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遼太宗耶律德光的遺命:遺命讓遼國成為中國歷史的遺產

遼太宗大同元年(947年)四月,覆滅後晉、佔據燕雲的遼太宗耶律德光,押解著後晉皇帝和數千名的後晉官員、方技、宮女和宦官,浩浩蕩蕩的從開封班師回朝,算上十二年前被遼太宗滅亡的後唐,這已經是第二個消亡在契丹鐵騎之下的中原政權。即使強如太祖阿保機,也未有太宗如此之武功。

然而,歷史的黑手不會告訴耶律德光,這將是他最後一次南下中原,五月十五日,遼軍行至到欒城(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遼太宗突然病逝於殺胡林。圍繞太宗的離世,一場宗室內戧的大戲即將上演,而這場涉及三代人,五十餘年的皇位爭鬥戰,將開啟他後半段的高潮,不死不休。而這一切都要從一個偏心的母親開始講起。

《東丹王出行圖》

公元915年,耶律阿保機採納皇后述律平的建議,以犒賞之名義,召集契丹七部酋長聚於王帳,王帳左右伏以刀斧手,待七部酋長入帳,盡數誅殺,掃清了阿保機建國道路上的最後一道障礙。次年二月。阿保機仿照漢人王朝的體制,正式稱帝建國,國號契丹,建元神冊,自稱大聖大明天皇帝,即遼太祖,確立世襲皇權。而遼國跌宕的皇位傳遞也就此開始。

遼太祖與皇后述律平一共育有三子,長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和三子耶律李胡,和很多普通母親寵愛幼子一樣,對於自己的幼子耶律李胡,述律平有著天然的偏愛,如果沒有耶律德光,也許太祖之後繼位的就是這位耶律李胡,這也給後來的同室操戈埋下了隱患。

太祖曾對述律平說起,次子德光必定會振興契丹(總覺得這話是耶律德光自己加的)。但真實情況是,太祖對自己的長子耶律倍十分器重,在其建議下,遼國建立孔廟,耶律倍受命春秋祭奠,並在遼國立國的同年,即被立為太子。但是述律平則不然,雖然耶律倍與其他兩個兒子都是自己的親生骨肉,但是述律平顯然不喜歡自己這位崇尚漢文化的長子,在剩下的兩個兒子中,述律平更希望自己的次子耶律德光能夠繼承皇位,天贊元年(922年),太祖命耶律德光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有意在軍旅上讓其歷練。

天顯元年(926年),太祖遠征渤海國,在其舊地新建東丹國(東契丹之意),在述律平的建議下,在保留太子地位的同時,冊封耶律倍為東丹王,使其常駐東丹,有意讓其避開耶律德光,逐漸淡出太祖的視野。而太祖的突然去世,則加速了述律平的計劃。

天顯元年七月,太祖在徵渤海的回師途中去世,先皇去世,太子耶律倍繼位按說是順理成章的事。但述律平臨朝稱制,攝軍國事。在她看來,無論是哪個兒子繼承皇位,新朝中存在的異己力量務必要剷除乾淨,不留後患。

當月,她召集一些從徵渤海的大將的妻子,說:“我現在寡居,你們怎麼可以有丈夫!”接著把這些大將找來,問他們想念先帝否,回答說:“豈能不想?”她就說:“真想的話,應去見他!”於是,殺大將百餘人。見左右有桀驁不馴者,說一聲“你為我傳話給先帝”,就殺之於太祖的墓所。並且將堅持“立長為君”的南院夷離堇耶律迭裡,以黨附東丹王的罪名將其下獄,加以炮烙之刑,最後處死抄家。而後來的事實證明,耶律迭裡一家成為此後數代遼國帝位更迭的關鍵因素之一。但不管後來如何,此時述律平立次子為君的目的昭然若揭。

