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貴妃吃個荔枝為何被罵千年?專家:其實楊貴妃吃不上嶺南荔枝

荔枝是味道鮮美的夏季水果,張九齡在《荔枝賦》之中稱荔枝是“百果之中無一可比”,每年荔枝豐收的季節,到處可見以楊貴妃為噱頭的宣傳文案。歷史上和荔枝關係最為緊密的名人大約就是楊貴妃了,而這千百年來,楊貴妃也因為好吃一口荔枝承受了無數罵名。最出名的當屬蘇東坡的《荔枝嘆》:“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一句“驚塵濺血”讓楊貴妃的荔枝變成了歷史上因為嘴饞“勞民傷財”的典型案例。

其實,如果不是後來的安史之亂的話,楊貴妃的荔枝不會招了千年的“黑”。老百姓們最喜歡的故事無非是後宮秘聞、美女情事、皇帝醜聞、生離死別……而恰恰楊貴妃的一生集結了所有惹眼的因素,歷史上獨寵一位妃嬪的昏君如此之多,恰恰只有楊貴妃被列入了四大美女之列,不知是楊貴妃的幸運還是不幸。

楊貴妃的荔枝到底從何而來,針對這個問題,從古至今不少文人進行了爭論。我們大多認為楊貴妃的荔枝是從嶺南而來,也就是今天的廣東、廣西和海南一帶。《資治通鑑》和《新唐書》之中都有記載,楊貴妃愛吃鮮荔枝,所以唐玄宗下令嶺南進獻荔枝至長安。

而有不少學者則不這麼認為,楊貴妃生於蜀地,她喜愛吃的荔枝產自於重慶涪陵。

李肇《唐國史補》中記載:“楊妃生於西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然方暑而熱,經宿則敗,後人皆不知之。”蘇軾在《荔枝嘆》中也說:“永元荔枝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

為什麼現代的專家更傾向於“涪陵荔枝”呢?荔枝是一種非常嬌嫩的水果,而且成熟於夏季,在沒有冷藏技術的古代荔枝很難保鮮。白居易對荔枝的描述非常到位,一日色變,兩日香變,三日味變,四日之後色香味已經盡失了。

楊貴妃怎麼可能願意吃壞掉的荔枝,荔枝必須要在三天之內送到長安,從地理上來看,也只有涪陵的荔枝可能實現。在地理學家祝穆的《方輿勝覽》之中記載,涪陵到長安,需要三日時間。而如果從嶺南送到長安需要多久呢?就算日夜不歇,也需要六七天的時間,這個時候的荔枝肯定已經不能吃了。

著名歷史學家嚴耕望在《天寶荔枝道》之中詳細記載了古代“荔枝走紅史”,他認為荔枝是因為張九齡才得到貴族的追捧,作為唐玄宗的宰相,他不止一次向唐玄宗安利荔枝,有文化有地位的吃貨完全可能改變美食歷史,張九齡大筆一揮寫了一篇《荔枝賦並序》。而張九齡在歷史上素來以嚴謹、務實著稱,他的文章可信度頗高,讓多少達官顯貴在讀了他的文章之後,深深對讓萬千水果失色的荔枝充滿嚮往。吃荔枝很有可能在當時成為一種飲食潮流,而楊貴妃很有可能只是在跟風。然而為了製造故事的戲劇性,不少文人偏要將發揚荔枝的“功勞”交給高力士,加上高力士本身就是嶺南人,高力士推薦楊貴妃吃荔枝這種說法,就這樣突然傳播開來了。

嚴耕望認為楊貴妃吃的荔枝是從巴蜀運送過來的, 根據《輿地紀勝》記載:“楊妃嗜生荔枝,詔驛自涪陵,由達州,取西鄉,入子午谷,至長安才三日,色香俱未變。”

知道了荔枝從何而來,那麼楊貴妃的荔枝到底怎樣保鮮?難道真的是從摘下之時瘋狂運輸,不計一切成本,甚至不顧人命嗎?其實,我們可能小看了我們先人的水果運輸技術,即便沒有“冷鏈”運輸,荔枝也能完好地送到貴妃的面前。

