些樹齡大的茶樹,畝產值在三四千元的也不在少數,甚至更高。茶葉的經濟效益,照這麼來計算的話,真的比種植啥都強。儘管如此,但是依舊有不少茶農“不高興”,甚至“叫苦”。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是嫌累嗎?

根據筆者的瞭解,茶農之所以叫苦,主要原因在於“貨款週期”上。其他的農產品,一般收購商來收購,貨款當時就結清了。但是茶葉不一樣。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流行的“規矩”。茶企去收購茶葉,貨款基本是不給茶農結清的。按照茶企的說法就是,需要將“鮮葉”製作成茶葉(成品)之後,等到銷售環節啟動了,才到了給茶農結算的時候。

很多茶農將採摘的鮮葉交給了茶企,而貨款卻久久得不到。甚至一拖就是四五個月。這讓茶農很無奈。“自己摘了又賣不出去,只能給他們(茶葉收購商、茶企),錢只要給就行,晚點就晚點吧,能有啥辦法”,這才是茶農最真實的心聲。

本期專題就分享到這裡了,更多內容,歡迎您關注“三農記錄”,我們下一期再見!

茶葉2021新茶高山綠茶 買一斤送一斤 茶農直髮

¥

38。6

拼多多

月銷1。6萬

購買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三農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