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北青快評|“考證”不是新職業發展的正途

家庭教育指導資格證,7980元代考包過;整理收納名師培訓,10天速成取證;碳排放管理高階證書,兼職掛靠月入過萬元……近年來,不斷湧現的新職業讓不少勞動者“心動”,希望學習相關技能“持證上崗”。然而有媒體專門調查“碳排放管理師”培訓班發現培訓班存在詐騙等問題。

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不斷催生出新職業。針對國家提出“雙碳”目標,“碳排放管理員”應運而生;《家庭教育促進法》出臺後催生“家庭教育指導師”。部分新職業已經被人社部及時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無論是官方認可的新職業,還是市場認可的新職業,均引發了“培訓考證熱”。

透過培訓考證,為新職業從業者加持,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從實際情況看,不少新職業培訓“變味”了,比如,培訓機構“代考包過”,勞動者交錢就能拿證,這意味著勞動者沒有學到真本事,新職業證書也沒有含金量。再如,同一職業培訓不僅培訓內容各不相同,而且證書五花八門,令人難辨真偽。

更離譜的是,一些培訓機構忽悠勞動者參加新職業培訓考證,勞動者掏錢報名後,培訓機構卻玩“消失”。而這類培訓機構忽悠方式,除了“考試包過”外,還聲稱“能獲得7萬元一年的證書掛靠費”。顯然後一種忽悠更容易讓人“心動”,部分勞動者之所以掏錢報名,主要是想混個證書“躺賺”掛靠費。

但實際情況並不如願。以“碳排放管理師”為例,即便勞動者花錢拿到這種新職業證書,也未必能拿來賺錢。因為是否擁有碳排放管理師證書,並非是從事碳管理工作的准入性條件。而且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專職設定碳排放管理員的企業很少。即便企業需要這方面的人才,也對學歷等方面有較高要求。

也就是說,職業培訓市場上的“考證亂象”之一,是培訓機構以誇大證書含金量且易於獲得證書等方式忽悠勞動者掏錢考證,當勞動者掏錢報名就可能上當受騙,培訓機構要麼“失聯”,要麼提供的證書沒有含金量。這種亂象不僅侵害了勞動者合法權益,而且損害新職業形象,不利於新職業健康發展。

任何一種新職業要健康可持續發展,從業者要有“貨真價實”的職業技能,如果持有職業證書,必須經過一定時期的專業培訓,並透過相對嚴格的職業考試。即新職業只有規範化才能可持續性發展。而新職業培訓一旦出現類似於“賣證”“買證”,市場對新職業的認可度無疑會降低,發展前景令人堪憂。

無論從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角度,還是從維護新職業形象角度,或是從規範職業培訓市場而言,都應該對“考證亂象”採取有效治理措施。比如,規範新職業培訓。雖然人才評價權放歸市場,但市場亂象叢生時,“守夜人”該出手時應出手,對廣告宣傳、培訓內容、證書等進行必要的指導和規範管理。

其中,對違法侵權行為要依法打擊,以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例如,新職業培訓機構廣告違反《廣告法》的,應該依法查處。對勞動者構成詐騙的,應依據《刑法》追責。作為勞動者如果想從事新職業,別想著混個證書“躺賺”掛靠費,而是要真正掌握新職業所需的技能,並且擦亮眼睛看待新職業培訓。

是否有必要針對新職業培訓亂象拿出“黑白名單”,把違法侵權的培訓機構列入黑名單進行公佈,把規範操作的培訓機構納入白名單,值得思考。

文/馮海寧

圖源/視覺中國

編輯/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