如果是將荔枝送到不遠的地方,人們會將荔枝摘下,然後放在容器之中密封起來,避免荔枝一直暴露在外界,避免陽光直射,這樣可以延長荔枝的新鮮口感。

如果是長途運輸的話,荔枝會連著枝條了葉子一起剪下來,這樣可以延長荔枝的新鮮口感。那時候還有人嘗試將荔枝的枝條嫁接在其他的植物之上一起運輸,比如明代朱權《臞仙神隱》之中提到,將荔枝的枝條插在芭蕉上面,在還沒有完全成熟的時候開始運輸,那麼在路途之中還能夠繼續生長成熟。除了插在芭蕉之上,在徐勃的《荔枝譜》中也提到將荔枝枝條密封在在鮮竹之中的儲藏方式:“鄉人常選鮮紅者,於林中擇巨竹鑿開一穴,置荔節中,仍以竹籜裹泥封固其隙,藉竹生氣滋潤,可藏至冬春,色香不變。”

另外一種就是將荔枝樹挖出來種植在大缸之中,荔枝快要成熟的時候,就將它連著種植的大缸一起運送。在宋代,蔡京就曾經做過這樣的事情,他將荔枝樹走海路運送到了汴京,如果是從涪陵送到長安,並且佐以這種荔枝保鮮的技術,可以保證楊貴妃能吃到新鮮的荔枝。

楊貴妃勞民傷財是必然,但是在吃荔枝這一件事情上,楊貴妃的任性還遠遠比不上漢武帝。

漢武帝破南越之後,對南方的荔枝情有獨鍾,可惜身在中原,很難吃上新鮮的荔枝,漢武帝決定將南方的荔枝樹移植到漢宮廷之中來的,這一種就是一百多棵,漢武帝眼巴巴等著吃果子,結果因為氣候原因,一顆荔枝樹都沒有活下來。漢武帝不死心,不停遣人移植,但是種一茬死一茬,偶爾有一輛棵活了下來,也不願意結果子。

漢武帝很珍惜這幾株樹苗,一旦有樹苗突然死了,“守吏坐誅死者數十”。然而就算死再多的人,也不可能將南方的樹養活。漢武帝后來也知道種樹是不可能了,於是讓人每年在果實成熟的季節將荔枝送過來。“郵傳者疲斃於道,極為生民之患。”

《後漢書》對這件事有著詳盡的記載,漢武帝要吃嶺南的荔枝,有專門的驛送制度,“十里一置,五里一堠”,為了將新鮮的荔枝送到漢武帝面前,需要不停換人,不停換馬,“奔騰阻險,死者繼路”。

其實從古到今,皇宮之中任何一件東西都是勞民傷財的,一旦出錯都是要命的大罪。我們知道柳宗元的《捕蛇者說》之中就是這樣一個慘烈的故事,因為某地盛產一種毒蛇,處理之後可以作為藥材使用,太醫就以王命召集當地人捕蛇,毒蛇可以抵苛捐雜稅,鄉人們為了生活,只得冒死去捕蛇。捕蛇之人將捕蛇的技藝一代傳一代,他們冒著嚴寒酷暑,在漫山的瘴氣之中尋找毒蛇,一個接著一個死去,少有人能夠壽終正寢。但他們寧願如此冒險也不願放棄捕蛇,因為朝廷的苛捐雜稅比捕蛇更讓他們活不下去。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之中寫了這麼一個故事,明宣德皇帝喜歡鬥蟋蟀,地方官向老百姓強制攤派費用,徵收蟋蟀。文末蒲松齡寫道:“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而奉行者即為定例。加以官貪吏虐,民日貼婦賣兒,更無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

明清兩朝,皇帝們喜歡吃鰣魚,從江南之地運往北京,三千里地必須三日到達,日夜兼程,一直到康熙帝時期才因為不忍而廢除。北宋皇帝喜歡臘梅,鄢陵蠟梅被皇帝看上,百姓們不能種莊稼,全部去種梅花。

皇帝一個小小的喜好就是千萬百姓的犧牲,古往今來,沒有一件貢品是“乾乾淨淨”送到皇帝面前的,背後必然是官員的層層剝削和百姓的痛苦。但為何這些故事很少為人所知,而楊貴妃吃荔枝就要揹負罵名呢?因為她僅僅是一個依附於皇帝的女人,一個引起了前朝大亂的女人,貪圖美色和後宮涉政本就是皇帝的大忌,貌美的女人和嬌嫩的荔枝成了百姓們最厭惡的“糖衣炮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