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古代史:崇禎殫精竭慮,中興之夢始終成為一場泡影

崇禎以外藩繼位,他跟永樂皇帝一樣希望成為一代偉大的君主,挽救明王朝衰弱的局面,但此時的明王朝經過200多年的運轉已經積重難返,無論崇禎皇帝如何殫精竭慮,中興之夢始終成為一場泡影。

崇禎繼位之初也將經筵作為一個重點來進行,他甚至將日講也保留了下來,但崇禎跟其他皇帝明顯不同,他不滿足於講課先生照本宣科,他希望讓講課先生聯絡實際,他甚至提出一些問題讓講課先生回答,而講課先生受制於水平有限,通常不能給予令朱由檢滿意的回答,而這個時候免不了使得這位新皇帝對這些儒生失望。

一次他問內閣閣臣周道登“宰相當用讀書人”何解,周道登支支吾吾答不上來,便說道回去查查書再來,接著,崇禎又問道:“近來大臣奏疏中多提到‘情面’二字,何為‘情面’? ”周道登支支吾吾又無法應對。一次在禮部右侍郎徐光啟講完《中庸》後,崇禎向徐光啟問道“知天地之化育”和“其孰能知之”這兩者是一回事嗎?徐光啟答道:“一個強調內知,一個強調外知。”

崇禎笑道:“‘知’難道有內外之分嗎?”雖然崇禎對儒家經典的理解有些膚淺,但也反映出他敢於懷疑經典的精神。崇禎風格無疑跟前代皇帝不同,每次經筵或者日講對講官來說不再是他們展示自身才華的時刻,而是提心吊膽、惴惴不安的時刻。崇禎十一年的一次春講後,皇帝問禮部左侍郎顧錫疇等人,保舉與考選二法哪種選人方法最可靠,結果顧錫疇等人又答不上來。

由此可見,明代的一些官員,尤其是翰林院出身的官員,儘管對孔孟之道熟知於心、儘管詞章華麗、儘管滿腹經綸,但一旦逆向行之,則顯得捉肘見襟。崇禎對於這些內閣閣臣的真實水平心裡自然有一杆秤,所以崇禎一朝開始改變內閣閣臣選自翰林院的方式,開始注重選擇一些有實際政務經驗的人。崇禎認為這些由科舉而選入翰林院的人,雖有才學,但不諳政務、脫離實際,坐而論道可以,但實際操作不行,尤其是應對突發事件不行。

為了改變這種格局,朱由檢一方面選用地方上的知州、知縣進入翰林院,另一方面採取讓地方官經過吏部會推直接進入內閣,這些方式無疑使得內閣煥發出了一種活力。崇禎七年(1634年)的三月,又是一個大比之年,當崇禎看見那些魚貫而入的考生的時候,他完全沒有李世民那種“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的感想,對於他來說,這些考生都是廢才。此次殿試是由朱由檢親自出題,朱由檢改變過去殿試那種空而大的試題風格,出的全是針對時弊的題目。

無論是前面談到的崇禎在經筵和日講中對講官的詢問還是在殿試中轉換命題風格都反映出了大明王朝的這些官吏只擅長就理學、心學發表清談,難以將他們的知識轉換成現實的生產力,其結果就是導致皇帝在用人上的變化。除了重視有實際政務操作經驗的官僚,皇帝還注重恢復洪武時期舉薦官員的方法,而且在武舉中也更重視考生的武功,他甚至還廢除洪武成例,允許朱姓宗室子弟參加科舉考試。

崇禎七年同樣是武選的大比之年,能舞動百斤大刀的只有徐彥琦、王來聘兩人,但發榜時卻沒有兩人的名字,崇禎一問,原來是因為兩人文場成績不佳,崇禎不禁大怒。國家罹難至此,還如此重文輕武,崇禎親自將王來聘點為武狀元,後來王來聘在鎮壓孔有德叛亂時,身先士卒,不幸戰死。崇禎登基以後,的確看出了很多弊病的所在,這些弊病有些是長期的積習,有些是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傳承,雖然他正在試圖糾正,但治國本就沒有十全十美的方案。

崇禎求治心切,舊的系統他試圖打碎,新的系統又無法建立,他輕易用人、輕易罷人,這隻能使整個國家動盪不安。崇禎朝的經濟問題比歷朝都要突出,在氣候冰河期打擊下,各地持續大面積的旱災導致農業歉收,這種災情不僅發生在北方,而且發生在南方,其結果就是導致各種稅收的拖欠,不僅正稅如此,附加稅也是如此。崇禎整天拿著賬本跟各地督撫算賬。

就是這種羸弱的財政還要應對鉅額的軍費和平叛開支,以及四處的賑濟,缺餉計程車兵和缺糧的饑民時刻成為威脅帝國的不安定因素,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元末。大規模的農民暴動從陝西這個地方開始,在持續乾旱的打擊下,陝北高原已經是顆粒無收,由於朝廷的財政危機,崇禎對於各地的賦稅催促又急迫,破產的農村和官吏的催逼將帝國的農民帶到了懸崖邊上。

崇禎二年,行人司行人馬懋才向崇禎描述道:“臣家鄉陝西延安府,去年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鄉民爭採山間蓬草而食。到十月以後,蓬草吃盡,則剝樹皮而食。到年終,樹皮又盡,則又掘山中石塊而食。鄉民中有不甘食石而死者,始相聚為盜。在這種情況下,官府仍嚴加催科,倖存的百姓只有一逃了之。此處逃往彼處,彼處又逃往此處,轉相逃則轉相為盜,這是盜之所以遍於秦中的緣由。”

天啟七年(1627年),陝西澄縣農民王二首先舉起造反大旗。因為澄縣知縣張鬥耀催繳稅款,一個叫王二的人帶領幾百人衝進縣城殺了知縣,此事陝西巡撫不敢上報,只是私自處理了事。農民似乎還不是起義的主力軍,還有長期領不到軍餉計程車兵加入義軍的隊伍,這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無論什麼時候,從來沒有一個時候的財政像崇禎朝這般緊蹙,彷彿所有的問題都在此刻統統爆發,作為一名官軍似乎還沒有義軍過的好。

崇禎元年七月,陝西定邊營士兵王嘉胤從邊關逃了回來,他聚集饑民在府谷起義,不久,白水縣的王子順帶領饑民來投,起義頓呈燎燃之勢,當陝西巡撫還想掩蓋的時候,陝西巡按迅速的將這一情況報告朝廷,至此,明末的農民起義正式爆發。無論崇禎皇帝如何殫精竭慮、如何力圖中興,在17世紀席捲全球的氣候災變之下,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徒勞而已,所謂的中興之夢最終成為一場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