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歷史上的毛遂,真如《大秦賦》說的,是幫助趙偃奪位的趙國罪人嗎

最近在看熱播的電視劇《大秦賦》。

因為喜歡歷史,所以在看劇的時候,我並不是簡單的吃瓜看熱鬧,而是會習慣性去探究劇情的真實性。劇中出現了這樣一個故事,不學無術的趙國公子趙偃想當大王,於是在他的伴讀郭開謀劃下,抓到了趙國重臣毛遂的把柄,透過毛遂遊說秦國丞相呂不韋,讓秦國指名要求趙國派賢明的太子趙佾到秦國做人質,然後再說服趙王同意人質指派。就這樣,趙國“最後的希望”遠赴秦國,不巧趙王又“不合時宜”地駕崩,結果近水樓臺的趙偃成為趙王,也就是趙悼襄王。

《大秦賦》中趙國重臣毛遂

片子看到這裡的時候,我就忍不住心裡罵:這公子偃和郭開本來就是劇裡的兩個丑角,卑鄙無恥耍詭計都可以理解,但是在所有人都能看出來兩個公子一個賢明一個昏庸的情況下,毛遂作為趙國重臣,居然為了一己之私,助紂為虐?劇裡並沒有說明毛遂被抓的把柄是什麼,但是當年他隨平原君去楚國,毛遂面對楚王可是連死都不怕,為何到此處竟置趙國存亡於不顧?這毛遂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帶著問題,我去翻了史書。今天,就來講講毛遂的故事。

關於毛遂,我們都知道有一個成語叫毛遂自薦。故事出自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公元前259年,秦國攜長平之戰餘威,兵圍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危在旦夕。公元前258年,平原君趙勝奉趙王命前往楚國求援。平原君準備在眾多門客中挑選二十人一同前往,選好了十九個,還差一人,此時門客毛遂自我推薦。平原君得知毛遂入府已經三年,卻沒有嶄露頭角,就認為他沒有才能,並不想帶他。平原君說:“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 有才能的人處在世界上,就好比錐子在口袋中,它的尖梢很快就能顯現出來,而這毛遂三年未露鋒芒,想必是沒什麼本事的。

平原君本已拒絕了毛遂,毛遂卻說:“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我今天就是請大人把我放進口袋裡,如果早點讓我進口袋,我早就脫穎而出鋒芒畢露了,哪隻是露出點尖梢。這話反倒是批評平原君不會看人,埋沒人才了。最終平原君同意讓毛遂同行。

到了楚國,平原君和楚王從日出談到中午,卻還是沒個結果。毛遂又一次主動上前,他手握劍柄上臺階對平原君說:“這中間的利害關係,兩句話就能講清楚,你們半天討論不出個結果?”毛遂很無理,楚王很生氣:“快退下,我跟你主人說話,有你插嘴的份嗎?”不料這毛遂真是個不知進退的“愣頭青”,他手按著劍繼續往前,對楚王說:“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於遂手。”現在這十步之內,楚國人再多也沒用,大王的命在我手裡。看到這不要命的毛遂,楚王也被震驚了,他允許毛遂說下去。於是毛遂幫楚王回憶了一下楚國和秦國的深仇大恨,又分析了楚國出兵的好處,不僅僅在幫助趙國,更是有利於楚國。楚王終於同意出兵,和趙國歃血為盟,最終秦軍退去,趙國之危暫時得解。

平原君回國後,把毛遂奉為上賓,“毛遂自薦”的故事,也到此為止。根據《大秦賦》的故事情節,不久後,平原君被趙王氣死,而毛遂成為趙國首屈一指的大臣。那麼,在正史上呢?我想說很遺憾,關於這位毛遂先生的記錄,僅有這一個故事。除此之外,沒有關於毛遂的任何官方記錄,沒有當官的記錄,更沒有幫助趙偃當上趙王的記錄。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網上找資料的時候,無意中還翻到了一個“毛遂自刎”的故事,大概內容如下:公元前256年,燕國趁趙國大戰方停喘氣不贏之機,派遣大將慄腹攻打趙國。趙國派誰禦敵呢?趙王想到了不久前風光無限膽識過人的毛遂。不料這次毛遂不但不“自薦”,反而推辭,說自己不是怕死,但實在不是領兵打仗的料。但是趙王趕鴨子上架,強令毛遂領兵出征。毛遂很勇敢,卻實在不會打仗,結果昌都一戰趙軍被燕軍殺得片甲不留。毛遂面對一敗塗地的慘狀,羞憤萬分,自刎身亡。

這個故事很完整,有起因,有時間,有地點,有人物,有經過,有結果,看上去很真實。真相呢?我只能說一派胡言!

