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中國天眼發現了銀河邊緣的脈衝星,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中國天眼又一次登上了熱搜,緣由是因為它發現了銀河邊緣的脈衝星,這對於中國對於世界意味著什麼呢?

宇宙的燈塔——脈衝星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這是詩人徐志摩的《偶然》,不過這也只能是詩人的浪漫,要是照他的方法去航海,可就難免船毀人亡了,要想縱橫四海,單單是靠交會時互放的這點光亮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燈塔。

在還沒有完備的導航設施之前,燈塔是人們航海的路標,可以說就是“黑夜的海上”的保護神,可是當我們邁向星辰大海時,燈塔在哪裡呢?

這個燈塔還是有的,不過並不是人們自己建造的,而是宇宙賜予我們的,這個宇宙的燈塔就是脈衝星。

脈衝星是中子星的一種,其實就是快速旋轉的中子星,快速旋轉的中子星會發出強烈的電磁脈衝,在宇宙航行中就可以作為燈塔了。

2。脈衝星的由來

對於磁場我們都很瞭解,我們的家園地球就有地磁場,我們的指南針就是依靠地球的磁場指引方向的,還有候鳥也是靠地球的磁場來規劃回家的路線的,既然地球都有磁場,那麼是不是每個星星都有磁場呀,是的,不管恆星還是行星都有自己的磁場,既然有磁場那麼隨著星球的自轉就會產生電磁波,就是說每個星星都會發出電磁波,可是為什麼只有快速旋轉的中子星才叫脈衝星呢?

因為幾乎所有星星發出的電磁波都太弱了,都彌散在茫茫太空中了,這就好像是我們晚上看到的漫天星星一樣,它們大部分都要比太陽還要亮,可是離得我們太遠了,就變成了微弱的星光。

星星發出的電磁波足夠強烈,則必須要足夠小而質量足夠大,這就只能是中子星了,為什麼中子星就體積足夠小質量足夠大呢,這還要從原子說起了。

我們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的,而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相當於原子核原子非常大,兩者相差5個數量級,打個比方吧,要是原子有水立方那麼大,那麼原子核就只有一隻螞蟻那麼大,而這隻螞蟻則集中了原子的幾乎所有質量,要是一個星球完全由中子構成的話,那麼這個星球的質量就大的不可想象,而中子星又不可能太大,太大的話就變成黑洞了,而黑洞連光都無法逃逸,自然就不能發出電磁波了,所以中子星只要快速旋轉就能發出強烈的脈衝電磁波。

中子星的概念是由著名的朗道提出的,他在查德威克發現中子後不久就提出了中子星的設想,不過這只是個設想啊,真正從理論上論證中子星存在的還是奧本海默,對的,就是“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原子彈只是奧本海默一生中一個貢獻,他最大的貢獻還是在天體物理學上。

奧本海默計算出當一個恆星的質量大約為0。75個太陽質量時,這個恆星最後就會變成中子星,注意了啊,奧本海默是說出了恆星最終變成中子星是有質量條件的,不過他的計算結果是錯誤的,現在一般認為是1。5—2個太陽大小的恆星最終會變成中子星,這被稱為奧本海默極限,要是恆星質量大於奧本海默極限呢,那最終就會變成黑洞,順便說一句,奧本海默也是黑洞研究的先驅,現在大名鼎鼎的霍金算是他的晚輩。

現在只是在理論上證明了中子星的存在,對於物理學家來說這遠遠不夠,必須要親自觀測到中子星的存在那才算數,這個問題在1967年被女學生貝爾解決了。

3。小綠人的呼喚

1967,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一年級研究生喬瑟琳。貝爾透過“紅岸一號”,不,是行星際閃爍陣列射電望遠鏡,觀測到一個奇怪的訊號,這個訊號有嚴格的週期性,每隔1。33秒出現一次,每天出現的時間都大約提前4分鐘,無論怎麼看這都是一個地外文明發出的溝通訊號,難道是某個還沒有頓悟“黑暗森林”的文明發出的作死訊號,又或者是某個“獵人”文明發出的誘捕訊號,如果劉慈欣在場,一定會高呼“不要回答”,不過貝爾沒有劉慈欣的想象力,他們還給這個訊號取了一個萌萌噠的暱稱——“”小綠人一號”,看來他們真的以為這是地外文明的呼喚了。

