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沾沾“龍氣”不香麼?為何清代宮女那麼愁嫁?我來告訴你原因

人生來平等,可在舊社會,卻偏偏將所有人分了個三六九等。而宮女便是這

三六九等中最底層的存在

,在深宮之中每天除了要服侍自己的主子外,還有時刻提防宮中的勾心鬥角,最主要的還是要謀劃著怎樣才能被皇帝看上,飛上枝頭變鳳凰。當然了,能被皇帝看上的那只是少數,大部分的清朝宮女到了年齡以後,都會被遣送出宮迴歸她們原本的生活。

可是,這些宮女在到了年齡出宮後,基本生活慘淡,基本上也沒有誰會願意娶她們,這又是為何?要知道哪怕是青樓的姑娘也都是有可能嫁出去的,這不免令人心生疑惑!

在這裡,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一個事情,客觀來說並不是沒有人願意娶宮女,而是那群真正有能力娶宮女的人不願意娶宮女,而那群願意娶宮女的人,卻能力不足沒被看上。畢竟說到底宮女且不論地位怎麼低,出宮後也是“

可是,這些宮女在到了年齡出宮後,基本生活慘淡,基本上也沒有誰會願意娶她們,這又是為何?要知道哪怕是青樓的姑娘也都是有可能嫁出去的,這不免令人心生疑惑!

”,野雞頭又怎麼可能比得上鳳凰尾?而且在封建社會下,又有誰不想沾沾皇帝的龍氣?這些宮女們在怎麼說也算是“

鳳凰落到了野雞群中

”,在紫禁城生活過的人,在怎麼說身上多多少少都帶有皇上的“

皇帝的女人

”在,嘗上一口那可不得了!

龍氣

但事實上,這些“有能力”的達官貴人、官宦子弟、商賈富戶門,卻並不願意娶宮女,除非是皇帝指婚姻,那就另當別論了

首先我們說說清朝的宮女們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清朝的宮女是怎麼來的,我們才能更好地瞭解,為何人們不願意將他們娶回家。

清朝宮女甄選與之前的朝代完全不同,並不直接從民間海選出合適的女子進宮成為宮女,而是從一個固定的群體中選拔,也就是上三旗包衣之女。

所謂上三旗,即

最最重要的是,宮女確實並非良配,在大多數人心中甚至比不上青樓裡的風塵女子!

,所謂包衣,則指服務於清朝皇室與八旗的特定奴僕。清軍入關後,也學著前朝建立了自己的選秀制度,分為

最最重要的是,宮女確實並非良配,在大多數人心中甚至比不上青樓裡的風塵女子!

這裡的外八旗選秀,我們可以理解為,為皇帝選妃,選出來的不是後宮之主就是小主們;而內務府選秀,雖然掛著選秀的名頭,實際上只是選拔宮女,進宮成為服侍皇帝、后妃、太妃的“奴僕”。根據清朝的制度,只要是上三旗包衣之女且年滿十一歲,每年均需參加內務府的選秀,沒被選中也就沒什麼事,倘若被選中了,那麼恭喜你,你必須進宮當宮女了,等到年紀到了才能被外放出宮。

當然了,她們也不是沒有機會飛上枝頭變鳳凰。只要時機恰當,又剛好被皇上看中,繼而被臨幸,那麼恭喜你,你打開了新的副本,升級歷程為答應〉常在〉貴人〉嬪〉妃〉貴妃〉皇貴妃。而且,自己的家族還有可能被皇帝“抬旗”,直接從上三旗包衣“榮升”為滿族八旗,真可謂是光宗耀祖!

乾隆皇帝的生母孝聖憲皇后(令妃)便是出身包衣,乾隆皇帝登基後便給自己的生母抬旗賜姓。

當然了,能被皇帝臨幸的人只是少數,這個機率約等於零,就不要多想了,老老實實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吧,等到了年齡以後出宮,找個好人家不香麼?

