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古代攻城戰中,守城士兵箭支射完了咋辦史學家古人滿滿的套路!

古人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創造出弓箭並開始使用了。具體來說,弓箭成型還是在石器時代,那時候,人們把有彈力的棍棒(比如竹子)彎曲做成弓臂,然後重新拿一根棍子,把棍子的一頭削成尖尖的形狀,這就是最早期的箭矢。

後來人們對工具的使用越來越嫻熟,生產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於是人們造出來的弓箭就越發精良,造出的箭的種類也越來越多,比如有半邊扣箭、袖箭等等,但是不管箭的型別再怎麼多變,它的基本組成結構都是一致的,都是箭頭加上箭桿。

不同種類的箭最本質的區別,僅僅在於大小形狀以及所使用的材料不同而已。雖然弓箭的組成結構看起來很簡單,但它的殺傷力卻不可小覷。在冷兵器時期的戰場上,弓箭是為數不多可以傷人於百步之外的武器。

弓箭在冷兵器戰場上的作用,跟現如今的槍是差不多的,最大的作用就是遠攻。特別是在守城的時候,弓箭更是不可或缺的武器。但是箭矢作為遠端攻擊武器,射出去之後是很難拿回來的。

而且要是想在戰場上用弓箭殺人,那麼除了射箭人的功力之外,還必須保證箭矢本身的殺傷力,否則根本不可能射穿敵人的鎧甲。然而在古代,要造殺傷力如此強勁的箭矢是非常複雜的,因為它的要求極高,這個要求不僅體現在箭的長度上,也體現在大小的精準度上。

因為要求高,所以賣的價格也貴,一隻合格的箭桿最少也能賣到50文,所以買十幾只箭的錢,完全可以買下一頭羊。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古代打仗時所說的舉全國之力並非是誇大事實。

既然造價高,那麼數量肯定就是有限的,箭射出去之後,要是無法及時補充,那麼就會影響下一次作戰。這時候,足智多謀的將領就會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比如——自己沒有了,就到敵人那裡去拿回來。

《三國演義》就有一個這樣的情節,章節名字叫做《草船借箭》,講的是諸葛亮的軍隊缺少箭矢,但是想要連夜造已經來不及了,於是他就想了一個辦法,到曹營去借。這個“借”當然不是客客氣氣地借,而是用計謀,讓敵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心甘情願把箭送給你。

所以,諸葛亮就想了一個辦法,在晚上人的視線沒那麼清楚的時候,扎幾個草人放在船上,然後向敵人宣戰,這種時候,敵方措手不及,根本來不及看清船上的狀況,只能選擇防守,而防守最好的辦法就是射箭。這樣,敵方的箭就可以穩穩地紮在了草人的身上。

等目的達成收船回府的時候,敵人發現也已經晚了。在唐朝時期,也有一位叫做張巡的名將用過類似的方法。而有時候“借”不到箭,古人就會把箭桿從中間截斷,再分別裝上箭頭,這樣也可以暫緩危機。不得不說,古人確實是非常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