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到底是什麼樣的為何能在三國時代無出其右呢

“功蓋三分國,名稱八陣圖”,這是唐朝大詩人杜甫讚美諸葛亮的兩句詩。這兩句詩非常生動地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豐功偉績和出眾才能。東漢末年亂世中,諸葛亮獨具慧眼,第一個準確判斷出天下三分的走勢,併為劉備量身定做了“隆中對”戰略,使得劉備從一個弱小的游擊隊長躋身三強之列,其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在三國時代的群英中無出其右,令後人歎為觀止。

“隆中對”表現的是諸葛亮的戰略遠見,而八陣圖則更為直觀具體地表現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三國志》明確記載,“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證實了八陣圖確實是諸葛亮兵法的精髓內容之一。不過,從諸葛亮一生的軍事實踐來看,他一生多次帶兵出征,但史書中卻從未有過他具體應用八陣圖的記載,使得八陣圖在後人眼中多了一種神秘色彩。

此後,八陣圖即作為中國古代兵法史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流傳了一千多年。歷代兵家名將,提起八陣圖,都是一副頂禮膜拜、崇敬不已的態度。不過,遺憾的是,關於八陣圖在實戰中的應用戰例,依舊非常缺乏,少之又少。唐朝名將李靖在《李衛公兵法》中提到,他的“六花陣”就源於八陣圖,但史書中也沒有他運用六花陣的記載。由於戰例極為稀少,讓人不由得對八陣圖的實戰效能產生疑問,八陣圖上了戰場,到底管不管用?能否像《孫子兵法》一樣跨越時代,歷久彌新?

史料《堯峰文鈔》中,記載了八陣圖的一次實戰應用戰例。明朝末年,面對清軍的強悍戰鬥力,明朝軍隊明顯力不從心,屢屢戰敗,崇禎皇帝為此憂心忡忡。崇禎二年,清兵突破長城進入河北,威脅京畿。明朝大將袁崇煥率兵護衛京師,結果被崇禎冤殺,一時將帥乏人。這時,有大臣向他舉薦了一個名叫申甫的人。

申甫的一生經歷頗有傳奇色彩。他幼年時,曾經遇到過一個行走江湖的道士。當時這個道士在路邊賣藝,只見道士“拾道旁瓦石,四佈於地,投鼠其中,鼠數奔突不能出”,用路邊的磚瓦石塊在地上擺了一個造型,然後把一隻老鼠扔到石塊中間,老鼠東奔西竄,無論如何也無法走出來。道士看他天資聰穎,問他說:“此所謂八陣圖也,童子亦欲學之乎?”申甫當時還小,並不曉得八陣圖什麼勞什子,搖頭拒絕了。

申甫長大後出家為僧,在嵩山再度遇到了這個道士。申甫立即“乞其術,師事之”。道士也認出了他,於是把八陣圖和幾卷兵書傾囊以授,飄然而去。申甫如獲至寶,潛心研讀,感覺學有所成後,蓄髮還俗,來到京師,想要用胸中所學來報效國家。

崇禎知道申甫的出身來歷後,頓時對他刮目相看,也幻想著能用諸葛亮的八陣圖扭轉乾坤。當時軍情緊急,清軍在城外盤桓不去,野心勃勃想攻打京城。崇禎立即火線提拔申甫為京營副總兵,讓他抵禦清軍。申甫滿懷雄心壯志立即走馬上任。

當年十二月十六,清軍向安定門發起猛攻,總兵滿桂死戰不退,結果以身殉國,明軍再度遭遇大敗,士氣極度低落,兵無戰心,城中人心惶惶。崇禎手中已經無人可用,當即派申甫出城迎戰。申甫於是在當天夜間帶領七千多士兵開城出戰清軍。崇禎滿懷希望地等待著好訊息。令人瞠目結舌的是,第二天凌晨時分,前方戰報傳來,申甫與清軍激戰一夜,全軍覆沒,清軍“夜殺甫一軍七千人”,明軍片甲不還。申甫本人“中飛矢數十,遂見殺”,戰死在亂軍中。諸葛亮的八陣圖沒能管用,反而讓崇禎吃了大虧。

八陣圖在實戰中表現不好,有多種原因。一是由於時代變遷,明朝時軍隊的作戰方式已經與三國時代天差地遠,八陣圖不一定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其次,再厲害的兵書戰策,不管是八陣圖還是《孫子兵法》,都需要活學活用,正如岳飛所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申甫很可能是生搬硬套八陣圖的某些固定程式,犯了泥古不化、不知變通的毛病,遭遇大敗也並不奇怪。

參考史料:《堯峰文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