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清河史 開原圍場(劉興曄)

清河史開原圍場

後金國英明汗努爾哈赤打下開原城後,清河、寇河、柴河流域等地以林木茂盛而設為皇家圍場。皇家圍場為皇家禁地,不得私下捕獵,甚至不得隨意進入。這既是對山林物產的管理,也是對土地人民的管理。開原皇家圍場,至少包括《清聖祖起居注》所記載康熙皇帝第二次東巡經由之地,如黃旗寨老古洞、曾家寨、哈達必剌、哈達城、耿家莊等地。天聰八年(1634)皇太極尊瀋陽為盛京,開原圍場等遂稱盛京圍場。據統計,盛京圍場105圍中,海龍、輝南二縣佔20圍,東豐縣佔22圍,西安縣(即東遼縣和遼源市)佔9圍,西豐縣35圍半,另外還有界線不清的18圍,應該為今清河區、開原市東部及由開原縣析出的清原縣、清河區。至今,開原東部山區人們仍將打獵稱為打圍,即是源於古代圍場。

開原皇家圍場設立的時間,在後金國攻佔開原城、鐵嶺城及葉赫國後的1619年。《西豐縣志》(1938)記載:“滅葉赫,此地作為圍場,封禁三百餘年。”《西豐縣志》(1995)記載:“清滅葉赫後,將全境封為大圍場,屬盛京圍場。”《西豐文史資料》第一輯《初談西豐圍場》載“西豐圍場始於1619年。年努樂哈赤滅葉赫部後,(因)西豐境內山嶺起伏,森林茂密,禽獸群集,人煙絕少,遂闢為搜狩圍獵之場。此圍場封禁277年。”《西豐近代經濟概述》一書記載:“迨清滅葉赫,此地作為圍場,封禁277年……”同樣,清河地區的圍場也必設於1619年。

汪哆囉束圍。隨著圍場制度的設立與不斷完善,圍場在明朝山川地理以及村屯的基礎上,也出現了不同的圍場及其圍場名。在清河流域,開原城東至尚陽堡之間,出現了汪哆囉束圍,在尚陽堡至八棵樹古城子之間,形成了小圍子。《開原縣誌》(康熙版)載:“王多羅樹,距(開原)城十五里,旗下。”汪哆囉束圍是因為汪哆囉束屯而得名,其滿語意為美麗的河灣,也寫作汪哆羅束、王哆羅束、王多羅束、王德樹、王大樹。汪哆囉束圍有可能是清代圍場中最早設定的圍場,後來就成了二級圍場的統稱,即專供盛京內務府狩獵的圍場。清朝初年,清河溝山高林密,野獸成群,威坐東京的努爾哈赤,將其封為皇家二級汪哆囉束圍場。汪哆囉束,當時還只是清河南岸的一個民屯,但它位置險要,正處清河大溝的溝口。從1619年至1671年,汪哆囉束圍場的大本營就設在這裡。每當狩獵之時,成百上千的內務府官兵在此圍獵。特別是到了夜晚,更是蠟燭與馬燈相映,萬家燈火連成一片,詩人便稱之為“九磴山下萬盞燈”。

漁獵民族建立的後金國,非常重視圍獵活動,藉以演練八旗兵丁,其專門用來打獵的地方稱圍場。後金國建立了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大東北圍場,清入關後又在北京周邊建立了西圍場和木蘭圍場,其中盛京圍場和木蘭圍場是最大的。開原皇家圍場也稱奉天圍場、奉天大圍場,後稱盛京圍場。盛京圍場“設一百零五圍,按年輪轉捕獵”,分為五類,其中有預備皇帝圍獵的“御圍”11圍;供盛京內務府每年為皇室採捕貢物的“王多羅束圍”11圍;專門供捕鹿製作曬肉乾和進貢活鹿的“鮮圍”14圍;設在偏僻山區的“鸞(音luán,鳳凰一類的神鳥)遠圍”6圍;以及每年供演練軍隊和射獵的“應捕圍”63圍。

小圍子。清河大溝至汪哆囉束往東,更是山高林密,這裡設有名叫小圍子的圍場,在今清河區聶家滿族鄉小圍子村。清代圍場分三種,也就是三級。一級是御圍場,專供皇帝狩獵;二級是汪哆囉束圍場,專供盛京內務府狩獵;三級是歷年應撲圍場,即大圍場,每年貴族和軍事首領來這裡演武並狩獵,小圍子當屬此類。與小圍子不同,還有御圍場耿家莊圍場(八棵樹耿王莊)、費德里圍場(黃旗寨肥地溝)等。《清史稿》卷120記載:“奉天大圍場分東西流二圍,處國初撥留是荒,有鮮圍十五以撲鮮,大圍九十以講武。”奉天大圍場中,流入遼河的稱西流水圍,流入輝發河的稱東流水圍,清河小圍子等遼北地區的圍場即是西流水圍。

2021年7月日劉興曄於開原

作者/來源:曾經東北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