天顯二年(927年)十一月,述律平見群臣無人再敢違拗自己的意志,始行立帝大計。她命耶律倍與耶律德光各自騎馬立在帳前,對諸將說:“兩個兒子我都喜歡,不知立誰好。你們各選擇可立的,執其馬轡吧!”大家心知其意,爭執德光的轡頭,並歡呼“願事德光皇帝”。述律平振振有詞地說:“眾心所欲,我怎敢違背?”太子耶律倍明瞭母親心思,無奈之下,主動率群臣奉耶律德光為皇帝,是為遼太宗。述律平擅立新皇,無視太祖遺願,即是亂國之政,只要稍有疏忽,敗亡便頃刻將至。

耶律倍雖然向母親和兄弟低頭,但是這並不能代表他就甘於,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尤其是太宗繼位後,先是派人監視耶律倍,而後逐步削弱東丹國實力,將東丹的東平郡升為遼國南京府(今遼寧遼陽北),強行將原東丹國都天福城(今黑龍江省寧安)的民眾遷徙至東平郡,天福城遂衰落。內外交困下,耶律倍欲尋求出路。後唐明宗李嗣源知耶律倍困境後,一再派人秘密攜信希望他南下歸唐。耶律倍感慨地說:“我把天下讓給了主上,反被疑忌。還不如前往他國,以成全吳泰伯讓國的美名。”天顯五年(929年)十一月,耶律倍攜帶親從,乘船載書數千卷,浮海至登州(今山東蓬萊)。後唐以歡迎天子的儀仗來接待他,明宗還賜他改姓李,改名慕華。

耶律倍的逃亡並非是單純意義上的叛國,更多的是自己對母親述律平的抗議,對於父親一手締造的國家,耶律倍始終還是“身在後唐心在遼”。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逃亡後唐時,只帶親從,而不帶自己的親眷,甚至到了後唐後,與契丹親屬之間的書信亦是往來不斷,而述律平顯然有愧於耶律倍,也並未妄加指責,而是遣使通問。而耶律倍留在遼國的長子耶律阮,則被太宗視為己出,並封其為永康王。

耶律倍人馬圖

天顯五年(932年),後唐李從珂殺唐閔帝自立,耶律倍密函太宗:“從珂弒君,可來征討。”兩年後,太宗應石敬瑭之邀,出兵滅唐,李從珂滅亡在即,欲召耶律倍一起自焚,耶律倍不從被殺害,時年三十八歲。契丹大軍到達,太宗誅殺了兇手,為兄長報仇。並將耶律倍葬在其生前喜愛的醫巫閭山(今遼寧錦州市閭山),諡號“文武元皇王”。出於對兄長的虧欠,太宗對侄子耶律阮悉心培養,每有徵伐必隨軍其中。

回到文章的開頭,太宗在覆滅後晉,回師途中,病逝於殺胡林,舊皇駕崩,新皇擁立之際,往往是權力的重新洗牌階段,時軍中,耶律阮是距離皇位最近的宗室,除此之外,上京城中還有太宗長子耶律璟和太宗之弟耶律李胡。而述律平曾不止一次地表示,要讓自己的幼子耶律李胡繼承皇位。但是對於遼國群臣而言,生性殘忍酷虐的耶律李胡繼位,絕不是大家願意看到的。此時軍中眾將,有意擁立耶律阮為新君,耶律阮躊躇之際,找來耶律安摶商議。

這個耶律安摶就是前文書提到的,被述律平殺害的耶律迭裡的兒子。耶律安摶認為耶律阮之父耶律倍是太祖的長子,耶律阮是太祖的長孫,皇位本就應在耶律倍一脈,但被述律平橫加干涉導致帝位旁落,耶律倍不得已迫走他國,最終客死他鄉,遼國群臣無不同情耶律倍。加之述律平濫殺功臣,招致群臣不滿已久,如此形勢下,耶律阮應當機立斷,繼位為帝。

