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沒有化肥前,農民是怎樣施肥的?莊稼人的智慧令人歎服,三種方式

母親說:小時候是沒有這麼多效能齊備的化肥的,

地裡長莊稼全靠這幾樣。就是現在,也有人在用,效果不是一般的好。

在早些日子我也對母親發出了疑問:你們小的時候種地也是需要施加化肥嗎?可是那個時候別說化肥了,就連化肥袋子都很少見,地裡面缺肥了怎麼辦?總不能拿手捧著一小捧肥料往地裡面撒吧?

當我提問完這個問題之後,父母都在一旁開心大笑起來,然後說:傻孩子,什麼化肥袋子,我們那個時候根本沒有化肥一說,一般都是用的

農家肥

這一下子把我的興趣勾起來了,農家肥?農家肥是什麼肥?它有別於當今時代的化肥嗎?農家肥的使用規則是什麼?真的能夠給土地增加養分和肥料,同時讓作物更多更快更好的生長嗎?

母親也看出了我的疑惑,給我掰著手指頭仔細地盤點了一下。

第1種肥料:淤泥

水流透過緩慢前進,在此環境之下,且由微生物參與的形成的一種近代沉積物,表面呈現灰色或者黑色,它的力學強度低,壓縮性強。

最常見的就是大家在建造建築物的時候,一定要仔細勘察一下,看看這個建築物地下幾米甚至十幾米處有沒有淤泥,如果有淤泥的話,那麼建築物就極有可能會有危險。而這種淤泥在生物學的角度出發是含有著大量養分的,因為淤泥本身就含有新鮮的以及分解不充分的動植物殘體。

挖淤泥

而這些殘體透過氧化還原反應又可以進行進一步的分解,除此之外淤泥當中還會含有動植物已經分解出來的某些微生物物質,這些微生物物質對於嘔肥有著得天獨厚的好處。

以至於在很多年前,村子裡面或者幾個村子相鄰地方的河溝,經常會被一些人挖開,把裡面的一些淤泥放在自己的扁擔裡面,然後抓緊時間把這些淤泥均勻地撒在自家地裡,透過這樣一種漚肥的方式來增加土地的產量。

至於為什麼會在冬季的時候組織挖泥巴?是因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只有冬季的時候池塘當中的淤泥才會慢慢的顯露出來,而池塘當中的水分慢慢的流失殆盡。這一點因人而異,但絕大多數得像我們那邊的水溝,主要是夏天、秋天用來灌溉用的,那麼夏天秋天以後水流慢慢的就斷了。

也就是上游不再供水了,淤泥也就慢慢的顯露出來了,這個時機是挖掘淤泥最合適的時候。

第2種肥料:漚肥

漚肥的方式就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了,當然這個詞語是我們這邊的稱呼,也就是老話。至於其他地區是否有其他特殊稱呼,咱不得而知,但漚肥的方式比較簡單,簡單到什麼程度?把一些樹葉、一些能夠腐爛的動植物,甚至就是自家養的寵物,因為莫名其妙的原因老去了或者走掉了,把遺骸也可以挖個坑,在地裡面的某一個角落裡面埋起來。

用老話說,那就是來年能夠肥莊稼。

在那個時候,漚肥所需要的各種爛葉也是極其罕見的,想要你還未必能有,畢竟樹就那麼幾顆,惦記的人卻特別多,除了樹木之外還包括雜草,甚至還包括垃圾等這些東西都可以稱之為漚肥的主要原材料。

漚肥的方式更具備多樣化一些,材料資源在日常生活當中都能夠找得到,即便找不到,把地裡的雜草也可以及時清除,然後把它埋在地裡面也成。當然,如果種的玉米,玉米秸稈那是萬萬捨不得的,因為玉米秸稈還有大用處,

它需要在來年冬天的時候給家裡的牛或者羊吃掉。

第3種肥料,動物的糞便

在那個年代裡面,動物糞便最多的除了人本身的糞便之外,還包括但不限於雞的糞便,羊的糞便,牛的糞便和豬的糞便。

而按照老一輩人的傳承來說,雞的糞便是最有幫助的,對於土地的養分恢復也是最具備潛力的,但是這一點為什麼我始終不得而知,即便是查閱資料也不能夠掌握精髓。但村子裡面的人一直這樣說,所以我姑且把這句話拿出來,但是它的真假我不做過多辨別,事實上我也沒有太大的能力辨別。

雞糞

而在我小的時候,清晰記得村子裡面有幾個養羊大戶,他們養的羊的糞便對外都是按照價格來收購的,換句話來說,你自己需要推著個小推車去把這些糞便裝在小推車上,一小推車可能就需要2~3元錢。

