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週末】這個夏天,我們一起來吃早餐吧!| ?一份美食,一份溫暖!

上學那會,特別喜歡劉若英,也特別喜歡《當愛在靠近》裡唱的這句歌詞:

真的想 寂寞的時候有個伴

日子再忙 也有人一起吃早餐

那時候,總覺得歌詞裡有那麼一點點悲涼,但每天都跟同學一起吃著食堂的人並不清楚究竟哪裡戳到了心窩子。

直到做社畜的時間久了,才徒然發現,這一日三餐裡,午餐可以熱熱鬧鬧,晚餐可以呼朋引伴,唯有早餐,好像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吃了並不會覺得有多滿足,不吃也不過是給午餐留了點肚子。

不管再多人說著早餐有多重要,早餐卻依然是被最多人忽略的那一餐。

當然,這些僅限於沒到達養生惜命階層的人。

因為,我親媽現在每天跟我說得最多的就是,早餐最重要,要吃好;午餐要有營養;晚餐吃八分飽就合適了。

記得有天早晨上班路上順便去吃早餐,店裡並沒有多少人,兩位年輕的媽媽剛送完上幼兒園的孩子正坐在一起激情吐槽,其中一位近乎崩潰地說:

大家都是第一次當父母,憑什麼孩子他爸可以說他什麼都不會?我難道一開始就什麼都會的嗎?我現在完全沒有時間做別的,想找人說說話也只能趁著送完孩子後那麼一點點空閒,可這個時候別人大多數都在忙著上班啊。

可見,早餐時間對於媽寶們來說,還是吐槽續命的寶貴時間。

記得前兩年一直在追一部紀錄片——《早餐中國》。說是紀錄片,但時長實在是有點短得可憐。

說是美食紀錄片,但實際記錄了更多的是早餐背後人們的悲歡。每一期不過短短几分鐘,一家店一樣早餐,是當地最真實的煙火。

沒有什麼名利雙收的大廚,沒有什麼高深的美食故事,沒有什麼華麗的刀工擺盤,沒有過分地渲染日復一日的辛酸,有的只是從凌晨早起時拉開卷閘門的那一聲“嘩啦”聲起,專注而謹慎地對待著每一份食材。

傳承,這兩個字,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理解。有的人理解為情懷,有的人理解為繼承,有人理解為守護……

就像記錄片裡面,一家幾代傳承共同經營的小店,幾乎全年無休的手藝人,為了孩子必須要堅持的工作,註定因為工作而錯過的陪伴,這裡發生的故事都極其平淡,平淡到只要你一想,就能想起身邊發生過無數次類似的場景。

但偶爾,也會有一些在頃刻間就能抓住你的心絃的東西。許多時候,能讓我們感動的,可能就僅僅是一句話,一部作品,一首歌曲,又或者是一次包容,一個諒解,還有對方投過來的讚許溫暖的目光,以及父親的背影。

像小編非常喜歡的,由中國臺灣眾明星合唱的《蝸牛》,曾經有一段時間每天都迴圈播放,地鐵上,跑步中,睡覺前。那是一段略微失落的時光,這首歌就像葵花寶典一樣,時時激勵著我去相信,去堅持: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夢想,總有一天,我有屬於我的天。”

在《早餐中國》中,有這麼一些小故事:

在某學校旁開了許多年的素粉店,因為學校搬遷沒辦法經營下去,曾經在店裡吃早餐的學生出錢為他開店;

一位食客說,他家三代人掌勺,我家三代人端他家的碗;

導演對著一直在忙碌的老闆娘說,不著急。老闆娘卻極其自然而平靜地回答,你不著急我著急;

因為喜歡吃店裡的早餐,當初店主決定不做且後繼無人時,便直接把店接手過來,同時把手藝也接過來;

一直照顧外甥並將手藝傳給外甥的姨說,我把他當成親兒子,將來店也要傳給他;

年輕時買的皮衣因為工作一直沒有機會穿,慢慢地就再也穿不上,但只要掛著看看就滿眼含淚的老闆娘……

幾乎每一位店主,都堅守著自己對於早餐的執著,也就成全了每一位食客清晨裡第一口熱氣騰騰的滿足。

這部紀錄片整整三季100集,講述了100個街頭小店裡的清晨故事。這100集的故事裡沒有出現一句旁白,有的只是店主和食客對於早餐最真實的態度,好像此情此景,你就坐在旁邊的桌角,面前放著同款的早餐,微笑著看他們熱情地和給你安利,來了這裡你得嚐嚐這個,我都吃了十幾年了……

在最熟悉的早餐面前,每個人都成了地道的美食家。

每一集的最後,總是伴隨著店主們的那首單曲迴圈轉場到形形色色的路人與攤販,是早餐過後正式開啟新的一天的最鮮活的樣子,每個人都在努力地活著。

我們幾乎不會連續幾天甚至幾餐都吃同一家店的午餐或晚餐,但我們卻可以連續幾天甚至幾年吃同一家早餐。

我見過拎著兩個包子飛奔著趕去打上班卡的人;

我見過公交車上一個急剎車後第一時間檢視手裡提著的那碗粉是不是安好的人;

我還見過提著腸粉去擠地鐵的人——他們買的早餐一定很好吃吧,值得穿過擁擠的人群走過漫長的線路,只為坐在辦公桌前那一剎那在唇舌間與味蕾的糾纏。

片中時不常還能看到一些老哥們兒老姐們兒圍著早餐店裡簡陋的桌子憶往昔崢嶸歲月,嘆今朝百舸爭流,便會覺得,年輕時一起約晚餐的人,很久以後還一起約早餐,也是一件十分浪漫的事。(但是年輕的時候就還是約晚餐吧,畢竟年輕人貪睡)

那麼,三連問來了:

早上你會路過哪裡?

早餐你會想吃什麼?

誰在陪你吃早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