耶律安摶不願丟了這擁立之功,聯合南院大王耶律吼和北院大王耶律窪,在太宗靈柩前矯詔擁立耶律阮為帝,是為遼世宗,帝位回到了耶律倍一脈。

耶律阮靈前繼位的訊息,很快傳到了上京,一共帶來的還有太宗的靈柩,述律平面容陰沉地撫摸太宗的靈柩說:待國中人畜安定如故,再來葬你。”長孫的靈前繼位激怒了述律平,即派幼子耶律李胡率京師留守軍和宮衛軍前去討伐。六月,在泰德泉(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喜佰鎮),兩軍相遇,太祖的胞弟耶律安端和侄子耶律劉哥請為世宗的先鋒,率迭刺部精兵大破耶律李胡。閏七月,世宗移軍北上,在潢河石橋(今內蒙古巴林右旗西南)與述律平和耶律李胡捲土重來的軍隊再次對陣,耶律李胡押著世宗群臣的家屬作為人質,揚言:“我如打不贏,就先殺了這些人!”

眼看祖孫叔侄就要自相殘殺,形勢一觸即發。負責貴族內部事務的惕隱官耶律屋質,站了出來,對述律平說:“如能和解,自然最好,如不能,則應速戰速決,以免動搖人心,於國不益。況且都是太祖子孫,皇位未移他族,為何不能合議?”述律平考慮到自己勝算不大,故而派屋質攜函去見世宗。怎料世宗與祖母積怨已久,不願議和,言道:“烏合之眾,怎能敵我?”大有拼死一戰之意。屋質冷言道:不言勝敗,即使勝了,被李胡扣押的群臣家屬必然要被斬盡殺絕。世宗沉思良久,才同意派人與祖母述律平約和。

然而,雙方見面時,仍然怨言交加,絕無和意,矛盾的主要癥結還是在述律平擅立耶律德光,致使耶律倍逃亡他國。

屋質問述律平:“當初皇太子耶律倍尚在,為何另立他人?述律平答道:“太祖遺命。”

屋質又問世宗:“為何擅自繼位為君,而不告與尊親?”世宗答道:“父王(耶律倍)當立而不立,這才去他國的!”

屋質再問世宗:“大王見太后,絕無歉意,只是找尋彼此間的嫌隙。”轉而對述律平說:“太后偏愛幼子,妄託遺命。你們這樣,還想和好?應該立即交戰!”說罷,拂袖而去。

事已至此,雙方都陷在新仇舊恨中,互不和解。也許是述律平剛剛經歷了喪子之痛,不願再禍起蕭牆,雙眼含淚言道:“當年太祖遭諸弟之亂,瘡痍未痊,豈能再演?”世宗見祖母勢弱,也不願再起干戈,低沉的言道:“做父親的不違尊命,做兒子的卻不稟尊親,還歸咎誰呢?”說罷,似有所悟,掩面痛哭。

然而,接下來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沒有敲定,到底誰做皇帝?

述律平又對屋質說:“和議已定,皇位誰屬?”耶律李胡殘暴,屋質以為應立永康王(耶律阮)。李胡在側厲聲喝道:“有我在,兀欲(耶律阮契丹名)豈能繼位?”

屋質呵斥李胡道:“世傳嫡,不傳弟,當初先帝之立,已屬非常,況且你暴戾殘忍,世人多怨憤於你”!

