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當年吳三桂投靠清朝是為了下一盤大棋,沒想到把自己將軍了!

回顧經典歷史,品讀中華五千年曆史吳三桂兵力並不比清多,甚至不妨說比清少得多。吳三桂起兵時因為擔心清廷猜忌,已裁撤了一些兵力和單位,只有“藩下”官兵53個佐領,三藩的佐領編制小於八旗,八旗300人一佐領,三藩則是5丁出一兵,200人一佐領,53個佐領只有10600人。

除了藩下人馬外,吳三桂還號稱節制綠營兵四鎮十營六安,曾有人按一鎮2400、一營1200來計算,這是非常不嚴肅的,因為綠營的鎮、協、標、營只是用來標定駐軍主官的級別,大小不固定,且絕大多數兵力都分散在各個汛地,多不過百餘人,少的只有一兩人,這種說法鎮的人數明顯偏少(鎮的指揮官是正二品的總兵,一個鎮能調動5000左右兵力比較合理),營又明顯偏多(清編制新軍前不同性質的正規軍或非正規軍,步兵每個營差不多都是500人左右),四鎮十營六按合起來應該是3萬左右,連同藩下佐領和親兵,大約4萬有餘,5萬不足。

一些人把西選將領旗下綠營都算吳三桂的軍隊,這也不合理:西選將領中固然有李本深、王屏藩這種一打仗就倒戈的,但也有王輔臣這種當初強行分家出去、開戰後一度腳踩兩隻船的,甚至還有張勇等自始至終站在清方陣營裡的,都算成“吳三桂人馬”豈不是莫名其妙。

吳三桂起事當然要擴軍,但云貴人口有限,戰爭初期他分兵幾路,就算擴軍一倍,能用到兩湖前線的兵力也就是五萬左右(指一次性集結),就算這點人馬,都足以對吳三桂脆弱的後勤構成巨大壓力(前線新募的少數民族士兵只認黃金,而黃金要從雲貴用船千里迢迢運來,此外新兵、糧餉等也有許多要仰賴雲貴),這樣的兵力打到嶽州一帶已是極限(後來的太平天國從廣西打到金陵,沿途都棄而不守,吳三桂沿途攻下的城鎮大多留兵派官,就更跑不遠了)。

清當時僅駐京八旗就有八萬多人,連同駐防八旗、綠營,總兵力四五十萬還是有的,只是幾路受敵,一開始又主次不分,加上八旗腐朽化,綠營有時分散各守汛地的,集結需要時間,才給吳三桂趁虛而入的時間,等戰事發展到兩湖,清方已基本調整過來,吳再大舉進攻很難取得好的戰果。

當然,主觀上吳想和清劃江而治,至少把留在北京的兒孫弄回來,所以不但不派兵過江,甚至讓在江北起事的清方叛軍渡江南下,讓長江中游以下江北基本無戰事——但即便他過江也的確很難取得好的戰果,簡單說,三藩即便聯手實力也遜於清(否則康熙也不敢貿然撤藩),而現實中三藩加上鄭經又不斷互相拆臺,非說他們是有實力推翻清朝而沒打好這張牌,就真是穿越書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