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生產現場管理六件事

作者:宋子義

生產管理是一個頭緒繁多、錯綜複雜的工作,尤其人員密集型企業,每天要處理各種各樣的不同問題,有時會焦頭爛額,整天疲於救火。如果主管一旦被事情牽著鼻子走,往往就會陷入具體事務中,每天都在重複處理著那團亂麻。

也許很多生產管理者不以為然,認為都做了一二十年生產管理了,閉上眼睛都知道問題在哪裡,如何去管理。實際情況未必。

之前面試過一個生產經理,MBA畢業,而且近十年一直在生產系統做管理工作,甚至兼 職做過生產管理顧問,並對精益生產等許多管理理論講得頭頭是道。但問及具體現場管理過程中,如何體現生產管理的價值?每天首要任務是什麼,其次是什麼?每天、每週、每月對什麼事情必須非常清楚?什麼事情必須瞭解?哪些事情需要知道即可?回答並不盡人意,只是在憑感覺管理。

作為生產主管自己首先要清楚,你管理的目的是什麼?以最小的成本,保質保量的及時交付,並能促使你的團隊不斷精進。看似順口就來,但怎樣做才能實現,才是考驗一個經理的能力所在。

其實,作為生產現場管理者,只要抓住重點,邏輯思維清晰,就能做到生產的有序管理。具體說來,每天的工作可以從六個方面入手:

第一件事:組織高效早會

早會是生產現場管理者重中之重的工作,不僅僅是個資訊通報會,還能讓員工重點工作明確,凝聚力提高,並能加強主管威 信,鼓舞員工人心。

一般來說,早會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10分鐘,內容包括昨天工作的簡單總結,出現的問題及注意事項,獎優罰劣的評價,當天工作的部署,需要傳達的檔案或指令以及重大事項的通報等。而統一員工思想,是早會的核心任務之一。

召開早會時,最好要整隊,站姿整齊,主管在佇列的前方,如果需要有人彙報時,最好能隨著不同的彙報物件,位置也隨之變化,但要始終站在彙報者的正前方,兩眼目視對方。這種方式時間久了,就會影響對方的潛意識,在他心目中樹立起領導的形象。此時,如果員工提出有爭議的問題,最好不要在會上辯論,而是把話題帶過,會後單獨交流。

在召開早會前,最好提前做好系列準備。譬如起碼提前半小時到生產現場巡視一遍,對生產現場的原料、半成品、裝置、訂單交期等都要進行系統瞭解,並對上一班次的核心工序質量、物耗情況瞭然於胸,如果是連班生產的,則要調閱相應的值班記錄。

瞭解生產現狀後,早會就會言之有物。而對重點工作,最好養成隨時記錄的習慣,免得召開早會時,遺漏重大事項。

第二件事:審閱生產日報

生產工作部署完畢後,統計員的生產日報表一般就做好了,透過日報表就能瞭解各項生產指標完成的情況,以及同比、環比等資料,然後針對性採取措施。如果之前沒有生產日報表,最好自行編制一份,因為這些指標正是自己每天工作的重心。將生產管理的關鍵指標,譬如:質量、成本、交貨期、工效和特記事項,都要在報表裡有所體現,這些核心管理指標最好能有四對比:目標、現狀、同比、環比等。

質量方面的資料要儘量涵蓋一次合格率和轉序合格率等;成本方面,最好體現主料、輔料投入產出比(月報表中則要全面的多,主要製造費用都要包括);交貨期方面,尤其對訂單式生產,除了按時完成生產計劃的規格、品種外,最好能抽查緊急訂單的客戶產品完成情況;工效方面,也就是體現人均功效變化情況的對比(部分自動化流水線,基本不牽扯本項,以工步時間代替);特記事項則主要記錄一些異常問題,以及人員、現場、裝置、安 全等需要採取的措施等。

第三件事:分解理順計劃

生產計劃是生產管理者有序管控生產的主要工具,一旦一個環節計劃不到位,往往會導致交貨期的延後,甚至部門間來回扯皮。下面以企業常見的,半訂單式管理為例(成品非零庫存),介紹生產計劃的理順方法,關鍵要抓住幾個核心環節:訂單彙總——結合成品安 全庫存制定生產計劃——結合原料庫存分解生產計劃——下生產任務書(同時通知採購補充材料庫存)——入庫(彙總核對各類產品入庫數量,並還原為單個客戶訂單,逐一訂單確認交貨期)。

合理的安 全庫存,是生產計劃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書本上的安 全庫存計算公式過於複雜,可以簡化為以下步驟:首先,列出所有常規類原料;其次,列出以上原材料或零部件的正常採購週期(含訂單週轉時間、供應商生產週期、在途時間,最好讓供應商儲備庫存就可免除佔用的生產週期);然後,結合生產線現狀,列出各材料採購週期內的生產需求量,此為理論需求量;最後,把此材料需求量乘以矯正係數即可。校正係數要根據企業現狀,結合原料單批最小採購量、往年不同季節產品需求量、月度銷售計劃及以往保管員經驗數量,筆者的經驗資料在1。2-1。6之間,這要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第四件事:合理排程安排

