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秦始皇有百萬雄兵,也曾擊敗匈奴人,為何仍然選擇修長城?

秦始皇剛剛統一六國時,國力強盛,秦軍號稱有百萬之眾,所向披靡。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帶領三十幾萬大軍出征內蒙古的河套地區,在那裡他們與匈奴鐵騎展開了一場惡戰。結果,蒙恬擊敗了匈奴人,拿下了整個河套地區,匈奴人則敗走北方大漠。

然而,秦始皇並未像後來的漢武帝一樣,選擇讓蒙恬繼續追擊匈奴,而是立即停止了戰爭。他命令蒙恬在原來秦國、趙國和燕國長城的基礎上,修築一道從臨洮到遼東的長城,以阻斷匈奴人進取中原的路線。

秦始皇為何會放棄徹底消滅匈奴人的機會,反而耗費大量人力、財力、物力,去修築只能被動防禦的長城呢?

秦始皇被稱為是千古一帝,不僅僅是因為他是中國古代第一位皇帝,更是因為其雄才大略。秦始皇之所以放棄北征匈奴、就地築牆,實際上是把這二者之間的“經濟賬”算清楚了。

第一,如果北征匈奴,能打得過嗎?

秦軍和匈奴,在兵種上有明顯的區別。秦軍以步兵為主,而且善於在平原開拓地作戰,以方陣以及攻防兼備見長。可匈奴以騎兵為主,他們神出鬼沒,來去無蹤,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撤。

正因為此,秦軍即便是擊敗了匈奴,也很難將其全殲。唯一的辦法,是秦軍也配置相當數量的騎兵。可是,秦朝當時實行的“府兵制”而不是“募兵制”,這些軍人戰時打仗,平時卻是耕地種田的農民,讓他們天天練習騎馬射箭,必定使自家的田地荒蕪,國家的經濟也會大受影響。

更何況,即便有了一支精銳的騎兵力量,送他們到草原腹地作戰,其後勤糧食補給也是個大問題。據史料記載,糧食在從中原運輸到北方前線的過程中,損耗率曾達到了驚人的99%以上。而這其中浪費的人力、畜力,因為運糧而耽誤種的田地,更是數不勝數了。

但是,反觀匈奴人。這些草原民族本來就是在馬背上長大的,平時也是放牧打獵,到打仗時,只不過把獵殺的物件從動物變成了敵人,根本不需要特別訓練。而且,在後勤方面,馬吃草就可以了,人喝奶、吃肉就可以了,也不需要跟著大隊人馬運送糧草,如此以來,匈奴打仗更沒有什麼負擔。

所以說,中原王朝北征遊牧民族,勝算非常小。即便是後來漢武帝派遣衛青、霍去病等人取得了一定勝利,可是仍然沒有滅掉匈奴,相反本國國力卻大受影響,這也直接導致了西漢的衰落。

第二,如果選擇修長城,會有什麼好處?

既然主動去打匈奴不是上策,那肯定是要以防禦為主了。可怎麼防禦才好呢?秦始皇想來想去,當然還是要積極的防守,而不是被動挨打。於是,他決定修長城,那修完長城以後,又有什麼好處呢?

首先,秦軍和匈奴的戰爭,從此圍繞長城一線展開。匈奴要想進中原搶掠,必須跨過長城,而搶完大量物資想離開時,又必須邁過長城,這無疑極大影響了匈奴騎兵的機動性。

其次,秦軍防禦匈奴,就可以在長城一線做文章了。長城一線多群山峻嶺,只要他們把住這些險要的關隘,匈奴人的騎兵就得吃癟。而如果匈奴選擇強攻,必然會有巨量的人員傷亡。

而秦軍依託長城防禦,不僅不需要再訓練騎兵了,還可以在長城以南就近開墾荒地、種田屯糧。這樣,他們閒時下田去種地,戰時則上長城防禦,兩不耽誤。

這樣一看,儘管秦始皇修長城累死了海量的民工,也釀成了“孟姜女哭長城”這樣的慘劇,但對於整個國家和民族來說,修長城還是一項英明的決策。

後來的歷朝歷代,也基本上都是選擇了修長城的方式,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