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荔枝蝽的生物防治技術,荔枝果農要記牢

荔枝蝽口是荔枝、龍眼的嚴重害蟲,我國分佈於福建、臺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區);國外分佈於越南、泰國、緬甸、印度、馬來西亞一帶。荔枝蝽的成蟲及若蟲均為害荔枝、龍眼的花、果及梢,若蟲為害較成蟲尤重。被害枝條發育緩慢,嚴重的枯死,受害的花、果實全部脫落,對產量影響很大。

一、荔枝蝽的形態特徵

成蟲

體近似盾形,黃褐色。雌蟲體長約24~28毫米,寬15~17毫米,雄蟲較小。腹面有白色蠟質粉狀物,但經交尾後,特別是接近衰亡的老成蟲,蠟粉常殘存無幾。頭部複眼內方有鮮紅色單眼1對,觸角4節。臭腺開口於胸部腹面中後胸交接處。雌蟲腹部末節腹面中央分裂,雄蟲腹部末節背面有一下凹的交尾構造。

近圓形,長2。5~2。7術。徹廣呵讀球巴,少效為黃色,漸變黃褐至灰褐色,孵化前為深灰色。卵粒常14粒相聚成塊。

若蟲

共5齡。1齡若蟲體橢圓形,長約5毫米,體色由鮮紅色變深藍色。複眼深紅色。前胸背板鮮紅色,寬闊,前端略凹入。腹部前面第四、五節及第五、六節間各有臭腺孔1對,能射出臭液。第三、四節及第六、七節間亦有臭腺孔1對,但不能射出臭液。從2齡開始體變長方形,長約8毫米,橙紅色,外緣灰黑色。後胸背板外緣伸長可達體側外緣。腹部背面末端中央有2條斜向前方的灰黑色紋。在灰黑色紋所經各節上,各具2個黃色斑點。3齡體長10~12毫米,體形和色澤略同2齡,但後胸背板外緣為中胸及第一腹節外緣所包圍。4齡體長14~16毫米,形狀色澤同3齡,中胸背側翅芽明顯,其長度伸達後胸後緣。5齡體長18~20毫米,形似4齡,色澤較前各齡略淺,中胸背側翅芽伸達第三腹節中部,第一腹節退化。

二、荔枝蝽的發生規律

在廣東省1年繁殖1代。以成蟲在荔枝、龍眼樹和其他果樹上或茅房、草堆、石隙中越冬。第二年2~3月份出來活動,並開始產卵,多產於有花果的荔枝樹上,4月份是產卵盛期,4月下旬至5月份為若蟲孵化盛期,大量吸食荔枝枝、梢及幼果汁液,造成大量落花落果。

在6月間,開始出現成蟲,此時越冬成蟲還未死亡,新舊成蟲重疊。當年羽化成蟲不交尾產卵,越冬成蟲於7~8月份死亡,此期仍可在荔枝園見到卵塊。荔枝蝽成蟲壽命最長可達371天,可多次交尾,交尾後1天產卵。卵多產於葉底,約佔80%,也可產在花穗、樹幹等處。

每一雌蟲一生可產卵5次,多至10次。初孵若蟲有群集性,數小時後才爬行分散。1~2齡若蟲受驚時可自行落地,在陽光強烈、溫度高的中午,也會自行掉落地面,以後又沿著樹幹爬上枝葉。3齡以上的若蟲受驚後,可射出臭液自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