不過貝爾並沒有回答,一則是沒有能力回答,二則貝爾很快就發現這不是小綠人的訊號,而是脈衝星。

脈衝星的發現被認為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之一,並且獲得了1974年的諾貝爾獎,不過很遺憾的是真正的發現者貝爾女士並沒有站在領獎臺上,不過貝爾女士的貢獻是不會被人們忘記的。

霍金在《時間簡史》中明確指出脈衝星的發現者就是貝爾女士,在電影《超時空接觸》中,女主破譯了來自外星人的訊號,可是在確定和外星智慧接觸的人選時她卻沒有入選,這一情節也被認為是在影射貝爾女士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還是來看一看劉慈欣對脈衝星的想象吧。

“但死星1999A距我們只有8光年,當它的殘骸在它爆發後的51小時開始輻射電脈衝時,太陽系所接收到的能量是巨大的,而地球,就淹沒在這能量的海洋中。這種能量是以電磁脈衝形式出現的,脈衝的每秒鐘出現54次,所以,地球表層空間裡充滿了頻率為54赫茲的強大的交變磁場,世界電力網的所有線路均處於這個交變磁場中,所以感應出了強大的交流電。電流感應主要發生在較長的高壓輸電線上,經各級變電系統變換後輸送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有很多變電系統燒燬了,但大部分都適應了超新星送來的電流,重新驅動了這個世界。強大的電流向所有的發電廠,把這些人類在過去百年間建成並賴以生存的能源設施大部分燒燬了。但這實在算不上什麼損失,以後的世界再也用不著發電機了,只要架設一條足夠長的線路,就可直接從空間取得電能。死星殺死了地球上三分之二的人,卻給以後的人類帶來了無盡的能源。

但這充滿空間的強大交變磁場也帶來了很大的問題,雖然這些問題與它帶給人類的利益相比微不足道,也足以讓孩子們頭疼很多年。比如鐵路,同高壓輸電線一樣是很長的感應體,在1999A的電磁脈衝到來之時,鐵軌立刻變成兩條攜帶著強電流的導線,鐵軌接頭處迸出的電火花使漫長的鐵路線變成一條望不到頭的火龍,在各個車站中,通入強電流的內燃機車相繼起火爆炸……”

這是大劉在《超新星紀元》第二版中對脈衝星的描述,但脈衝星是什麼樣的,現在我們還是隻能靠分析電磁波譜,這就要用到我們的“中國天眼”了。

4。中國天眼

2016年,美國天文學界感到了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由於經費不足,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阿雷西博望遠鏡可能關閉,而在神秘東方,9月25日,被稱為“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在中國貴州平塘縣大窩凼落成啟用。

從此後,宇宙觀測的接力棒將交到中國手中。

FAST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完美的專案。

首先選址好,貴州俗稱“地無三尺平”,喀斯特地形聞名世界,遍地是坑,而大窩凼的地貌最接近FAST的造型,想想在平地上挖那麼大一坑需要多大工程量吧,當然大窩凼不是完全吻合FAST,但只是修修補補得省多少錢啊,雖然現在咱不缺錢,可也不能胡花。

作為天下第一鍋,最怕的就是下雨,要是下雨灌滿了FAST這口大鍋,大約有三十個足球場那麼大,那得需要多少羊肉啊,而喀斯特地形就是一天然漏斗,天上下雨地下漏,再加上人工設定的排水系統,雨水根本就不是問題。

