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天下乾旱,朱元璋讓劉伯溫求雨,劉伯溫:將這人斬了,必能下雨

《客懷》曾言:“谷旱惟祈雨,年飢不問金。”以農業為經濟主導的古代社會中,凡旱災來臨,國家經濟必將遭受重創。為求得雨水,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無不參與祈雨活動。

雖在現代中國社會發展的程序中,隨著科學思想的普及,越來越多人認識到封建迷信的錯誤之處,但在中國古代社會當中,神學之說卻得到民眾的廣泛信奉。每當古人遇到一些無法用現有知識解決的問題時,就會將其訴諸神明,並祈求上天的幫助。

眾所周知,古代社會大旱之際,皇帝皆會親自求雨或命臣子求雨,以此保障農業正常發展。朱元璋在位期間,便曾讓劉伯溫主持求雨活動,而面對皇帝的求雨要求,劉伯溫卻表示只要殺掉這個人,必定能下起大雨。為何劉伯溫會提出如此要求?在這一要求的背後,又隱藏著何種秘密呢?

後世評價朱元璋的過程中,有著許多不同的看法,曾有人認為朱元璋是封建歷史上能力最為出眾的皇帝,畢竟他出身平民階級,卻在起義戰爭中一統天下,建立明朝統治,但也有人認為朱元璋生性多疑,若無朱元璋的存在,許多大臣均能得以善終。

雖世人皆認為朱元璋並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皇帝,但朱元璋所做出的功績,卻同樣不容小覷。眾所周知,朱元璋出身社會底層,而大部分追隨朱元璋的手下均與朱元璋有著同樣的身份背景,基於這一原因,當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對功臣的封賞便成為其最頭痛的政治問題。

對於這些大臣而言,除帶兵打仗外,他們並無出色政治才能,若使其入朝為官,則可能對國家發展造成極大阻礙。此外,朝廷當中拉幫結派現象嚴重,而在不同小團體爭鬥過程中,國家政治秩序同樣會受到相應影響。

為制衡官場關係,朱元璋曾想出無數辦法,而一場大旱災害的出現,則為朱元璋制衡官場帶來巨大幫助。

在當時的朝廷中,李善長與劉伯溫兩人時常針鋒相對。對於李善長而言,他早在起義初期便跟隨朱元璋左右,建國之後,他更是被直接封為左丞相,擁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

然而,身居丞相之位的李善長卻私自結黨,為朱元璋的統治帶來極大威脅。面對如此情況,另一位重臣劉伯溫自然不能坐視不理,

當劉伯溫掌握李善長手下李彬的大量罪證後,便決定上奏朱元璋,判處李彬死刑。

面對這一情況,李善長決定暗中找到劉伯溫進行談判,請求其放過李彬,但劉伯溫卻表示此事並無任何商量餘地。如此一來,李善長與劉伯溫之間的矛盾越發尖銳。

在李善長看來,自己軍功顯赫,地位完全應該在劉伯溫之上,但對於明朝統治而言,劉伯溫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意義不可忽視,即使李善長心有不滿,同樣無法徹底剷除劉伯溫勢力。

自此之後,兩方派系紛爭不斷,導致朝廷內部環境極為混亂。

雙方爭鬥期間,大旱災害的出現導致許多農民極度焦慮,而身為皇帝的朱元璋,同樣頭痛不已。面對如此難題,朱元璋並無更好的解決辦法,經過一番思考後,便命劉伯溫為百姓求雨。

面對朱元璋的求雨要求,劉伯溫卻表示只要將李彬斬殺便能下起大雨。

其實,斬殺李彬與求雨之間並無任何聯絡,之所以劉伯溫會說出這樣的言論,不過是在夜觀天象的過程中,推算出了下雨的具體時間。

李彬被處死後,劉伯溫求雨成功,見此情景,李善長無法為李彬伸冤

,畢竟在古代思想中認為,處死有罪之人後方能天降甘霖,若李善長再度進言,則是對上天的蔑視。自此之後,朝廷不同派系間的關係得到有效制衡,朱元璋所困之事順利解決。

結語

從劉伯溫此次的求雨行為中便能看出,在古代社會官場上,官員之間的勾心鬥角是非常普遍的,從劉伯溫的獨特智慧中便能感受到,凡是能夠在古代官場出人頭地之人,皆有著許多過人的本領。

對於朱元璋而言,身為皇帝的他顯然對臣子間的矛盾瞭然於心,而之所以他會支援劉伯溫的行為。同樣是為有效制衡各派官員。雖古代皇帝掌握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但若無法平衡官員關係,國家統治勢必遭受巨大威脅。

參考資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