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包拯鐵面無私到處得罪人,為官26年仍升遷25次,看他背後靠山是誰

包拯是史上最有名氣的清官,剛正不阿,鐵面無私,不附權貴,京師之中亦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的說法,因此後世將他奉為神明,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稱“包青天”。但也有人納悶了,怎麼包拯為官26年到處得罪人,卻絲毫不影響試圖,還能升遷25次,到底是何緣故?看他背後靠山都有誰,就都明白了。

根據《包拯墓誌》、《宋史·包拯傳》等的記載,包拯祖父輩時還比較平庸,是平民百姓,讀書耕田,但包拯的父親包令儀於983年考中進士,之後在京師任職,包拯則是出生於999年。

1012年,包令儀去擔任了惠安縣令,也是有一番能力,儘管不突出,但仕途是坦蕩的,做了三年縣令,包令儀回京任職,官至刑部侍郎,與歷仕四朝、出將入相的文彥博的父親文洎同供職閣中,結為了世交。

包拯與文彥博是同年進士及第,被授任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知縣,但由於父母年邁,包令儀致仕,移家到合肥居住,包拯是個孝子,便請求在合肥附近就職,遂改授和州監稅,後來更是辭官,回家贍養父母去了。百事孝為先,包拯此舉獲得了很大的名聲,後來父母離世,包拯守喪期滿,還是同鄉父老多次勸慰勉勵,包拯因此赴京聽選。

1041年,包拯調任為端州知府,此前的知府都會趁著進貢斂取硯臺,攀附當朝權貴,然而包拯卻是一位為百姓做實事的好官,他既不攀附權貴,也不貪汙,加重百姓的負擔,下令只能按規定數量生產端硯,州縣官員一律不準私自加碼,違者重罰。

三年後,包拯便入京擔任了殿中丞,御史中丞王拱辰非常欣賞包拯的為人,因此在他的舉薦下,包拯擔任了監察御史,後彈劾了淮南轉運按察使張可久,甚至是宋仁宗的親信太監閻士良,因其監守自盜,也遭到了包拯的彈劾。

並且在彈劾轉運使王逵時,包拯連續七次上章,還直接指責宋仁宗:“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於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包拯太剛了,連宋仁宗都不得不服,

另外要說的是,王拱辰與歐陽修屬於連襟,而歐陽修、蔡襄、王素、餘靖同為諫官時,諫官可堪當大任,范仲淹向宋仁宗呈上了《答手詔條陳十事疏》,“慶曆新政”繼而展開。由於新政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1045年,范仲淹、歐陽修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新政徹底失敗,包拯則是在這一年擔任契丹正旦使,出使遼朝,後擔任了三司戶部判官。

第二年出京擔任京東路轉運使、尚書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陝西轉運使等職,不過包拯的為人不曾變過,在複雜的官場中並沒有變得虛與委蛇,依然很剛,為百姓辦實事,敢於彈劾權貴,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被任命為淮康軍節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靈宮使。

右司諫張擇行、唐介便與包拯奏論,張堯佐從而辭去了宣徽使、景靈宮使之職。正因為包拯剛正不阿,直言不諱,人送“包彈”之語。

另外,文彥博為相後向朝廷推薦了王安石、韓維等人,稱他們有道德、講原則。包拯在權知開封府時,包拯整頓吏風,改革了訴訟制度,由於包拯這人屹立不倒,一旦被包拯抓住了小辮子,那就是秉法辦事,那些皇親國戚、達官顯貴也不敢去招惹,史載:“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

其實,鐵面無私的包拯沒有被官場埋沒,除了與文彥博等人有關,以及宋仁宗的支援,還有他自身的堅守,不曾畏懼,在民間享有很大的聲譽,民心所向,若是這杆旗幟倒下了,因此掀起的風浪可不小,更何況宋朝已經是危機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