作為優秀的生產管理者,不僅僅侷限於理順內部的生產系統,還需要協調好各相關部門的有效運作。

外部協調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於召開部門聯合排程會議。這個主動權務必爭取到手,否則會很被動。因為訂單下達後,企業內部所有工作的重心都要圍繞生產。如果是訂單式生產,一般需要每天召開一次,時間可以安排在下午下班前的兩個小時左右召開,目的是讓各部門會後有時間安排會議的決議事項。參加會議部門建議有:生產部、採購部、品質部、營銷部、工藝部等關聯部門,其他部門根據情況臨時通知。排程會由生產經理主持。

很多企業的排程會是扯皮會。其實只要掌握幾個原則就能解決(開始階段,最好有決策層坐鎮,形成基本習慣後,生產經理再獨 立主持):各部門已經完成的及正常工作內容不彙報;原因不解釋、困難不解釋,只談完成時間及解決問題需要具體做法;對已出現的問題,兩個部門間可以協調解決的,不得提交排程會,除非兩個部門意見出現分歧,才可以提到會上決議。

高效的排程會內容順序一般是:首先彙報上次排程會安排工作的落實情況,未完成部門主管要答覆下步措施及完成時間(不是開始時間);其次各部門對當前任務,提出需協助的內容或資源需求,協助部門必須現場答覆完成時間,對不能當場答覆的,告知提出部門答覆時間;最後排程主持人根據會議記錄再次確認工作事項及完成時間,必要時,責任部門主管簽字,然後交由專人對進行落實、追蹤、考核。

在工作工作推進中遇到異常時,各部門必須第一時間反饋給排程會主持人,然後統籌解決。

第五件事:分析解決問題

生產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雖說千差萬別,但基本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頻繁發生的結構性問題,另一類是偶爾發生的非結構性問題。

生產主管對遇到的問題最好每天都進行記錄,然後定期對這些問題進行彙總,再根據發生的頻次進行排序,這時就會發現,20%的問題消耗了自己80%的時間,而這些問題大多是結構性問題。

對結構性問題,可以根據人、機、料、法、環、時等六個維度找出內在原因,然後用程式化制度來規範。但就某一個問題而言,可以採用連問五個“為什麼”的方式,一般就能追查出問題背後的真正原因。這也是外行管理內行的常用方法,啟發對方主動想出解決辦法。

例如地面上的油漬:為什麼地面上有油漬?因為A機器漏油;為什麼A機器漏油?因為密封圈壞了;為什麼密封圈壞了?因為密封橡膠質量不好;為什麼橡膠圈質量不好?新供應商供貨質量不穩定;為什麼供貨質量不穩定?沒有對供應商進行優評。所以不僅橡膠密封要換,還要對供應商進行更換,並健全供應商考評體系。

因此,遇到問題要透過表象一直追問下去,一直到無法拆解,此時就能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然後採取針對性措施。

第六件事:檢查落實總結

作為管理者要明白:員工不會幹 你希望的,而是幹 你檢查的。閉環管理,也是一個生產管理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現實中,企業的很多問題,往往出在檢查考核環節上。而檢查如果僅僅流於形式,也會毫無意義。譬如,任務完成情況的檢查,對方簡單敷衍一句“完成了”或者“沒完成”似乎就已經結束了。究竟完成到什麼程度?沒完成的話計劃在什麼時間最終完成等都沒有結果,要麼乾脆聽到一大堆困難和理由。直到臨耽誤事了,高層瞭解資訊後發上一通火,各部門才匆忙商議解決。

如果僅僅檢查而沒有考核,也會毫無意義,這種檢查也遲早會流於形式。檢查的目的是為了改進,並非為了處罰,但如果沒有處罰和獎勵,就不會引起當事人的重視。因此,嚴肅認真的檢查落實,是管理者工作推進的有力武 器。由於實際檢查中,涉及到同事之間的人情關係等,很多管理者覺得抹不開面子。如果不敢得罪人、不敢負責任和不能堅持原則,只能說這個主管不稱職。當然,有時因為剛空降到一個部門,開始階段需要一個過渡的過程。這也很容易解決,可以藉助領導之手一起檢查,利用“狐假虎威”樹立自己的威 信;也可以採取聯合檢查的方式,這樣既能查出部分問題,也避免了正面衝突。

一個生產管理者相當於戰地指揮員,大多時間應該是走動式管理,而不是僅僅聽彙報,靠會議。因為只有掌握了第一手資料,才能做到提前預防和從容應對。至於具體檢查或抽查的方法、內容等,主管一般都清楚,在此不一一贅述。

最後,在每天下午下班前,最好能逐一核對當日重點工作的完成情況。並對當日工作進行檢討、反思和總結,反思組織都有哪些進步?是否及時發現了問題並得以糾偏?是否達成了目標?採取的方法是否最佳?有哪些經驗可以借鑑?哪些教訓可以吸取等等。

只要掌握了以上方法,一般來說,生產系統很快就能理順,現場管理也會井然有序,業績也容易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

更多內容請關注本百家號,歡迎大家探討。如果讀者感覺還有點收穫,請點贊鼓勵,謝謝!

看慣了東拼西湊,世態炎涼,

我們仍然選擇無私和善良。

堅守價值是對彼此最好的尊重,

人生升值才是追求的終極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