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春秋戰國之交的楚國:復興本質上是一幻象,錯過吳起變法最為可惜

楚國首次遭遇滅國危機,與楚昭王密切關係,但實際上又與他不是太相關。楚平王在世時,在讒臣費無忌慫恿之下,強娶了原本嫁給太子建的秦女為妻,生下了楚昭王。其後又因費無忌的讒言,楚平王逼走了太子建,並將太子建的老師伍奢一家滅門,迫使伍奢之子伍員帶著仇恨逃到了吳國。楚平王晚年,又下出了最為致命的一招棋——任命囊瓦為楚國令尹。囊瓦是楚共王時期的名臣子囊之孫;正因為子囊忠君愛國的名聲,囊瓦才會被楚平王看中,當上了令尹。

可俗話說得好,“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會飛的也不一定是天使”。

雖然是忠臣之後,可楚平王死後囊瓦的權力無人制衡,他迅速邁向了腐化墮落。執政期間,囊瓦不但無辜殺戮賢良大臣,還肆意扣押盟國國君,令楚國政局日趨惡化。另一方面,逃入吳國的伍子胥則臥薪嚐膽,長時間推動吳人伐楚,最終輔佐闔閭篡奪了王位,正式踏上了復仇之旅。

公元前506年冬,吳、蔡、唐三國大軍突然行動,攻入了楚國。結果,昏庸無能的囊瓦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被吳人一舉擊潰,勢不可擋的吳軍一路殺入了楚國郢都!年僅十六、七歲的楚昭王被迫逃離了郢都,惶惶如喪家之犬,嚐盡了四處流亡的苦痛。

以此而言,楚國首次遭遇滅國危機,是楚平王的失政造成:不但逼走了伍子胥,還錯用了昏庸無能的囊瓦。所以說,這次國難雖然是發生在楚昭王執政時期,卻可以說與楚昭王不太相關。畢竟,楚昭王繼位時才六、七歲,遠未成年。

不過,經歷過這次國難後,楚昭王卻快速成熟起來了。回到郢都後,在兩位兄長令尹子西、司馬子期輔佐之下,楚昭王團結楚人、勵精圖治,最終死在了援救盟友陳國的征途上!在得知了楚昭王臨終前種種行為後,連孔老夫子都對他讚不絕口:“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國,宜哉!”

國君死後竟然能得到聖人的高度讚揚,這說明楚國政局完全擺脫了舊日囊瓦執政的陰影,開始踏上了復興之旅。

楚昭王在前線去世,令尹子西與司馬子期為防止混亂,秘不發喪,迅速立越女之子章為王,是為楚惠王。楚昭王去世時,不超過三十五歲;所以楚惠王繼位時,年齡肯定也不大,國事都由令尹子西與司馬子期二人主導。

雖然子西與子期兄弟倆對公室忠心耿耿,但由於執政理念上的缺陷,又給楚國招來了一場橫禍。因為顧念兄長太子建兒子勝流亡異國他鄉,子西在公元前487年將他招了回來。其後,子西又把堂侄封在楚、吳邊境的白邑(今河南息縣東),從此王孫勝被稱作白公勝。

白公勝回到楚國後,因為太子建當年是被鄭人所殺,頻繁向子西請求伐鄭。子西雖然滿口應承下來,卻迫於形勢,屢屢食言。白公勝見心願不能達成,怒上心頭。公元前479年7月,白公勝借伐吳大勝的由頭回到郢都,當朝發起叛亂,殺死了令尹子西和司馬子期,一度挾持了楚惠王、試圖改立國君!

令尹、司馬紛紛被殺,楚王又被叛黨挾持,剛遭遇滅國之禍不到三十年的楚國,再度面臨一場鉅變!

幸好此時葉公子高挺身而出,率領楚人迅速平定這場叛亂,才沒讓局勢繼續惡化。此後,葉公一人身兼令尹、司馬兩職,成為楚國曆史上第二位非公族令尹。

然而,傳統上楚國都是公族掌權;尤其令尹、司馬二職,幾乎沒有非公族人士擔任。上次非公族人士擔任令尹,還得追溯到楚文王時期的南申國戰俘彭仲爽。還沒去世時,子西曾親口說:“王孫勝就像是一顆鳥卵,我像翅膀一樣護佑著他成長;況且我死之後,楚國的令尹、司馬之位,不是王孫勝還有誰呢?”如果白公勝沒有作亂,下任令尹就非他莫屬。

因此,在強大公族勢力的隱隱威懾之下,葉公子高很快就把令尹、司馬讓給了子西與子期的兒子。

楚昭王時期的令尹囊瓦,導致了楚國滅國之禍;楚惠王前期的令尹子西,一手促成了白公勝之亂;子西看中的未來令尹,又親手主導了一場大亂。公族出身的囊瓦、子西、白公勝,混亂了楚國;治國之才不下於他們葉公子高,卻被迫早早讓位——楚國的用人唯親,可謂根深蒂固!

