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憫農詩人李紳,他的司空見慣成語,卻被譽為司空見慣的詩人

李紳,被譽為憫農詩人,三首憫農詩,可以說家喻戶曉,但隨著官越做越大,人性醜惡的一面也越發彰顯,以至於後世很多人,為其鳴不平,感覺他變了,人生軌跡不應如此。

其實,他一直都未改變,詩做得好,並不說明他人品好,情詩寫的好一定是痴情之人麼?未必,更大的可能是渣男。

不是詩人當官變壞了,而是貪官酷吏會作好詩了。

今天,我們聊一聊李紳,這個喜吃雞舌頭,還貢獻了一個成語“司空見慣”的詩人。

雖生於官宦之家,但自幼清貧,喜好讀書,十五載遊學生涯,成就赫赫“憫農”詩名

李紳,大曆七年(772年),出生於湖州烏程縣,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湖州市。

出生時,他父親是烏程縣令,他太爺爺曾做過中書令,爺爺也做過幾任縣令,雖然家道中落了,但仍是官宦人家。

在李紳六歲時,父親去世,他跟著母親遷居到了無錫,娘倆相依為命,過了幾年的清貧日子。

他的蒙學,算是母親教授,在其14歲左右,開始在無錫惠山寺讀書。

從791年,也就是他19歲那年開始,到806年,他34歲中進士那年。

這15年間,他基本就是在遊學或者到長安考試,期間他結識了,蘇州刺史韋夏卿,遇到了韓愈,元稹,白居易等大詩人。

其中憫農三首,也是在他那些年所作:

憫農一首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二首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憫農三首

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

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

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其中,前兩首,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第三首,則是近代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詩卷中發現。

由此看見,李紳的文采,確實厲害,要不然也不會被如此多的大詩人看重。

同時,李紳的家庭條件不差,在安史之亂之後的唐朝,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他還能有錢到處遊歷,一方面說明能力強,另一方面說明家底還是有的。

所以,他的三首憫農詩,除了與他小時候的清貧日子有關,更多的還是他本人文采確實了得。

四十年宦海生涯,幾起幾落,驕奢淫逸,濫施淫威,無不“司空見慣”。

從元和元年(806年),李紳34歲時,到會昌四年(844年),他74歲時。

四十年的時間,他從中進士,補國子助教,到右拾遺,又到參與“朋黨之爭”,再到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壽州刺史,最後升為宰相,中書侍郎、淮南節度使。

雖說,四十年的風雨,有起有落,但李紳絕對比大多數人要成功,比起那些只會動筆桿子的詩人,強出太多了。

至於為什麼後世,提起李紳都說他驕奢淫逸,濫施淫威。

主要還是有些類似李紳喜歡吃雞舌頭,每次吃飯要殺幾百只雞,這種野史故事。這裡咱就不再深扒了,說幾則可信度高的事件。

故事一:這個大詩人劉禹錫擔任蘇州刺史時,曾經參加過李紳的一次家宴,席間他看到李紳不但家中妻妾成群,還有眾多歌姬舞姬。

於是就寫下了《贈李司空妓》一詩:“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怪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詩歌的大意是:佳餚美酒,歌姬美色,輕歌曼舞,李司空早已習以為常,養尊處優過著奢侈糜爛的生活,可我劉禹錫卻肝腸寸斷,於心不忍。

這也是成語“司空見慣”的由來。

故事二:《云溪友議》中的記載,李紳當官之前,經常到一個叫李元將的人家中作客,每次見到李元將都稱呼為“叔叔”。

李紳當官之後,李元將因為要巴結他,主動降低輩分,稱自己為“弟”、為“侄”,李紳都不高興,直到李元將稱自己為“孫子”,李紳才勉強接受。

故事三:李紳後來還評價過流離失所的農民,不過此時已不再是憫農了,而是說:“這些農民就如同手裡捧的麥子一樣,那些顆粒飽滿的就會留下來,而秕糠就風隨風飄走。”

這樣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

於是,就有了前文提到的,後世很多人感覺李紳變了,他的人生軌跡,不應該是這樣。

人在做,天在看,不是詩人變壞了,而是貪官酷吏會作詩。

對比李紳做的幾首詩,再看看當官之後,傳下來的一些故事。

說李紳變了,說從一個出身底層,哀民生之多艱的詩人,變成了一個驕奢淫逸,是農民如秕糠的人。

其實不然,李紳並沒有變,只是大家把視線都放在了李紳的詩人身份上了。

我們對於詩人的認識,都很美好。

要麼是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如詩仙李白一樣,要麼是充滿了憂國憂民色彩,如同詩聖杜甫一般。

但詩人並不一定是美好的,如同現在社會,寫情詩寫的潸然淚下的,不一定都是痴情之人,更多的可能是渣男。

如果,我們把視線放在李紳官員的身份上,很多事情就好解釋了。

他本就出身在一個官宦世家,從小見慣了錦衣玉食,所以他的憫農三首,無非是所謂“窮生奸計,富長良心”的感慨罷了。

他的人生,談不上一帆風順,也歷經過很多波折,曾經在任上,也面對過生死,但仕途之路還是一直向上的。

他這種求生向上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他還有一顆強大自信的心臟。

所以,他會把不停努力的自己,拔高到一個脫離了普通人的高度,也就解釋了,他為什麼會把農民,看成秕糠。

自古以來,翻翻封建王朝的歷史,哪有幾個清官,比比皆是的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貪官。

李紳也不過是其中一份子而已,至於為什麼會從無數個貪官中“脫穎而出”,無非是多了一個詩人的身份,而且詩寫的也確實好。

他的結局,也如同無數個貪官酷吏一樣,未得好報。

早年間,他為了報復政敵,羅織罪名害死了吳湘。

李紳死後,“吳湘案”被平反,按照唐朝的規定,酷吏即使死掉也要剝奪爵位,子孫不得做官。

因此,死去的李紳受到了“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處罰。

人在做,天在看,哪怕你躲過了一生,但依然會禍及子孫,歷史也會記錄每個人的功與過。

感謝您讀到這篇內容,寫得不好,請您見諒,如果有一點小小的感興趣,麻煩您點個贊和關注,謝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