此時,述律平見大勢已去,也不再維護李胡,言道:“以往我和太祖諸子中最寵溺於你,但謠諺道:偏憐之子不保業。我不是不想立你,是你自己不爭氣啊!”言罷,述律平承認世宗的帝位,雙方撤兵返回上京。此即為“橫渡之約”。

然而述律平與耶律李胡終究不甘心帝位拱手讓人,回上京後不久,陰謀發動政變,推翻世宗,然而未及發動,便被人告發,世宗將母子二人遷往祖州(今內蒙古巴林左旗西南)監管起來。這年,世宗的這位親祖母已經六十九歲了,她將在幽禁中度過餘生最寂寞的六年。至於李胡在遼國第四代皇帝遼穆宗時,因其子耶律喜隱謀反,牽連入獄,最後死在獄中。

然而,遼國的這場政權更迭的戲碼還未結束,更為殘暴的情節還在繼續上演。天祿五年(公元951年),也就是世宗繼位的第五年,應北漢皇帝劉崇的請求,召集各部首領商議出兵攻打後周,援助北漢。連年的征戰,一方面消耗了遼國大量的民力,另一個方面也逐漸使遼政治集團內部,漢人的佔比逐漸增加。在這種情況下,一場新的政變正在醞釀,而發動者正是曾經擁立世宗的耶律安端的兒子耶律察割,也就是遼太祖的親侄子。

遼太祖曾對親近的侍從說:“耶律察割是日行千里的駱駝,面目露出反相。朕如果一個人居處,不要讓他進宮門。”不幸的是,太祖的這番預言被準確無誤的言中。天祿五年,在世宗的強令下,諸部南下伐後周,世宗行至歸化州祥古山火神澱(今河北宣化西),在祭祀生父東丹王后,設宴招待群臣和各部首領,酒後大醉,左右扶入內帳。耶律察割聯合太祖的另一個侄子耶律盆都,率兵潛入帳中,殺死世宗耶律阮,耶律察割自立為帝。此即“火神澱之亂”。

耶律察割自以為勝券在握,坐上帝位不過是旦夕之間的事,但是他忘了還有兩人也在隨軍之中,一個是耶律屋質;另一個是太宗的長子耶律璟。政變當晚,耶律屋質奮力脫逃,次日,與耶律璟引兵將耶律察割團團包圍。察割憤而將世宗的皇后蕭撒葛只殺害於靈柩前,耶律璟派人曉諭察割說:“你們既已殺害皇上,還準備怎麼樣?”耶律察割自知敗亡不遠,便囚禁一眾官員的家屬,威脅道:“最多不過將他們全部殺死罷了!”林牙耶律敵獵進言道:不如以弒世宗,迎述律(耶律璟契丹名)為帝之名,或可被赦免,耶律敵獵自告奮勇,願親自前去說服耶律璟。而耶律璟則不打算放過耶律察割,讓耶律敵獵誘騙耶律察割前來,將其割肉碎殺,其諸子盡數誅殺,不留後患。耶律璟則被擁立為帝,是為遼穆宗,帝位重回太宗一脈。

然而,事情到了這裡還沒有結束,這位繼位的遼穆宗,酷似其叔叔耶律李胡,為人暴虐,特別是對近侍,動輒濫殺。應歷十九年(969年)二月,穆宗遊黑山行宮,飲酒大醉,索食而不得,欲斬庖廚辛古。辛古不願坐以待斃,聯合穆宗的近侍小哥、盥人花哥等六人暴動,捧食以進,挾刀殺穆宗於黑山行宮。同月,在火神澱之亂中僥倖存活,被穆宗收養於宮中的世宗長子耶律賢被擁立為帝,是為遼景宗。

景宗大力革新遼國舊政,減少對於政敵的迫害,逐漸穩定了由政變所引發的社會動盪,使社會的重心重新回到了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方面,是遼國名副其實的中興之主,也為其子遼聖宗的巔峰統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自景宗朝之後的一百五十餘年的遼國曆史中,共有聖宗、興宗、道宗、天祚帝四代帝王,皆出自大太子耶律倍一脈,遼國帝位由此開始進行穩定有序的更迭。如果不算後來耶律大石建立的西遼,僅遼國九帝中,有六位帝王是出自耶律倍一脈,這恐怕是述律平和遼太宗所意想不到的。

參考資料:《遼史》

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

本文由言史社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關於遼國你有什麼想說的,請在評論區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