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明朝與滿清在關外的最後一場決戰,明軍13萬,皇太極11萬,誰贏了?

明朝與滿清在關外的最後一場大決戰——松錦之戰,集結明軍約13萬,對決的皇太極擁兵約11萬。賬面上明軍稍多於清軍,火器配備也超過對手,但也不好說是絕對穩贏的優勢。

松錦血戰的結果,是明朝一方10萬九邊精銳損失殆盡,自此之後再也沒能在山海關外的戰場,組織起對皇太極的有效反擊。而且,皇太極還成功策反洪承疇,使得明朝在政治上更是吃了大虧!

對於滿清來說,要想進軍中原,最便捷的通道就是連線遼東和中原的遼西走廊。這點明朝早就想到了,在走廊最窄最險要處,靠海修建了號稱“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城防體系。

不過這個階段的山海關,還算是後方,滿清想要拿下山海關,就得攻陷擋在前頭的關外四城——松山、杏山、錦州、寧遠。尤其錦州,自明清交戰以來,戰略地位日益重要。皇太極一直想奪取錦州,打通關寧錦防線,為清兵入關掃清障礙。

關寧錦防線,是明朝為了抵禦滿清,而構築的自山海關經寧遠至錦州的一條防線,以山海關為後盾、寧遠為中堅、錦州為先鋒,其間築有多個堡臺作為聯防據點,包括連山、塔山、杏山、松山等。

從軍事戰略層面來說,關寧錦防線是明朝設在關外,抵禦滿清的最後一道防線,而整個防禦體系的重中之重,便是身處最前沿的錦州!

為了保衛錦州,明朝命祖大壽在錦州前方的大淩河附近築城,可還沒完工,皇太極就攻來了。祖大壽倉皇退到城中,久等援軍不來,便假裝投降,找機會逃到了錦州城。

祖大壽的詐降令皇太極震怒不已,親自率領多爾袞、濟爾哈朗、多鐸等圍攻錦州。祖大壽的部下有一部分是蒙古人,見形勢危急起了叛心,私下聯絡濟爾哈朗,致使外城失守。

退到內城的明軍處境不妙,城牆被毀壞,外援給養也斷絕了,祖大壽向朝廷稟報:“糧米僅供一月餘,而餵馬的豆則不能支撐一月,倘若清兵再次急攻,寧錦兩城就要攻破,那麼松、杏、錦三城就岌岌可危了。”

崇禎也知道錦州的重要性,命洪承疇率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密雲總兵唐通、薊州總兵白廣恩、玉田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寧遠總兵吳三桂等八鎮總兵,領軍13萬即刻出關,會兵於寧遠,解錦州之圍。

這已是明朝當時能調出的最大兵力了,其餘明軍奔赴在鎮壓起義軍的戰線上。

糟心的是,出關之前的洪承疇正在大敗起義軍,打得李自成只剩18騎,極有可能徹底撲滅這股起義軍,可偏偏讓皇太極壞了事!關外危急,崇禎只能選擇先保錦州。

然後,皇太極就上演了自己軍事生涯中最精彩的操作,圍點打援,重創明軍。

細究下來,明軍的全軍覆沒,除滿清八旗軍爆表的戰鬥力外,自身內部出現的諸多意見分歧,並最終影響到戰場終端作戰,也是不得不提的主要方面。

洪承疇分析戰局後,制定的是步步立營、且戰且守的持久之策,崇禎起初也認同他的想法。但是,兵部尚書陳新甲主張速戰速決,理由是大軍出征太費餉糧。

明朝的財政也確實吃緊,於是崇禎一再催促洪承疇出戰,並派專人前往軍中督戰。領軍在外的大將最怕什麼?怕朝廷瞎指揮,外行領導內行。

洪承疇就面臨這樣的狀況,雖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他不敢堅持己見,在逼迫下倉促出兵。而且洪承疇的佈陣還有一個漏洞,重兵集結在前、後隊力量薄弱,首尾不能相顧。

皇太極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命士兵拼命挖掘壕溝,從錦州西面往南,穿越松山、杏山之間的通道,一直到海口,連掘三道大壕包圍已到松山的明軍,切斷其與後方的聯絡,斷其糧道。

哪怕到了此時,明軍實際上也有與清軍死戰的實力。可是士兵們只有三天的軍糧,得知糧道被斷驚慌失措,許多人想著逃跑。洪承疇勉強凝聚起軍心,準備突圍回寧遠,補充糧草後再戰。

但又有人出么蛾子!大同總兵王樸為了自己活命,不顧全軍安危,違約先逃。這簡直造成了雪崩般的效應,明軍陣腳大亂,給了清軍各個擊破的機會。

吳三桂跟隨王樸,逃到了杏山城。馬科、唐通、白廣恩等先是跟著他們逃向杏山,遭遇清軍攔截後轉向塔山,被埋伏在那裡的清軍一通屠殺。

之後吳三桂和王樸整頓潰兵,繼續逃往寧遠,路上與清軍發生交戰,平安回到寧遠計程車卒只有3萬。

曹變蛟、王廷臣兩部沒有突圍成功,和洪承疇一起留在了松山,在其指揮下固守待援。明廷也不是不救,可各路援軍懾於清軍之威,“皆斂兵不敢出”。

六個月之後,松山的明軍無法再堅持,即將崩潰。副將夏承德投清,作為內應引清軍入城,曹、王被殺,洪承疇被俘。身在錦州的祖大壽隨之投降,接著清軍攻陷杏山。

至此,關寧錦防線徹底被摧毀,關外只剩寧遠一座孤城。

所以,明軍在松錦之戰中大敗,主要是因為崇禎頂不住軍費壓力,盲目催戰干涉前線洪承疇的決策,同時也存在明軍將領臨陣指揮失誤、前線將官畏死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