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現實真相太扎心:越長大越害怕回家過年!焦點在這“六子”

每到年關,總有一個話題會登上熱搜。

那就是:

#害怕回家過年#

這不,前不久一則

#當代年輕人為什麼害怕過年#

的話題便登上熱搜,引發無數網友的討論。

其實,何止“年輕人”。還有“中年人”。但相比於家中老父老母,他們實則也還算是“年輕人”一族。

害怕回家過年,成了一大部分年輕人的通病,被稱為:“過年恐懼症”。

而那些害怕回家過年的人統稱為——恐歸族。

唐代詩人宋之問早在1000多年前便抒發了他們的心聲:“近鄉情更怯”,成為他們的生動寫照。

春節,本是一個團圓、喜氣的大好節日。

辭舊迎新,普天同慶。

回家過年,本是無數中國人的嚮往和期待。

然而,現實實在太扎心,讓很多人“畏年如虎、談年色變”。

年少時覺得“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句話很有道理,對其深以為然:什麼都抵不過過年一家團圓在一起其樂融融的。然而,隨著年紀的漸長,越來越發現這句話實在太過於“理想化”。事實真相是——沒錢還真不敢回家過年。

段子說得入木:過年讓人一朝回到解放前。

這雖是對於收入與開銷的打趣,卻是不爭的事實。辛辛苦苦一年到頭也沒攢幾個錢,送送禮、發發紅包、吃吃喝喝……便把錢花走了。

賺錢難、花錢易,收入趕不上支出,人情世故繁多、開銷巨大的春節確實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到害怕!

然而這還不是讓人害怕回家過年的根本原因。大傢伙也還沒這麼小氣。賺錢就是拿來花的,雖然有點心疼錢包,但是花得值也是開心的。

“過年恐懼症”不是疾病,而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問題現象,其本質是“

社交恐懼症

”——讓人感到害怕的是來自於社交的焦慮恐懼。尤其,鄉土中國社會具有著更緊密的社交關係、在過年春節期間形成更密集的交叉重疊,使得有些問題現象集中爆發出來。

“中國式盤問”

中國式家庭向來普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衣錦還鄉”有著莫大的推崇。諸如劉強東回家給鄉里修路,一直被人津津樂道、傳為美談。父母、長輩對孩子、晚輩有著太過於殷切的期盼與渴望。年關一到,回到家裡,總少不了來自三姑六婆七叔八姨九舅們的

“中國式盤問”

今年工作咋樣?現在月薪多少?賺了多少錢回來?

今年年終獎發了多少?

買房了沒?

今年升職了沒有?

談女朋友了嗎?談男朋友了嗎?

準備什麼時候結婚?

什麼時候要孩子呀?你爸媽等著抱孫子都望穿秋水了!

……

房子、車子、票子、位子、內子(妻子)/外子(老公)、孩子……

讓那些混得不怎麼樣、單身的人最是恐懼焦慮。

一句句“善意”的關心問候,猶如“拷問”,深深地扎到心裡。本該是歡樂的聚會,卻是讓人如坐針氈的年終“審判”。

前陣子,“30歲女兒因單身,被親媽毒打致傷”的新聞多麼令人觸目驚心!

很多單身年輕人便在過年期間被安排“趕趟兒”相親,讓他們倍感苦惱。

“中國式攀比”

讓人更為恐懼焦慮的、最為要命的是,來自這種緊密社交關係輕易形成的

“中國式攀比”

有句老話叫“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其實不然,在這種街坊鄰里、親戚朋友比較緊密的鄉土中國社會中,不論“好事”還是“壞事”都傳得很快。很多人不僅樂於背後傳別人壞話,更喜於人前炫耀自己的好事:我家兒子怎麼怎麼樣、我家閨女怎麼怎麼樣……自豪之情溢於言表,在構建“鄙視鏈”中塑造自我優越感。

在你本想搪塞回應、吞吞吐吐的檔口,他們又祭出了最強殺招——別人家的:

本來你想著今年多賺了10來萬湊合過一下,他說張家××今年賺了上百萬;

你年終獎發了5萬,想想也能湊合,他說李家的××年終獎一下發了20萬;

你今年終於升正科了,他說陳家的××今年又升了,當正處了;

周家的××換了180多平的豪華大套房;

王家的××的孩子讀書可厲害,班級第一名;

劉家的××的今年又生了個兒子;

吳家的××娶了個多金或是有靠山的老婆,老丈人是大老闆或是大幹部;

孫家的××今年結婚了,據說當時擺了上百桌酒席;

趙家的××談了個女朋友還帶回家了,可漂亮了;

……

一萬點傷害瞬間朝你激射而來,讓你即使不在意的父母也一臉黑線。

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讓你感覺自己彷彿是個“十惡不赦”的“大罪人”:不僅達不成父母的期望,還讓父母因自己遭受旁人的白眼。

這種“相愛相殺”越來越讓人無所適從。

成家、立業、生育、養老是眾多人生無可逃避的課題,讓人不得不面對。然而這本該是“冷暖自知”的事情,卻因之商品經濟觀念深化的社交,被曝光、衡量、對比。社會的不平衡性,形成強烈的落差,讓失落倍增。

至於那些感嘆“年味變淡”、“過年越來越沒意思”的,其實還是自己心態的問題。

春節,就是“家節”。有父母親人,就是家;家,便是春節。

人生不易,生活多艱。

真心希望父母長輩們,對孩子晚輩們多謝理解,體諒他們的不易,不僅要問孩子們飛得高不高,更要問孩子們飛得累不累。親戚朋友鄰里對他人多些寬容善意,少些得瑟揶揄。讓“家”和“鄉”,還是那個溫情的地方。讓溫暖、美好成為春節永遠的主基調。

少談些“子”,多談些“情”。

讓家真正成為心靈的港灣,讓年成為最美好的期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