貴州人口稀少,FAST方圓十里之內沒有人煙,這是天然的無線電靜默,要是建在繁華地區,那周圍居民基本就告別現代生活了。

當然,喀斯特地形也有風化嚴重,山體滑坡的嚴重傾向,但這點問題對於“基建狂魔”中國來說也太容易解決了。

其次,設計思路先進,之前第一,現在第二的阿雷西博望遠鏡的球面是固定的,射進來的電磁波,只能在球面的聚焦處才能由饋源接收,而電磁波又很任性,想怎麼來就怎麼來,沒奈何,阿雷西博望遠鏡只好升級為穹屋狀的饋源,透過複雜的光路,將焦線間接聚為焦點接收。而FAST則沒有這個擔憂,因為FAST是可以動的,在FAST的球面下,有一套精巧的促動器系統,可以拉動支撐索網,調整反射面板,讓500米直徑的球面各處,都可以區域性變形為300米直徑的拋面,這樣,FAST就變成了一個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武林高手,“任爾東西南北風”。

還有就是靈敏度高,比阿雷西博望遠鏡綜合能力高十倍,打個比方,就是在月球上打個電話,FAST也能監測到。

另外,FAST的旅遊開發也是一流的,2017年上半年,貴州平塘縣的旅遊觀光收入就達46億,而FAST的建造成本也才不到7億,這簡直就是一口聚寶盆啊。

至於其應用價值與重要意義,就不再多說,只說一點,因射電望遠鏡發現的宇宙微波背景、脈衝星都分別已經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物理獎,FAST來了,諾獎還會遠嗎?

如果雞蛋裡挑骨頭,非要說FAST還有什麼未臻於完美,那就是FAST首席科學家南仁東先生的離世。

為南先生不平的人們都喜歡引用“將軍枯骨無人問,戲子家事天下知”這句話,其實這已經無形中拉高了那些戲子的地位,那些人是不能和南先生這樣偉人相提並論的,更何況南先生又何時求過世俗的名聲,FAST就是他最好的墓碑。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魯迅先生的這段話就是南仁東先生最好的悼詞。

我們已經錯過了千帆相的大航海時代,在百舸爭流的大航空時代,藉助南先生的FAST,我們一定會衝在最前頭,畢竟,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5。AI的作用

“中國天眼”FAST使用後,曾有過一個這樣的新聞,當時招聘研究人員,開出年薪十萬的“高薪”,這確實有點諷刺,雖然我們一直強調科學家的奉獻精神,但是也不能讓科學家流汗再流淚吧,何況天眼地處偏僻,這基本上研究人員與世隔絕了,但是就算研究人員不計較個人得失,就如同南仁東先生一樣,那麼也是力有未逮。

中國天眼每小時產生500G的資料,這樣一週會產生3000萬張圖表,脈衝星的訊號就隱藏在這3000萬張圖表之中。

要是一秒看一張的話,也得8333小時,而一週只有168小時,這就需要大約50天,注意這已經不是996了,而是不眠不休,就這樣還是看不過來,當然了可以增加人手,不過話說回來,也不可能一秒看一張呀,總而言之,要是單憑人工看的話肯定是看不過來了。

這就要用到AI了。

AI在尋找脈衝星中的應用有兩種。

一種就是傳統的方法,由科學家先把脈衝星的特徵資料提取好,然後把這些特徵資料告訴AI,讓AI用資料進行深度學習建立自己的模型,接下來就可以用這種模型去分析大資料了,當初阿爾法狗就是這麼下圍棋的。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懶方法”,就是把特徵圖直接扔給AI,讓他們自己去找,這有點我們現在使用的人臉識別。

這次採用的就是後一種“懶方法”,用這種方法天眼一週產生的資料,AI三天就可以分析清楚,研究人員輕鬆了許多。

現在,中國天眼已經發現了已發現350多顆脈衝星,其中還包括大批極難被發現的銀河系邊緣數萬光年外的闇弱脈衝星,這其中AI可謂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