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不苦不澀不是茶?有苦澀味的巖茶,它才是好巖茶嗎?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不苦不澀不是茶。

這是許多茶掌櫃的遁詞。

在面對質疑時候的,脫身之辭。

當你去一家茶葉店,喝到一款帶苦味和澀味的武夷巖茶,提出疑問的時候,大多數茶掌櫃,會如是作答:

哎~~,這有什麼?不苦不澀不是茶。

或者,再遇上一間茶葉店,茶掌櫃喜歡重口味,故意坐杯悶泡給你喝,當你點評的時候,掌櫃同樣會雲淡風輕:

不苦不澀,不為茶也。

時間長了,估計連你自己也疑惑了。

難道“活甘清香”真的只是書本之言,真實的巖茶世界裡,不苦不澀才是茶嗎?

難道自己是個異類,苦澀味巖茶才是巖茶真味嗎?

不不不。

請堅持做自己。

有苦澀味的巖茶,它就不是好巖茶。

《2》

最初,發明“不苦不澀不是茶”的人,想來,是有其真義的。

這個真義,便是對茶葉內含物質和表相物質的深度剖析。

許是在一個製茶的環境裡,大家試喝半成品,或者鬥茶,喝到某茶有苦澀味,眼見製茶師遺憾,旁邊的人遂用“不苦不澀不是茶”做為開解。

又或許,是辨茶識味。

在一個帶著禪意的環境裡,摘下一片生茶青葉,放嘴裡嚼,初嚼的人苦澀難言,而前輩則用參悟道的語氣告訴他,“不苦不澀,不為茶也”。

但其實,無論是哪一個語境,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古人發明不苦不澀不是茶,都不是為劣質茶開脫之語,也並非專門為劣質茶尋找一塊遮羞布。

古人談論茶葉當中的苦澀味,只是為了道明一個真相,一個茶葉內含物質的真相——茶葉當中,含有苦味物質和澀味物質。

這是最古老的,最早的,現代科學還沒發明之前的,對於茶葉營養成分的解說與詮釋。

古人不知道茶多酚為何物,亦不曉得茶氨酸、咖啡鹼是什麼東東,但他們知道,茶葉當中天生自帶有苦味與澀味。

遂總結成一句箴言:不苦不澀,不是茶。

《3》

不苦不澀,不是茶。

但並不代表,所有茶都應該是苦和澀的。

茶葉當中先天含有苦澀味,但卻並不表示成品茶當中也應該擁有濃郁的苦澀味。

不苦不澀不是茶,但它只是所有茶葉的內在指標,卻並非好茶的標準,亦非工藝不好的藉口。

不可否認,天然採下來的茶青葉片當中,都含有茶多酚和咖啡鹼這兩個呈苦味與澀味的物質。

但列位看官勿忘了,我們吃的並非這些天然的青葉,我們喝的,是成品茶。

是用各種不同的製茶技術加工出來的成品茶。

把茶青葉片加工成為成品茶的過程,叫製茶;把茶青葉片加工成為成品茶的人,叫製茶師傅。

且問製茶存在的目的是什麼?

且問製茶師傅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是什麼?

當然是去其糟粕,存其精華。

何為茶青葉片中的糟粕?當然是那些

過量的苦澀味物質

——過量的茶多酚與咖啡鹼。

何為精華?

當然是指茶青葉片中除

過量的苦澀味物質

之外的,其它營養成分,比如茶氨酸、多糖、蛋白質、維生素。。。。。

優秀的製茶工藝、優秀的製茶師,在加工茶葉的時候,會把這些多餘的苦澀味物質去掉,讓茶葉成品之後,不再有明顯的苦澀味,不致於影響到飲用口感。

反之,不優秀的製茶工藝、不優秀的製茶師,在加工茶葉的時候,則無法清除掉這些過量的苦澀味物質,只能眼看著它們潛伏下來,成為茶葉中苦澀味的主要元兇。

只能眼看著這款茶,成為一款沖泡之後,苦澀味很明顯的茶。

幸好他們還有託辭,一個光明正大的託辭,遮掩住了技術上的瑕疵。

這個括辭,膾炙人口。

“不苦不澀,不是茶”。

《4》

製茶的目的,就是去掉不好的物質,留下好的物質;去掉多餘的物質,留下該有的物質。

這才是老祖宗發明製茶技術的初心。

若一款茶製成之後,與生長在樹上之時,除了從溼到幹這一個變化之外,香氣滋味上並沒有脫胎換骨般的昇華與蛻變,那這款茶,便是徒有虛名。

還不如不加工。還不如不製作這一場。

採摘,運輸,加工。。。。如此這般折騰之後,喝起來仍舊跟鮮葉一樣苦澀味極濃厚極重口,那還加工它幹嘛呢?

直接採鮮葉來嚼,豈不更省事更環保?

如果一款茶它喝起來就是苦澀味很重的,那這款茶還有什麼喝的必要呢?

喜歡喝味道苦的,且去煮一碗苦瓜排骨湯;喜歡喝澀味重的,且去吃十八粒生花椒。

何必辛苦從茶湯裡去尋找苦味和澀味以滿足自己的口腹怪欲?

這也太為難茶了。

真正的好茶,人家是不苦不澀的。

人家是活甘清香,是鮮香醇爽,是巖骨花香。

是了,十大名茶裡頂級的那幾款,有哪一款的國標裡寫著“苦”與“澀”呢?

沒有。

可見,優質好茶並非苦澀味重的。

只有劣茶才是。

《5》

不苦不澀不是茶,這是茶的普世指標。

巖骨花香與活甘清香,是優質好茶的通行標準。

苦澀物質,是茶葉的基底,優秀的製茶技術,能去苦化澀,令茶變得鮮香醇爽。

別再用不苦不澀不是茶,來做遮羞布了。

真正的好茶,都是醇和綿柔,鮮活甘香的。

苦與澀,是要摒棄的糟粕;鮮與醇,是要昇華的靈魂。

願我們都在好茶湯裡昇華,別在爛茶湯裡沉淪到底。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