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大道即人心,萬古未嘗改

王陽明:醉心於佛老三十年,並曾一度萌生了離塵出世的念頭,只是心中常存一念孝親,所以猶豫不決。此念生於孩提。此念可去,是斷滅種性矣。

佛氏著在無善無惡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聖人無善無惡,只是無有作好,無有作惡,不動於氣。然遵王之道,會其有極,便自一循天理,便有個裁成輔相。

吾儒養心,未嘗離卻事物,只順其天則自然,就是功夫。釋氏卻要盡絕事物,把心看做幻相,漸入虛寂去了。與世間若無些子交涉,所以不可治天下。

佛怕父子累,卻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卻逃了君臣;怕夫婦累,卻逃了夫婦:都是為個君臣、父子、夫婦著了相,便須逃避。如吾儒有個父子,還他以仁;有個君臣,還他以義;有個夫婦,還他以別:何曾著父子、君臣、夫婦的相?

那些只談虛空寂靜的佛、道弟子,恰恰是不能在萬事萬物上精察心中的天理,發現其心中的良知的,以致他們拋棄人間倫常,把寂滅虛無當作是正常現象,所以他們才不能夠齊家、治國、平天下。

仙家說虛,從養生上來;佛氏說無,從出離生死苦海上來,卻於本體上加卻這些子意思在,便不是他虛無的本色了,便於本體有障礙。

聖人只是還他良知的本色,更不著些子意思在。良知之虛,便是天之太虛。良知之無,便是太虛之無形。日、月、風、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虛無形中發用流行。未嘗作得天的障礙。

聖人只是順其良知之發用,天地萬物俱在我良知的發用流行中,何嘗又有一物起於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礙?‘

始信心非明鏡臺,須知明鏡亦塵埃。

人人有心良知在,莫向蒲團坐死灰。

大道即人心,萬古未嘗改。

長生在求仁,金丹非外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