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一位清朝皇帝為達目標,著重從三點節儉,有一點連地方縣官都不如

自古以來,皇帝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隨時隨地地呼風喚雨,一聲令下,幾乎有求必應,在生活上更是無憂無慮,每天享盡一桌子的美味珍饈,更是意料之中的事,然而在清朝有這樣一位皇帝,並非如上所述,他反倒節儉一生,說摳門也不為過,史稱“摳門皇帝”。

這位摳門皇帝其實就是清朝的第八位皇帝——道光帝。他為什麼摳門,其實也有各種原因綜合起來的。

一方面,道光帝在稱帝前貴為智親王,當時的他也早已形成節儉的習慣。要知道,那會的他“年薪”是1萬兩白銀,但他每天的伙食都是燒餅。

另一方面,道光帝擔憂著清朝的財政危機,為達到幫助國家開源節流的目標,他想到從三點倡導節儉,以維持搖搖欲墜的大清王朝。

第一點,表明決心,全國推廣節儉之風。自登基以來,道光帝考慮到節儉之風需要廣而推之,才能真正體現人多力量大的效果,尤其是他認為自己貴為九五之尊都能率先奉行節儉習慣,其他臣子更沒有理由反駁,因此他就暗下決心要宣傳節儉之風,很快在道光元年並實行,他頒佈一份施政綱領,宣告自己作為一國之君不儲存私有財產,規定停止全國各地進獻貢品輸送於宮廷中,更強調停止營建宮殿,避免勞民傷財,加重底層人民經濟負擔,也保證各階層的奢侈之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有利於社會安定。

第二點,以身作則,削減宮廷經費。道光帝深知宮廷固有之風較為奢靡。在得知每年需要投入約四十萬兩白銀在宮廷中後,道光帝便銳減至二十萬兩白銀每年。他針對皇帝的御膳和衣著都能以身作則。如前文所述,任誰都知道皇帝御膳等同於彙集全國美食的菁華,但輪到道光帝自己的頭上時,便將每天伙食標準降為五道菜,甚至是除夕當天進食也不會多添哪怕一道菜,有相關資料記載,道光七年除夕,他進食的菜式恰好就是五道一品菜,有羊肉燉菠菜,有小炒肉,有鴨子白菜鍋,有海參溜脊髓,有溜野雞丸子,由此可見,道光帝在御膳方面可是顛覆以往不少皇帝的傳統,即便在現代,作為尋常百姓的我們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也會難免比平常多加幾個好菜迎迎喜氣,細細想,道光帝在自個兒伙食方面當真不是一般的節儉!除此之外,道光帝在衣著上也是很簡樸。有記載表明道光帝每月僅更換一次衣服,作為一名皇帝,可以說衣服的數量並不算多。更難得的是,道光帝除了龍袍形象需要時刻保持完美狀態,他的常服上還能經常看見縫縫補補的痕跡,真是把節儉之風在自己的身上發揮到極致啊!

第三點,一改傳統,顛覆後宮妃嬪待遇。按照清朝沿襲下來的後宮規制,理論上來說,不同等級的妃嬪就能享受不同的待遇,舉個例子,即便身為貴人,其規定的每天生活標準也是菜式繁多——豬肉6斤,羊肉每月15盤,雞鴨每月8只,茄子6條、豆腐1斤、鮮菜6斤等等,其他更高位分的待遇更高。但道光帝不管三七二十一,乾脆全改了,下旨於內務府,規定除皇太后、皇后外,其他妃嬪在平常日子中全部不能吃肉,也不能使用化妝品,導致過度破費。

然而,道光帝出於為國著想的目的,並未能夠真正意義上達到開源節流的目標,他這種近乎吝嗇的節儉實際上更多隻是在皇宮內得到執行貫徹,但清朝官場卻盛行奢侈之風,如在道光帝著重展開關於自己伙食方面節儉的這點中,道光帝的伙食連地方上的縣官都不如。此外,在封建社會中,國家主要收入來源是田地租用稅收,而在道光帝年間,全國能夠開墾的土地已經不多,收入大概處於固定狀態,但因為種種原因,每年的開支數額依然相當龐大,即便是道光帝著重展開的三點節儉,也是杯水車薪啊!

回顧道光帝的一生,為達開源節流的目的,所做的努力最終並不如自己所預料的,主要是因為還沒真正整頓到官場中,缺乏相互監督機制,導致不少人陽奉陰違。同時,也有可能沒能及時掐住經濟來源的核心,制定一系列有效措施,反而落了個“摳門皇帝”的稱號,真是感慨不已!不知道親愛的網友,你會如何看待道光帝這一行為呢?歡迎留言你的觀點喲!

(所有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