這個故事的最早出處是現代雜文大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鄢烈山先生的一篇小文《毛遂之死》,鄢先生只是單純講了或者編了這麼一個故事,卻沒有說明故事的來源出處,直到今天依然沒有任何史料證據。大概是因為名家的影響力,網上很多人都把這個故事奉為經典,認為這就是毛遂的結局。還說毛遂是從人生巔峰跌落谷底的典型,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專才不等於全才等等。

《大秦賦》中的趙國大將廉頗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故事本身的漏洞。公元前256年,趙國和燕國沒有戰爭。燕國派慄腹攻趙,發生在燕王喜四年,公元前251年。趙國派廉頗為禦敵,其結果是燕軍大敗,慄腹戰死,廉頗率軍長驅五百里,把燕國都城薊城給圍了。再退一步,此時的趙國雖說經歷了長平之戰的慘敗,加上秦軍圍困邯鄲三年,國力衰弱,卻正在經歷了名將雲集的時代,廉頗、李牧、樂乘、龐煖都是名噪一時的大將,尤其是前面兩位,乃是整個春秋戰國,甚至整個中國冷兵器時代都排得上號的名將。趙國怎麼可能要強令一個自己都覺得文官去領兵?

現在,我們再回到電視劇《大秦賦》裡。前文已經說了,除了毛遂自薦的故事之外,關於毛遂的其它故事都不見於正史。當然,有些不見於正史的故事,在文學作品中可以合理發揮,只要符合大的歷史框架和正常邏輯就可以。那麼《大秦賦》中,毛遂謀劃將太子趙佾送往秦國,幫助趙偃登位,有這個可能性嗎?抱歉,沒有!

《大秦賦》中的趙國丞相郭開

首先,歷史上並沒有趙佾這個人,他的名字和“羋月”一樣,是小說創造的。不過和羋月的歷史原型是宣太后羋八子一樣,《大秦賦》裡的趙佾也有歷史原型,那就是趙國春平君(《史記》稱春平君,《戰國策》稱春平侯),史書只記載了他的封號,卻沒有記錄名字。《史記》和《戰國策》都提到:“春平君(侯)者,趙王之所甚愛也。”春平君是趙王的愛臣,這裡的趙王可不是趙偃的父親趙孝成王,而就是趙悼襄王趙偃。史書並沒有說明趙偃和春平君是什麼關係,但卻明說兩人關係非常好,絕不可能是電視劇中爭奪太子之位的仇敵。

《大秦賦》中春平君,趙國前太子趙佾

在歷史上,春平君確實去了秦國,時間的趙悼襄王二年,“二年,李牧將,秦召春平君,因而留之(《史記·趙世家》)”。秦國要求春平君前往,並扣留了他。但是在時間上,是趙偃登位在前,兩年後春平君才赴秦,也就是說春平君去秦國和趙國王位沒有任何關係,也說明趙偃本來就是合法繼承人,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趙偃用詭計趕走太子再奪位的可能性。電視劇中,後來秦國放趙佾歸國,是為了讓他回去和趙偃爭奪王位,造成趙國內亂,這當然也是戲說。

說了這麼多趙國王位的事,好像都跟毛遂沒有關係?當然沒有關係,因為這事既輪不到毛遂管,也不需要毛遂管。毛遂其實就像史書中的一顆流星,劃過的瞬間絢麗無比,然後便再無音信。

《大秦賦》中的趙悼襄王趙偃

“毛遂之死”也好,毛遂幫趙偃奪位也好,其實都是後人借名人編出來的故事。“毛遂之死”雖然也是胡編亂造,卻沒有過分醜化毛遂,反而把毛遂刻畫成一個自我定位正確,忠君愛國的形象。但《大秦賦》則不然,這裡的毛遂可是一個典型的自私鬼,說他禍國殃民,斷送趙國,一點都不過分,這可真是不白之冤!

我一直認為,歷史可以合理加工,比如乾隆嚐遍各地美食,比如可以讓關羽千里走單騎,比如讓大俠郭靖幫忙鎮守襄陽。但是所有的加工,都必須以尊重歷史為前提,原則問題不應該去“主觀創造”,就像你不能說乾隆食物中毒死了,不能說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把曹操給殺了,也不應該讓蒙古大汗蒙哥在襄陽城下被楊過打死——因為蒙哥戰死在合州釣魚城(今重慶合州區)。

可能是我比較狹隘吧,我對於一些“歷史發明家”實在沒有好感,我認為這是對歷史的不尊重,對古人的不尊重。我還找到了一篇文章,題目是《請鄢烈山先生不要臆造“毛遂之死”的歷史謊言》,作者是毛氏後人毛天哲,他的名氣當然不如鄢烈山先生,這篇文章的影響力當然也很小。但是在這篇文章,我聽到了毛家人作為毛遂後人,為祖先遭遇不公而發出的憤怒之聲。於是,我很想知道,當影響力遠大於鄢烈山先生那篇文章的《大秦賦》熱播之後,面對比之前更噁心百倍的髒水,有沒有人能出來為古人說點什麼?

毛遂公園毛遂像

《大秦賦》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第四部,這可不是什麼架空歷史的純小說,它打的名號可是“歷史鉅著”。那麼,就請稍微尊重點歷史,尊重點古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