然而,你看中的人卻看不上你,看中你的人你卻看不上

這些宮女們,雖說在紫禁城中乾的都是累活,但是終歸是在紫禁城中生活過,“

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

”,眼界終歸要比常人高得多。所以,在他們的印象中,能被皇帝臨幸並順利開啟自己的副本成為第一選擇;再不濟給那些王公貴族們當侍女也好,說不定還能當個側室;或者被皇帝指配給有功之臣,都是她們所期望的最好歸宿。

畢竟,

外八旗選秀與內務府選秀

。然而,自清朝入關起,便強調滿人地位高貴,這些達官貴人們要結婚首選滿人、次選蒙八旗,至於我們漢家女和包衣女則排在最後,甚至壓根不在他們的選擇範圍內,達官貴人們娶包衣女的少得可憐,更別說宮女了。而宮女們自十幾歲進宮到二十五歲左右離宮,十餘年來所見皆是宮中奢華的生活,又怎麼可能在出宮後“放下身段”,嫁給那些農家子弟呢?

這其實是一個死迴圈。

此外,還有就是宮女們尷尬的年齡

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宮女們能走出皇宮本就是一件好事,畢竟在宮中沒有機會被皇帝臨幸,離開紫禁城,則意味著自己可以到外面的世界尋找合適的人。不過,這個時候宮女在擇偶問題上,又會遇到年齡上的尷尬。

以康熙朝為例,宮女出宮的年齡是30歲,到了雍正時,將年齡提前到了25歲,此後清朝宮女出宮的年齡皆為25歲。這個年齡放在我們現代,沒什麼問題,大把人30歲還是單身。但在舊時代,別說30歲了,25歲都屬於“老”了,要知道清朝女性的結婚年齡普遍在十五歲左右,這也是宮女入宮年齡都是在十五歲,相比之下,二十五,三十歲真的非常老了,屬於典型的“剩女”。

這些宮女們,十幾歲入宮,將自己最美好的年華綻放在皇帝及自己主子面前,而出宮時,早就過了這個年齡了,很難在找到物件。此外,古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婚姻中皆為男大女小,再不濟也是同齡人,而這些眼界高的宮女,又怎麼可能忍受嫁給那些比自己大一輪兩輪的糙漢子呢?而達官勳貴們又看不上她們,所以,宮女很難嫁。

最重要的是,宮女在普通人眼中並非“良人”

民間對宮女一直有很大的偏見,因為這些宮女長期處於深宮之中,雖說能出宮的代表皇帝沒有臨幸過,但是她們免不了被阿哥們臨幸過或與太監組成夫妻,搭夥過日子,也就是所謂的“對食”。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民間對宮女的看法一直不好,誰願意去娶一個“太監妻”,這不等於把自己和太監相提並論了麼這可不行。因此宮女在到達年齡出宮後,基本沒有人願意娶她們為妻,哪怕她們沒有做過這樣的事。

不過,我還是能理解她們的,她們在最美的年華被選入紫禁城,孤零零的一個人,又處於她們渴望愛,渴望有人疼,就這樣,“對食”出現了。這真的能怪她們麼?其實也不盡然,怪的是舊社會和舊制度,它的本質就是“吃人”。

還有就是,宮女們在宮中經常受到懲罰。要知道後宮中各種爭寵,明爭暗鬥的,如果剛好遇上自己伺候的主子在爭寵中敗下陣來,那麼心情不好的主子,就會開始各種體罰宮女來發洩自己怒火。而且除了要承受自己主子的怒火外,還要受老宮女的欺負。長此以往,宮女們的心理和身體遭受了極大傷害,兩者作用之下絕大多數宮女都得了一種叫血鬱的病,身體虛弱神情憂鬱,那個時代一是沒有心理醫生,二是這些宮女得不到診治,最終病症拖延喪失了生育功能。古人最重子嗣,不能生育等於是“

沒吃過豬肉,卻也見過豬跑

”,又怎麼可能被人接受呢?

“對食”、“生育”這兩大問題總結在一起,宮女也只能背上“不是良人”的名頭,自然是嫁不出去的!

見得多了眼光高了,自然也看不上那些貧苦農家的漢子們,更別說嫁給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