除了以上三種之外,還有一些人說可以透過油餅的方式當做肥料,這個就有點扯了,先說一下什麼是油餅,一般是油菜籽等油料作物榨油之後的殘渣,這一部分殘渣要麼就給自家養的寵物吃掉,甚至有的時候人也會吃。

我記得小的時候家裡面炸花生油就有很多的花生油餅,說白了就是花生被榨乾之後的油餅,那些油餅我自己都偷偷摸摸吃過,味道還不錯。家裡養的寵物都給寵物當零食了,一般也沒有人捨得拿這些油餅直接往地裡面撒。

種植莊稼的困惑

但即便如此,在那個年代裡面依然有著不小的種植莊稼的困惑,比如今年莊稼長得還不錯,明年長的就不行了,後年長的就更不行了,這也屬於人之常情,為何呢?原因很簡單,畢竟那個時候又沒有化肥,所謂的這種動物糞便也好淤泥也好,甚至就是枯枝爛葉它們的漚肥也好,簡而言之一句話,肥土地的效力終究是有限的。

當然,可能它們的時間長度更久,對於土地的影響更低,但無論如何,我們無法忽視一點那就是這些物質對於土地根本無法及時有效並且具備針對性的滋養。既然如此,土地的產量連年下降也在情理之中了,面對這種情況,農民往往會採用更多的方式來確保產量增加。

第1種:間歇性種植。

有的時候這一畝地連續種了3~5年了,等第6年的時候就不種地了,為什麼?需要讓這個地稍微緩一緩、稍微休息一下,如果不這樣的話來年的產量會更低,甚至這個產量都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緩上一年或者緩上半年之後,這個土地的肥力慢慢地也就跟上進度了,在其中參加大量的人工參與(堆肥),等第2年的時候肯定能夠肥莊家,而且莊稼的收成一點也不少。

第2種:跨物種種植。

這一點就簡單多了,今年在這裡種小麥玉米,明年的時候開始種棉花,後年的時候種花生韭菜,簡而言之種了這些作物,每年都要換一次,那麼這樣換是為什麼呀?不嫌麻煩嗎?

麻煩是麻煩,但是產量能夠跟得上,因為不同作物對於土地的營養所求是不一樣的,如果你今年種小麥,明年種小麥,種了連續5年小麥,第6年小麥的收成可能就會比5年相比直線下滑。

那如果一些人種地的時候又捨不得把這個地給荒一年,讓這個地養一養,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抓緊時間種其他的農作物,讓其他的農作物來代替小麥。這樣的話農作物的產量增高了,同時也能夠讓土地稍微緩一下。

但無論如何,現實終究是殘酷的,指望透過這種方式就能夠讓農作物無限度增長、增產,突然之間突破多少多少斤,然後就可以大吃特吃了,根本不現實也絕對不可能。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輔助措施只能夠讓農作物的產量提升那麼幾個百分點而已,而且提升得還不多。

但即便如此,種地的莊稼人也是非常樂意見到這種事情的,畢竟土地增產了,除了能夠帶來額外收益之外,還帶來一份天然的榮譽。

但正如上面所說的那樣,像這些土地透過淤泥、漚肥方式增產,一個種地的莊稼人能夠想到,其他莊稼人想不到嗎?答案是:不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會想到這件事情,所以每到冬天的時候,河裡的淤泥幾乎被清空,除此之外像各種枯樹爛枝,甚至就是能夠想到的動物糞便也被收得差不多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想增加糧食產量,大面積的全方位的都投到地裡面,並且給平鋪上去根本不行,因為這無異於螳臂擋車,沒有那麼多的肥料,這麼一用反而浪費了,所以聰明的莊稼人又想出了一種方法叫做窩點種植。

什麼意思呢,比如這個地方我種了一顆花生,那距離這個花生10釐米左右的地方,我可以放一點肥料,再之後每隔一顆花生都按照這樣的一個距離放肥料,就能夠保證肥料儘可能的匯聚在這些作物旁邊,來保證肥莊稼的功效。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講的就是如此,莊稼人在種田的時候自然是辛苦萬分,頂著烈日頂著驕陽,下了大雨也不敢稍作休息。

糧食來之不易,所以我們就更要珍惜糧食了,一點一滴不能浪費,當然現階段伴隨著大量的機械生產,尤其是大規模的機械投入到種地的過程當中,的確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好的習慣、好的傳承,自然是不敢丟掉,節約糧食,從你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