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從西漢到東漢,黃金為何突然消失?為何就連銅錢也被放棄使用?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秦漢是我國國民經濟體系完全確立的階段,而作為國民經濟體系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統一的貨幣,在東漢時代卻出現了一些異常現象。這進入東漢以後,金屬貨幣突然減少。

似乎出現貨幣經濟大倒退的現象。

一、金屬貨幣的難解之謎

自秦統一以來,“幣為二等:黃金以溢為名,上幣;銅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漢書·食貨志》),即只通行黃金和銅錢兩種貨幣。

1、黃金的突然消失

此後,隨著財富和商品的增加,作為貨幣的黃金和銅錢也愈來愈多地出現在秦和西漢的社會里

,例如西漢初陸賈出使南越得到“千金,分其子,子二百斤,令為生產。。。。寶劍值百金”(《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在西漢一代,皇帝經常用“金”賜給臣下或匈奴、西域各國,文獻記載百斤、千斤、萬斤者不勝列舉。

貴族官府所藏的黃金,更是驚人。如梁孝王死時,府藏黃金四十餘萬斤。王莽敗時,省中黃金六十匱,一匱萬金。當時,民間物價也以黃金計,如王莽末年“天下大旱,黃金一斤粟一斛”(《後漢書·光武帝紀》)。

由此可見,當時黃金使用的普遍,也可證明當時黃金之多,至於銅錢,在秦和西漢也大量流通。

僅以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三官初鑄五銖錢後,至平帝元始中(公元5年)就“成錢二百八十億萬”(《漢書·食貨志》)。

由於錢幣價值高,購買力大,有時谷一斛僅五錢,所以這些錢的數量也是相當可觀的。王莽時又屢次改變幣制,其銅錢的數目當亦不少。

但進入東漢以後,社會上的黃金似乎突然消失,銅錢也好像失去昔日的重要性。

從文獻記載中看,東漢皇帝很少有像西漢皇帝那樣大量地賞賜黃金的。

如靈帝時賞賜鎮壓樑龍起事有功的交趾刺史朱雋,一次才“五十斤”(《後漢書·皇甫嵩朱雋列傳》)比起西漢皇帝動輒以“千金”、“萬金”賞賜臣下來,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官府庫存也顯然大幅度減少,如東漢末董卓將朝廷積存下的全部財富藏於郿塢,這裡的“錦綺績穀紈素奇玩”雖“積如丘山”。

但所“珍藏”的金只有“二三萬斤”,銀只有“八九萬斤”。全部金銀數目尚不如西漢皇帝一次賞賜之用。

2、銅錢的使用問題

東漢的銅錢也似乎失去昔日的作用,首先,在東漢建國之初就無鑄錢之舉,只是下令恢復使用漢武帝時的五銖錢。

直至建武十六年(40年)在馬援等人堅決要求下,才第一次鑄造東漢自己的五銖錢(見《後漢書·光武帝紀》),但由於新錢上市後,盜鑄猖狂,幣制紊亂不堪,

至章帝元和年間(84―87年)經過大臣爭議,皇帝終於批准尚書張林廢除錢幣的“封錢”奏議,“一取布帛為租,以通天下之用”(《後漢書·朱樂何列傳》)。

從此正式廢止銅錢,後來幾乎在整個東漢一代皆無鑄錢之記載,桓帝時,劉陶甚至上書,主張徹底廢除商品貨幣,回到純粹的自然經濟時代。

他把世間一切災難皆推到“造鑄(錢幣)”上,說“造鑄之端”只有引起“爭競”,等到“民眾而無所食”挽臂而起“響應雲合,八方分崩”時“雖方尺之錢,何能有救?”這危言聳聽的一番議論,竟把桓帝嚇住了“帝竟不鑄錢”(《後漢書·杜欒劉李劉謝列傳》)。

直到東漢臨近覆亡時,才鑄過兩種錢:一為靈帝時鑄的四出文錢;二是董卓當政時鑄的小錢。

但不久就由於“貨賤物貴”(《後漢書·董卓列傳》)而“不行”了。

可見,作為貨幣的職能在東漢時代也愈來愈不重要了。所以東漢銅錢的數量較西漢也少得多了。

從考古資料得知:西漢流傳至今的不僅有大量五銖錢及各種銅幣,而且有石、陶和銅等各種錢範(見《古器物範圖錄》卷中,及《齋吉金錄》《小校經閣經文》、《關中秦漢陶錄》),

但東漢的銅錢至今不僅發現很少,且從未發現東漢的陶錢範。而陶錢範因其年代久乃是西漢時普遍使用的一種,這也從側面證明東漢銅錢的絕對數量是很少的。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東漢黃金和銅錢驟然減少了呢?這確是一個難解之謎。

二、貨幣減少的原因

對於東漢貨幣突然減少的現象,後代學者均有不同的解釋。如對黃金減少的原因,就有耗費太大,來源枯竭,對外輸出等各種說法。

還有些學者指出:

除上述原因外,“由於商品經濟的衰落,這時不但黃金沒有需要,連銅錢的需要也不大”“結果,黃金被收藏起來”這是“造成東漢黃金突然銷聲匿跡的原因之一”(傅築夫《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

上述論斷都是有相當根據的。不過,應當看到:就整個東漢王朝來說,貨幣經濟並沒有“中斷”,金屬貨幣也並非“朝不保夕"。

事實上,民間仍在流行著貨幣,布帛谷粟等實物交換,絕沒有能完全取代金屬貨幣。這不僅為文獻材料所證明,考古資料中也不難找出證據。如1966年在四川縣犀浦附近發現的東漢室殘碑。

其中記載土地、房舍、奴婢、牛等均以錢計,如“田八百,質(值)四千”,“房六區、直卅四萬三千”(奴婢)五人,直廿萬,牛一頭直萬五千”。

從漢簡、買地券、《約束石券》、碑等資料中例舉用錢的目的在於說明當時貨幣在商品交換方面並非毫無作用。勞幹先生說:

“物價的意義是在交換的關係上面。假若在一個遼遠的時期,發現一條物價的孤證。其貨幣的價值對於其他商品毫無關聯,這一條史料也就很少有價值可言”。(《漢簡中的河西經濟生活》)

所以,羅列上述各種資料.以證明東漢時代貨幣並未退出交換、流通領域,布帛谷粟等也無法完全取代金屬貨幣。從東漢繁榮的城市以及商業勃興的現象看、沒有相輔而行的貨幣經濟,是不可設想的。

至於黃金的減少,也應是事實。不過,其原因除上述幾種以外,還應注意到文獻所反映減少的均系宮內、官府的黃金,而民間的黃金是增多還是減少則無從揣測。

王莽末年,天下大亂,軍閥混戰,人民起義迭起,府庫中大量黃金流入民間,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但不可否認,東漢時代布帛谷粟等實物貨幣確實復興起來實物與貨幣同用成為東漢經濟中一種特有現象。

這種自然經濟色彩加重,而貨幣經濟下降的現象則是事實。究其原因恐與豪強地主田莊經濟膨脹有密切關係。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