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鹽設計 · 李振豪:12年守著殘書古卷刻雕版,他刻的孔子像送進了聯合國

活色生香的世界充滿誘惑,多數人奔逐營碌的時候,90後的李振豪在寂寞艱苦的熬煉中,成了業界聞名的雕版匠人

20多年前,在菏澤單縣一個土屋窗臺上,他看到一堆線裝古書,不知道怎麼的就迷上了。後來有段時間在英雄山文化市場搗騰古書,本來活潑好動的他報了名,跟一位古籍修復師傅學上徒,一弄就是小一年,一點不煩,還戀上了雕版印刷這一行。

雕版是印刷史上的活化石,現代印刷的古老技術源頭。凝聚了造紙術、制墨術、雕刻術、摹拓術等傳統工藝,古稱版刻、梓行、雕印。就是將文字或影象反向刻在木版上,再研磨、鋪紙、施壓,轉印到紙張上。

李振豪工坊的案頭堆滿《書林別話》《宋體字研究》《年畫線稿》、各個拍賣坊的珍本名錄,還有就是滿目的篆刻刀、三角刀、圓刀、直刀、剷刀、刷子。手上是厚厚的繭子和大大小小的傷疤。每天他要重複打稿、上漿、覆樣、上油,再到劃線、扯線、發刀、挑刀、清底等等枯燥繁瑣的工序。

他說,一天刻150個字,有時刻錯一筆,整版全廢,他不喜歡用修補的辦法挽救,他喜歡雕版的完整和一氣呵成。

沃爾德藝術館請徐超題寫的匾額就是李振豪刻的,他說這個作品足足雕了一年。

作為精益求精的匠人,他最講究的就是踏實。他製作請柬,表面看上去是五色印的。實際上,籬笆和柳樹的顏色相近卻有深淺之別。遠近不同的黃花也色分濃淡,比名片還小的一個空間,往往要印七次。

他用刻年畫的笨拙方法,硬是一個字一個字地轉著刻了十多塊雕版,用古法裝訂成一冊《鄭康成集》。備受老匠人和國內外學者的稱讚。為了推廣和宣傳雕版印刷的古老工藝,李振豪與濟南圖書館合作,搞普及活動。向人們展示從一棵樹到一本書的全過程。

雕版印刷2006年就被國家列為非遺名錄。

大明湖南岸的“奎虛書藏”原是山東省圖書館的藏書樓,向南數十米,隔著一條馬路,就是南北走向的貢院牆根街。彙集著府學文廟、貢院、濼源書院、尚書府,文化氣息濃厚。據說,清代時,濟南有三四十家刻書坊鋪設在這裡。

現在李振豪的“皇華館”就在藏書樓的二樓上,他每天興致勃勃地幹著古老寂寞的事,常常是從一大早刻到大晚上,有時為了不中斷神韻都捨不得停下來吃飯。

不時會有全國各地的博物館、藝術館、圖書館或文物機構,來請他,為館藏珍品刻雕版。

李振華認為雕版不是簡單的複製,光有手藝還不行,那還是皮毛,真正好的匠人,刻出來的東西還要有骨和魂。

他刻的一尊柳下惠,細節豐富而逼真,人們驚讚“鬍子都像被風吹起來了”,同時感受到人物內在的精神與氣質。

出品人│王波

主編│劉愛萍

首席執行│王慕道 首席記者│樂水

編輯│

方化

曹欣宇

揚木子

視覺總監│杜放 影片監製│李小姣

設計│劉垚

除註明外內容均為正午文化原創

轉載請聯絡 個別圖片來自網路 如涉侵權請及時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