雖然遭遇了種種混亂,可楚國的基業猶在。

此時,晉國六卿之亂後,諸侯紛紛叛離,霸業不保;吳國雖然稱霸成功,但很快被越國背後偷襲,夫差身死而國滅;越王勾踐滅吳後,雖然稱霸東周,卻無心越過江淮,向中原擴張勢力。

整個東周都處在新舊勢力交換的權力空白期,楚國趁機加快了向外擴張的速度:公元前478年,楚惠王吞併了陳國;公元前447年,楚惠王又把遷徙到州來(今安徽鳳台)的蔡國給滅了,報了當年滅國之禍的一箭之仇;公元前445年,楚國又滅了杞國(今山東濰坊市坊子區),領土越過江、淮,一直擴張到泗水邊……。

如此迅速的擴張態勢,看來楚國已完全脫離了春秋晚期、戰國初的種種混亂局面,正式踏上了復興之旅。

然而,接下來的歷史表明,楚國復興不過是一場幻象。

公元前432年,楚惠王去世,其子楚簡王繼位。次年,楚國再度北伐,消滅了莒國。這也許是戰國早期楚國最後的輝煌。

公元前408年,楚簡王去世,楚聲王繼位。公元前403年,韓、趙、魏正式位列諸侯,三晉崛起,東周局勢發生了鉅變。這時,楚國莫名其妙地又一次遭遇國難:楚聲王繼位才六年,就突然死於盜賊之手,其後楚悼王繼位成為國君。

從楚簡王到楚聲王,共三十餘年時間,楚國發展都停滯不前,在列強競爭日趨激烈、三晉異軍突起的戰國時代,這無疑於逆水行舟。

公元前400年(楚悼王二年),三晉伐楚,攻入了桑丘(今山東濟寧市兗州區西北);公元前393年(楚悼王九年),楚國替鄭國攻打韓國,攻佔了負黍(今山西陽城西南);可兩年後,三晉就在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榆關(今河南中牟南)大敗楚軍。大梁之敗,令楚國損失巨大。為避免腹背受敵,楚悼王被迫以豐厚的財物賄賂秦人,與秦國講和!

號稱東周第一大國,卻對分裂後的三晉屢屢戰敗,這深刻地證明了楚國的大而不強。楚惠王時期楚國的復興,僅僅是趁列強發展的間隙期欺凌弱小,並不是楚國自身的肌肉變得更加強壯了。從這一角度而言,楚國在戰國初的復興,不過是個虛無的幻象。

對比楚國,三晉雖然分裂了晉國,但分裂之後韓、趙、魏卻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為應對分晉後的種種挑戰,三晉的統治者積極變法圖強,令新生的三晉相比笨拙的楚國,更顯現出一派生機。在三晉中,魏文侯率先進行了李悝變法,堅持任賢用能,團結韓、趙二國,令魏國國力不斷增強,坐上了東周霸主之位。

長期缺乏變革的楚國,面對日新月異的三晉,豈能不落下風?

楚國屢屢戰敗,執政的楚悼王也意識到了危機,也開始積極尋求改變。

剛好此時魏國發生大變故,魏文侯去世,其子魏武侯繼位。魏武侯繼位後,對父親留下的諸多大臣都不再信任。其後在公叔痤挑撥離間下,吳起被迫出走魏國。

早就聽說過吳起盛名的楚悼王大喜,派人將他迎入了楚國。楚悼王先任命吳起為宛地(今河南南陽)之守;一年後,又提拔吳起為令尹,讓吳起成為楚國史上第三位異族令尹。

當上令尹後,在楚悼王全力支援下,吳起果斷地開始變法。

楚國的強盛,是得益於春秋初期的縣制改革;但楚國的衰落,卻是由於宗族勢力過於強大,阻礙了大多數“楚材”的仕途晉升空間。針對這一弊端,吳起首先提出了廢除公族中的疏遠分支,“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以撫養戰鬥之士。

其次,楚國雖然號稱東周第一大國,人口眾多,但楚軍士卒的軍事素養並不高。後世張儀曾如此評價楚兵:“士卒雖然眾多,但大多容易潰敗,難以打硬仗”。曾經建立起“魏武卒”的吳起,又在楚國推出了“厲甲兵,以時爭於天下”的強兵之策。

其三,楚國階層固化嚴重,大小官員人浮於事。為此,吳起提出取消及減少各級官員的俸祿,裁減多餘的官員,節省下來的費用用來選拔和訓練士卒。

最後,參考李悝變法的成果,吳起提倡“明法審令”,禁止一切遊說之士干擾新法。

吳起變法,處處針對楚國弊端,對於逐漸顯現出頹勢的老牌霸主楚國而言,無疑是一場及時雨。吳起擔任令尹期間,楚國一度北卻三晉,南平百越,西伐秦,顯現出復興的態勢。

眼看吳起變法給楚國帶來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可最大的意外卻突然降臨了:吳起剛當上令尹一年,楚悼王就不幸去世。那些利益受損的楚國公族趁勢發起叛亂,攻殺了吳起!楚國的變法歷程,被迫中止。

吳起變法雖然意外中止,卻讓楚國其後三代都享受到了變法的成果。楚懷王時,楚國一度憑藉實力被列國公推為“縱長”,率領諸侯與秦國對抗。

不過,從戰國中、後期屈、昭、景三族左右了楚國政壇來看,公族勢力已再度崛起,楚國很快就踏上了階層固化的老路。這令楚國難以吸引到東周最為優秀的人才,在與秦國的競爭中逐漸落在了下風,再也無法抬頭。

從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強大的楚國明顯經歷了數次波峰與波谷。每次波峰的到來,都讓人看到了楚國復興的希望;但隨之而來的波谷,卻令人清醒地發現,楚國還是原來那個楚國,肌體並未發生質的變化。每次楚國的“復興”,都是舊日腐化的公族勢力在各類內外患難中被清洗、新生公族勢力藉機努力壯大自身的結果;一旦新生公族勢力發展到了天花板,楚國隨之又跌入了谷底。每次復興都未能突破制度化的桎梏,這樣的復興,其本質就是一種幻象。缺乏了對宗法制的徹底變革,令龐大的楚國難以在縣制改革成功後再上一個臺階,這難道不是另一種悲哀?

所以說,錯過了吳起變法,楚國也就錯過了自己的未來——這也許是楚人最為可惜的一次抉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