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大禹是中原人,也是西羌人,甚至是古越人,這些史料真的是矛盾嗎?

讀古代的各種史料,會發現其中諸多的矛盾。《史記》記載夏朝位於中原伊洛河一帶,《漢書》等卻記載大禹為西羌人,而《左傳》卻說大禹出現於東南地區。各種資料混合起來,就會發現大禹是中原人,也是西羌人,甚至是古越人。後來看了《詩經·商頌》,又發現夏人和楚人有關係。實際上,這些史料並非是相互矛盾,而是記載的時間各不同。如果將這些史料加以整理,就能夠得出夏人的遷徙路線圖。

首先,大禹來自於西羌。根據分子人類學的研究成果,漢族、藏族等民族都源自於一個古老的民族——古羌族。古羌族最初活動在青藏高原東部和陝甘寧地區,後來一支進入渭河流域,成為了農耕民族,也就是華夏族的源頭。炎黃中的炎帝為姜姓,姜就是羌。

說大禹來自於西羌,除了有以上史料的證據之外,還有其他旁證。根據《國語周語上》 記載:“昔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祝融的後代主要有六姓,其中一支為昆吾,《國語鄭語》說:“昆吾為夏伯”。《墨子耕柱》 中說“昔者夏後開使蜚廉採金於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可見,祝融是夏的部落之一。

祝融就是楚人的祖先。根據清華簡《楚居》記載,楚人祖先最早生活在騩山。騩山就在青海一帶,《西山經·西次三經》記載:“三危之山又西一百九十里,日山,其上多玉而無石。神耆童居之。”這裡的神耆童就是楚人的祖先之一。

進入渭河流域的炎黃族經過長期的發展,在大禹之前已經到達了中原地區。黃帝時期,炎黃族和蚩尤大戰,結果蚩尤戰敗,其九黎族被兼併。蚩尤是東夷部落聯盟的首領,主要活動範圍在山東、華北平原一帶,有比較發達的農耕文明。黃帝部族征服了東夷後,自身卻被東夷同化了。在考古上表現出來就是5000年前到4000年前之間,龍山文化急劇在中原擴張。

大約在4000年前,有夏氏已經遷徙到了河南、江蘇、山東、安徽交界的一帶地區。有夏氏最初是臣服於有虞氏,而有虞氏的大約就位於商丘一帶。有虞氏的後代在周朝被分封為了陳國,就在現在河南的淮陽。在四省交界一帶,出現了很多的古國,如徐國,是大禹分封的伯益之子若木的國家,是嬴姓。後來周朝又在此分封夏侯氏為杞國。

淮陽時莊遺址:發現了4000千年的糧倉

上述地區也是黃河氾濫的主要地區,所以大禹治水也就發生在這一帶。不過,大禹這時候開始和另外一個民族有了融合,那就是古越族。根據《左傳》的記載,大禹娶了塗山氏之女,並且在塗山氏的幫助下取代了有虞氏的地位,成為了部落聯盟的首領。塗山氏大概位於今天安徽一帶,屬於古越人。後來大禹還巡視了古越族的會稽山。在少康時代,還分封了兒子無餘到了會稽,成為了古越國的祖先。當然,當時的會稽山和古越國可能並不在江南,而是在江北。

大禹後來定都於陽城,陽城在哪裡並沒有確切的說法。此後,夏朝的首都基本位於斟尋,但是斟尋的地方也難以考證。夏朝的諸多首都之中,唯有帝丘可以考證,也就是現在的濮陽,在春秋時期是衛國的首都,傳說中楚人祖先顓頊也生活於此,所以也叫“顓頊墟”。

濮陽帝丘遺址

夏朝人並沒有一定相對固定的區域,說明當時生產力十分落後,夏朝還處於不斷地遷徙之中。這種遷徙活動很可能和黃河的泛濫是有關係的,後來的商朝也是不斷地遷徙,直到盤庚遷都殷之後才穩定了下來。

夏朝的活動範圍位於黃河附近,經常和山東半島、江蘇北部的東夷族爆發戰爭。太康時期,夏朝一度被東夷的后羿所滅。夏朝中期,夏朝和東夷的戰爭依然是不斷的。夏朝末年,商湯滅夏也就是東夷和夏朝戰爭的延續。

夏朝被滅亡之後,夏朝的各部落就向四周遷徙開來。其中一部分向西遷徙,和戎狄交錯,周人就是其中一支;有的向北遷徙,融入了北方的遊牧民族,司馬遷認為匈奴就是夏朝人的後代,我認為是一部分夏人遷到北方,被遊牧民族同化了;還有一部分選擇南遷。

其中南遷的部分在史料中也有一些記載。在鳴條之戰後,夏桀就難逃到了南巢。許多人認為南巢就是安徽的巢湖一帶,這裡是塗山氏的基地了。商湯又南征有巢氏,於是夏桀又繼續南逃。

還有一些夏朝部落遷徙到了江漢流域,典型的就是楚人。商朝後來不斷和楚國交戰,到盤庚時期,商朝取得了勝利,於是楚人臣服於商朝,被商朝冊封為諸侯,並且通婚,讓楚人管理大禹的後裔。《詩經·商頌》中說“天命多闢,設都於禹之績”。

正是因為夏朝一直處於頻繁的遷徙之中,導致夏朝十分不穩定,難以有較多的物質積累。這也導致了今天的考古界難以找到夏朝的遺址。夏朝的不斷遷徙也證明當時國家之原始,尚處於部落向國家的過渡階段。而商朝的早期也是同樣處於這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