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凌煙閣是什麼?為什麼唐朝的科舉考試會有那麼多的疑問?| 三十立鋪

字數:2186 建議閱讀時間:7分鐘

文/透骨香

插畫師/白蘇

在中國古代,人們一直都有兩個夢想,

其一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其二為繪像凌煙閣

,多少人為了這兩個目標奮鬥了一輩子。不過,這兩個夢想其實最早來自於唐朝,

一個來源於唐朝的科舉制度,另一個則來源於大名鼎鼎的凌煙閣的創立

關於科舉制度我們已經耳熟能詳,但是關於凌煙閣的出現,卻依舊存在著很多的疑惑。

據史書記載,凌煙閣被創立於太宗貞觀17年,要知道,此時距離當初的玄武門之變已經過去了17年之久,

太宗皇帝卻在此時才論功行賞昭告天下,這實在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按理,

此舉不僅失去了開國時論功的激情澎湃,而且此時諸多功臣早已死去,那麼太宗皇帝此舉究竟是為什麼呢

?其實背後大有講究。

在唐高祖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伏兵於玄武門,一場政變突如其來的爆發。

最終,高祖李淵被囚禁,而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被雙雙殺死

。這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玄武門之變,也正是此次變動,最終讓唐代宗得以登基稱帝。

就在同年八月初九,李淵傳位給李世民,大名鼎鼎的太宗皇帝登基。隔年,太宗皇帝改年貞觀,在史書中名流千古的貞觀時代開始。在其後的日子裡,太宗皇帝運籌帷幄,鼎定天下,在貞觀4年徹底打垮突厥,並且接受萬國來朝,號稱天可汗。

再往後,太宗皇帝與魏徵共同開創賢君能臣之例,這次以後貞觀之風徹底盛行,子孫甚至成為唐代之典型代表,更成為後代歷史之學習物件。

大唐帝國雖然經濟尚未崛起,但就政治而言,已達歷史之巔峰,

不僅國內政治清明,百姓爭相擁護,而且國外各國都爭相擁戴天可汗。在如此輝煌之下,大唐帝國成為了亞洲的一盞明燈,

太宗皇帝也是雄心萬丈地面對每一天,直到貞觀17年。

就在這一年2月份,太宗皇帝突然感慨萬分,

於是下詔,要求在長安城太極宮東北角建凌煙閣

。太宗皇帝對於此次建築十分上心,

他本人親自題詞,而且還命令褚遂良題額,閻立本作畫,將開國功臣24人畫像,全部掛於凌煙閣上。

這一舉動震驚朝野,但也給後人留下疑惑,

因為此時早已過了表彰功臣之時刻,另外,在此時有接近一半的功臣早已死去,看起來似乎此舉有些太遲了

。而且,面對這大好江山,太宗皇帝應該無比自豪才對,為何突然會想到要表彰這些戰友呢?難道說他想借此舉來彰顯自身之功德嗎?其實答案非不簡單,背後的講究很深。

首先,從直接原因來看,太宗皇帝此舉是受到一個人的影響,這個人就是魏徵。

就在貞觀17年,這位陪伴太宗皇帝,共同演繹出貞觀之風的傳奇大臣,最終死去了。

太宗皇帝對此傷心不已,甚至直言: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如今我失去了魏徵這面鏡子。

在此期間,太宗皇帝輟朝五天,閉門追思君臣曾經的點滴。同時又想到了昔日打天下的戰友們,如今早已一個個凋零。

史書記載,到此刻為止,曾經的24功臣已經有10人先後去世,僅僅只剩下另外14位老者垂垂老矣。

而且,太宗皇帝此時也已經是英雄暮年,按照後來的歷史記載,他僅僅只有7年的時光了。

因此,

太宗皇帝創立凌煙閣,直接原因是就是英雄遲暮和對往昔的追憶。

不過,這還只是一個淺層次的原因,因為太宗皇帝並非普通人物,

任何簡單事件在他的手中都會醞釀出極大的政治含義。

在舊唐書中記載,太宗皇帝頒佈了圖畫功臣於凌煙閣詔,其中就明確表示,表彰凌煙閣24功臣,

既是表彰那些功臣的傳奇,同時也是為了激勵後來人,為其樹立榜樣

。《中國通史》認為,

太宗皇帝此舉其實就是為了網羅人才

,以這些功臣的傳奇,來刺激這些後來者之上。

也正應了那首詩: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因此,雖然表彰功臣略顯遲,但其政治目的卻是無比明確,

就是想要賺得英雄盡白頭。

也正是自此時開始,後來無數人一生的目標都是進入凌煙閣,太宗皇帝此舉真是高招。

不過,此舉還未完,太宗皇帝還有更深的含義。

在向天下表彰凌煙閣功臣時,太宗皇帝將開國功臣列為第1批,而且這些開國功臣全部都是他的親信重臣。

在我看來,

太宗皇帝此舉是想要確定其政權的正統性,他還想要改變玄武門帶來的陰影。

事實上,當所有人熟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以後,人們就會逐漸的形成一個觀念,

二十四功臣乃開國傳奇,而太宗皇帝又是這些傳奇的君主,那麼自然就不會有人懷疑他的正統性。

那麼效果如何呢?在百家講壇紀錄片大唐英雄傳中,就羅列了後人對於太宗皇帝凌煙閣的評價,其中就認為,

太宗皇帝乃開天闢地之君,的確淡化了玄武門的陰影。因此,太宗皇帝此舉又贏得了一籌。

按理來說,能夠一石三鳥已經是極致,但太宗皇帝的用意卻還有最後一層,而且還切合了當時的格局。據舊唐書記載,當時貞觀十七年,太宗皇帝雖然已經遲暮,但是太子和魏王之間的鬥爭卻愈演愈烈,

雖然太子不中用,但魏王卻是抱有強烈的殺心,這讓太宗皇帝極為苦惱。

舊唐書記載,褚遂良曾面見太宗皇帝,並且直言:

如今天下已經安定,但太子之鬥卻是國之大患,宜早圖之

。太宗皇帝聽後居然一反常態,不僅面露厭惡,而且甚至因此而疏遠褚遂良。

由此可見,當時內政之爭十分嚴重,太宗皇帝急需要轉移視線,緩和著劇烈的鬥爭。那麼什麼活動能夠緩和矛盾呢?

答案自然就是凌煙閣,天下民眾心嚮往之,天下老臣皆感慨不已,關於太子之間的鬥爭,自然得到了緩和,

一直拖延到了後來長孫無忌定策。

因此,結合以上資料來看,

區區一個凌煙閣,居然有如此多的內涵,太宗皇帝此舉真可謂是老謀深算。

或許,作為一個老人,

他追憶曾經的兄弟,

但是作為一個君主,

他卻把這種追思變成了政治手段。

這也不由得讓人感慨,太宗皇帝真長策,難怪能成為萬世聖君,實乃後人所遠不及。

參考文獻

《舊唐書》

《唐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