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軟裝藝術:打敗人殉的“始作俑者”

公元前384年,秦獻公贏師隰宣佈“止從死”,從此,罪惡昭昭的“人殉”制度在秦國開始廢除。

然而,高貴的奴隸主們死後無人侍候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於是“俑”出現了,以“俑”代人,去完成奴隸跟隨死去的奴隸主殉葬的任務。

“俑”的出現,不僅僅是封建社會向時代發展不得不做出的妥協,也是不曾擁權力的人們第一次得到支配自己生命的權利,怎樣活著,怎麼死去的權利。

“俑”給了活人生路,也在努力地寬慰死者,這也是“俑”不斷進化的動力。

最初的“俑”,是以茅草紮成的人形,稱為“芻靈”,但由於茅草可塑性太差,芻靈失真嚴重,人們便開始使用泥、陶、木,甚至當時非常昂貴的青銅,來製作人形殉葬品,這時真正意義上的“俑”才算完成了與“人殉”的接棒。

北魏雜技人俑

俑的出現,也大大的拓展了殉葬品空間,除了僕人、舞者、樂師、武士、儀仗等這些在人殉時代繼承下來的“陪葬品們”,還增添了牛車、鞍馬、日常用具、家畜等明器。

隨著制俑技術的日益精進,人俑的形象也越發還原真人形象,惟妙惟肖。在人殉時代,那些面對死亡時驚恐絕望的表情,也被人俑平靜祥和的表情所替代。但由於人俑太過於像人,被孔子抨擊“不殆於用人乎”,甚至譴責俑的原創者“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也是“始作俑者”一詞的來歷。

反對的聲音並不能遏制俑的發展,俑,甚至是人俑的形象也越來越接近當時日常生活形象,因此,哪怕時隔千年,從隨葬的俑的身上,我們也窺探到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景象。

秦時期人俑製造技藝達到了第一個質的飛躍,比如最著名的秦皇陵兵馬俑,目前出土的八千多兵馬俑長相各異,氣勢恢宏,令人歎為觀止的更有當時秦的國力雄厚。

到了漢代,人俑以陶俑最為著稱,無論從種類、數量、材質、製造技藝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漢代擅歌舞,因此舞俑成了殉葬品固定品類,如今被收藏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西漢長袖折腰彩繪舞俑,所反映的就是西漢時期最流行的折腰舞。

除此之外,東漢時期的擊鼓說唱俑也是漢代俑中的“明星產品”,說唱俑憨態可掬,形象生動,誇張詼諧的表情極具感染力,如今,擊鼓說唱俑已經成為了中國曲藝的象徵,甚至在很多軟裝陳設中也經常見到。

時間來到隋唐時期,陶俑依然佔據主流地位,但在殉葬作用之外,俑開始具備了藝術價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盛行於唐代的唐三彩,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彩,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因此得名唐三彩。

唐三彩的誕生,取決於唐代開始逐步成熟的陶瓷燒製技術,也反應了盛時唐朝下所流行的厚葬之風。

唐朝時期的人俑相比任何一個時期的都要來的神妙,它們不僅形態優美,比例精準,表情生動自然,服飾著裝更是展現了盛世下人們的精神面貌。

唐朝是陶俑的發展巔峰,之後便逐步走向沒落,到了兩宋之後,葬俗轉易,尤其是焚燒紙在喪葬中的盛行,紙人逐漸盛行,陶俑的使用驟減,至清初遂告絕跡。

有人感到悲傷,俑直至沒落都沒能打敗人殉,直至清朝,人殉依然存在。時至今日,俑依然存在,而人殉,已消亡。也許只有到了人俑不再作為隨葬品而是藝術品的今日,俑才是真正打敗了人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