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拯救大兵瑞恩》中的幾個小細節,可能會讓你看到與現實不同的地方

《拯救大兵瑞恩》,一部非常經典且口碑極高的影片,當時剛上映的時候,真的為美國贏取了很多光環。但是,當時光流逝,再重溫經典的時候,我們可能就不會再只針對“因果”而看待這部影片了呢?比如說該片中的幾個小細節之處,它可能會讓不同人看到影片與現實不同的地方。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拯救大兵瑞恩》這部影片雖然描寫的是戰爭題材,但卻是一部非常有藝術氣息

的電影

。比如說片子的一開頭,

一名抱著小姑娘計程車兵隨著一聲槍聲倒地,他身上帶著的一封家書便被血染紅

,然後被醫護兵拿到了手中。

但這個鏡頭之後,線索並沒有斷,當醫護兵犧牲之後,該家書就到了隊長的手裡,而隊長再死之後,家書又被傳到了機槍手那裡。

就是一封信,它被一次又一次默默地傳遞,讓人莫名想起“伏線千里”的感受,它傳達給觀者的,

恐怕不只是家書內容的重要,而是戰爭中每個戰士可以賴以依靠的精神支柱。

這是一個非常小的鏡頭,卻深深刺激觀者的淚點。當戰士們為著家園走上戰場,等待他們的除了凱旋而歸,還有一種叫魂歸故里。顯然後者是沉重的,它足以讓人們正視戰爭本身:

世界和平才是最好的生存狀態,因為不論輸贏,戰爭之後都不會有真正的贏家。

這部影片的藝術性肯定不只是這一點,它在表達很多思想與現實的時候,其實是非常細膩,甚至是隱晦的。記得諾曼底登陸一段,鏡頭掃過諾曼底灘頭,它與平日似乎沒什麼區別,但大量的死魚、彈殼被海水衝擊上來。這時觀者的第一直觀感受是戰後的荒蕪與悲慘現狀嗎?

它可能還告訴我們,有些戰爭的猛烈是影片拍不出來的,它的慘烈已經到了無以言表之狀。所以,這樣一個簡單的鏡頭,便讓觀看電影的人在心底生起無限的恐懼:

戰爭所過之處,再也迴歸不了昔日的寧靜,因為有太多的亡魂在這裡絕望、死亡,有太多的生命在這裡消失,再也不可能回來。

當然,影片從來都是有完美與不足

相構成

的。同樣是諾曼底一戰,其中有一個細節雖然很感人,可真要細細琢磨,卻發現它的真實性並不大。例如當時醫療兵遭受槍擊之時,他帶著一個水壺。槍聲響過,人們都以為打在了水壺上,鏡頭中出現一抹紅色:

一股血色的水從水壺裡流出來。

按說,這是一個非常讓人窒息的畫面:醫療員沒有因為這個水壺而免去槍擊,他是死了還是受傷了?最後是受了重傷。可是,我們這時是不是可以想到那個水壺裡流出來的血水?

子彈穿過水壺,然後打傷了醫療員。

可是為什麼水壺裡會是紅色的水呢?以它來代替醫療員受傷是不是有些玄了?畢竟水壺裡應該是水,哪怕被打破了,它能流出來的也只能是水。而變成了紅色的血水,這就有些不靠譜了,畢竟水壺在前,醫療員在後,他的血是沒辦法進入水壺的,你說是不是?

好吧,既然是“挑刺”,那就再講一處。當時前線急需彈藥,一個叫

本的人被分配到送彈

藥的隊伍,然後,斯坦列·梅利將一大圈的子彈套在厄本的脖子上。可是,那尖尖的彈頭怎麼是正朝著

本脖子的呢?這樣紮在肉上是很疼的。

所以,有人說

本是沒有意識到自己送的是機槍的子彈吧?要是手槍子彈這樣掛也就算了,那麼大,那麼尖的機槍子彈,他是怎麼想的?還是梅利這個列兵失職了?確實,這個鏡頭很不合理,至少是拍攝中的失誤,因為在後面

本再出現的時候,子彈已經被翻轉過來朝

外掛

著了。

但是,所謂瑕不掩瑜,

本的子彈操作可能是個小失誤,但他這一人物的鋪設還是非常成功的。當梅利被德國兵殺死時,

本懦弱又自私的形象得到了展現。

這種視戰友性命於不顧的人,可能只是一個卑劣的傢伙,可戰爭時期的人物個性就是這樣真實,它不會是所有人都因為戰爭爆發而激發自己體內的正義與豪情。

這是戰爭的真實吧?冷漠、自私、無情,各種情愫交織在一起,他們為了打仗而打仗,只有在戰爭打完之後,他們才會回過頭來講什麼情懷與心理。這就是大多數人的心理特性,在任何戰爭中都是如此。

比如影片中

兩個德國兵要投降時,被美軍當場擊斃,並想要在他們身上尋找戰利品這一環節。

如果真的細細瞭解,那是非常可怕的。因為這兩個所謂的“德國兵”是捷克人,他們在投降的時候是用捷克語在向美軍投降,當時是這樣說的:

“請不要殺我,我不是德國人,我是捷克人,我沒有殺過任何人。”

可是呢?美軍表示聽不懂,所以他們用子彈來回擊了這兩個。到底是真的聽不懂,還是假的,是不是捷克語與德語太像了?那恐怕就是對人性的靈魂拷問了。

總體而言,一部電影之所以成為經典它是有太多說法的,除去內容的感人至深之外,可能所講述的事件與那個年代所特有的東西都更能讓人沉迷。而且,一個故事感動完人之後,它總要告訴你一些在日常當中不可能想到的事。《拯救大兵瑞恩》,真的就是這樣一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