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秦國為得到這個工商業重鎮,做了哪些措施?

公元前301年齊、韓、魏聯合攻楚,韓魏獲得了號稱“方城膏腴之地”的宛、葉地區。公元前292年,秦國為得到這個工商業重鎮,以司馬錯為將攻韓,奪取宛城。韓國以兵器精良聞名,宛城的陷落使其從此失去了重要的兵器生產基地,國勢愈衰。上黨地區是三晉交匯處,交通便利,貿易繁榮,亦是各國爭奪的物件。公元前 262 年秦國進攻韓國上黨,上黨郡守以全境獻於趙國以求得軍事支援。趙王為該地區的工商業利益所動,以為“大利不可失”,將其納入國土。

一年後

秦國專門針對上黨地區發動大規模進攻,秦趙雙方對峙於長平,最終趙軍慘敗,四十萬軍隊遭坑殺,自此再無力與秦國對抗。公元前316年,秦發兵滅蜀,此舉不僅為秦國奪取了重要的糧食基地,為其統一戰爭提供了重要的後勤保障,同時也隔絕了楚國與黔中、滇的通道。楚國金的主要產地的麗水金礦就位於滇,由於失去了這一重要產地,楚國的商品經濟已受到了很大影響,原本用於出口的金製品貨源不足,而秦國卻藉此獲得了高額利潤。

商業都市不僅成為各國爭奪的物件,有時亦可充當各國戰爭的緩衝地,以濮陽為都的衛國自春秋後期起,無論在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都僅有微不足道的地位,根本無力參與各國的兼併戰爭。但由於其地處商業要地,又是利益爭奪的焦點,反而可以成為各國互相制衡的因素。各國都不希望別國吞併衛國,衛國因此得到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即便戰國後期魏國曾經滅衛,但很快又在秦國扶持下復國。在各國規模空前的戰爭中,濮陽地區始終沒有間斷商業發展的速度,各國也都沒有阻礙衛國的發展。

直到秦二世即位

才“廢君角為庶人,絕衛祀。”由此可見,商業發展為衛國免去了戰爭的威脅,使這一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得到了良好的保證。首先由於土地和人口的優勢,魏國糧食貿易發達,家庭紡織業也發展迅速,同時許多手工業產品在魏國也都有廣闊的市場。魏國不僅要從齊、趙、楚等國進口大量的鹽鐵資源,還要進口許多珠玉、黃金等奢侈品以滿足國內貴族、富商階層的需要。另一方面,魏國有地理上的優勢,正所謂“諸侯四通,條達輔湊,無有名山大川之阻。

從鄭至梁,不過百里;從陳至梁,二百餘里。馬馳人趨,不待倦而至梁。”各國商品交流基本都要經過魏國領土,魏國藉此可以徵收大量的商稅和關稅。而人口的集中,交通的便利又為魏國孕育了許多大型商業城市,如大梁、安邑、滎陽、襄陵、鄴等等。 雖然擁有發展商業的便利條件,魏國初期的統治者還是沒有放鬆對農業生產的重視,並且為了保護農業生產還採取了一定的遏制商業膨脹的措施。魏文侯時期,法家早期代表李悝主持變法,首先廢除了許多無功而富,蠶食百姓的舊貴族。

“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

同時確立了國家授田制,徵十一之稅,確保了小農經濟的發展。針對魏國地少人多的特點,李悝主張“盡地力之數”,提高了魏國的農業產量。對於糧食貿易,李悝也採取了積極的管理政策,實行“平糶法”。由於魏國糧食貿易的發達,李悝已經注意到了不法商人囤積糧食,牟取暴利的現象,並敏銳地觀察到這種現象對小農經濟的打擊。因此他主張由封建政府參與糧食買賣,豐年以高於市場價收購農民餘糧,災年以低於市場價出售。

結語:

此舉使糧食價格常年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不僅使糧食囤積商人失去了市場,更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國家的救濟體制。李悝的平糶政策沉重打擊了不法商人投機倒把的行為,更遏制了商業資本的蔓延。魏國初期商人干預政治的行為比較少見,民間借貸活動也比較平緩。而另一方面,李悝的重農政策並沒有發展為一味遏制商業發展,在平糶法在各地嚴格實行的同時,魏國還出現了白圭這樣的糧食貿易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