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漢武帝實行推恩令是怎麼做到的?為什麼說是一個陽謀,實力做保證的

推恩令被稱為歷史上最有名的陽謀,所謂陽謀就是明擺地告訴我要收拾你,你卻無能為力。武帝公開實行推恩令這樣的削藩策略,可以說是實力做保證的。

這要從漢武帝劉徹的爺爺漢文帝劉恆說起,劉恆本來是沒有機會成為漢朝皇帝的,在劉邦的兒子中排行在第四,不是嫡子,母親也不受劉邦寵愛,封地也在條件很差的代地。但一切的改變是因為他有一個大媽就呂雉,呂雉在劉邦唯一的嫡子也是劉恆的二哥漢惠帝劉盈即位後,大權獨攬,殺掉了對劉盈有威脅的劉邦兒子們。劉恆因為母親不受寵,避免了被殺害。性格懦弱的劉盈,在強勢母親面前很壓抑,最終年紀輕輕的去世。

在劉盈去世後,雖然有少帝即位,但權力始終在呂后和呂氏家族掌握。這段時間,劉恆被迫娶了呂氏女為王后,小心翼翼地活著。終於再強悍的呂后也熬不過歲月,撒手人寰。呂后去世,呂家再也沒有資格繼續掌權,以周勃、陳平為首的功臣派,與以劉襄、劉章為首的劉氏諸王共同剷除諸呂。這些人做事很乾淨,把和呂氏有關的人全部清理乾淨,包括劉盈的兒子。

這個時候面臨一個問題,究竟由誰來做大漢天子。劉盈一系已絕,就是不絕也不可以讓其重新成為天子。這個時候功臣派與劉襄兄弟就已經出現分歧了,功臣派不想再出現外戚專權,所以不希望強勢的劉襄兄弟即位。劉襄兄弟則認為,三兄弟在剷除諸呂的過程有功勞,應該被立,但是不能明說,原因是自己不好舉薦自己人為帝,更關鍵的是,劉邦還有兒子在世。

周勃、陳平等人抓住了這個問題,他們決定讓勢單力薄的代王劉恆即位,作為太祖劉邦在世最年長的兒子,劉恆即位理由最充分,也最好控制。周勃等人開始了他們的表演。

他們先是要推出劉邦的弟弟劉交即位,劉交委婉地拒絕了,一方面天下是哥哥劉邦打下來的,劉邦子嗣繼承更合情理,自己即位肯定要陷入紛爭,分封的諸王是自己對付不了的。另一方面,劉交確實年事已高,在第二年就去世了。而周勃等人抬出劉交來,並不是真要立劉交,而是丟擲來一個兄終弟及的繼承理由。兄終弟及這種繼承方式是比不了父子相傳的,在沒有過世皇帝臨終遺命的情況下,說合理也合理,說不合理也不合理。合理的前提是有人擁立,周勃等人選擇丟擲劉交,為劉恆即位鋪路,自己好能獲得擁立之功。

劉恆成為大漢新天子,劉襄等人無話可說。但這種類似於推選出來的皇帝,對於皇族的號召力不強,隨著親緣逐步疏遠,漢朝廷和各封國關係開始變得緊張。劉恆也在權力鞏固後,開始著手收拾周勃等功臣,周勃、陳平等核心人物先後被劉恆排擠出權力中心。封國出現的兩次反叛也被劉恆平定,但文帝時期,還不具備削藩的實力,主要原因是外部匈奴帶來的壓力,內部同室操戈容易遭受非議,失去人心,並且宗室已經做大,必須穩妥處理。

在劉恆去世後,他的兒子景帝劉啟(開封原來叫啟封,避諱劉啟,改名字為開封)即位,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當時最有實力的諸侯王來挑戰漢朝廷的權威,他就是吳王劉濞。劉濞是劉邦二哥劉仲的兒子,本身與大漢天子的血緣關係就遠,在加上劉啟做天子的時候,失手打死了劉濞的兒子,劉濞對漢朝廷很不滿,蓄意謀反。

漢景帝身邊的大臣晁錯力主削藩,提出了著名的《削藩策》,意在鞏固朝廷集權的景帝也同意了晁錯的主張,但這給諸侯王留下了口實,以誅晁錯,清君側為藉口,吳王劉濞帶領另外六個諸侯王發難,漢朝廷和封國的矛盾激化,開始爆發戰爭,歷史上稱為七國之亂。

這種漢朝廷和封國的戰爭,結果無外乎兩個:朝廷勝利,將持續削藩,封國勝利,漢朝重換天子。這七國中除了劉濞之外,還有劉長的兒子,劉交的孫子,另外四個是劉肥的兒子。當年,劉邦白馬盟誓,非劉不王。可惜,未過三代,骨肉殘殺。這裡面領頭的是和漢朝皇帝血緣最遠的吳王劉濞、楚王劉戊,不僅僅是血緣關係,主要原因是當時劉邦為了保衛漢朝廷,給弟弟楚王劉交、侄子吳王劉濞、庶長子劉肥分的地盤太大了,幾乎達到漢朝疆土的一半,加上錯綜複雜的矛盾,反叛是必然的。

如果其他封國能夠加入七國陣營,漢朝廷必變無疑。封國要佔據漢朝疆域的一半,且已經羽翼豐滿,和外面的匈奴、閩越等勾結。這個時候,有兩個諸侯王,沒有站在七國一邊,對於漢朝平叛起到了關鍵作用,一個是景帝的親弟弟梁王劉武,一個是齊王劉將閭。漢景帝劉啟曾經酒後失言,和竇太后說將來要把皇位傳給弟弟梁王劉武,這樣的話,劉武就站在朝廷一邊,固守梁國。而劉將閭也屬於劉肥的兒子,之所以會出現劉肥的眾多兒子為王,是漢朝廷對原來最大的封國齊國進行了再分封。劉將閭本來只是一個侯爵,沒有資格封王,機緣巧合,劉襄的庶長子劉則無子,漢文帝就讓當時還是楊虛侯襲位齊王。按照正常來講,漢朝廷的削藩目的已經很明確,劉將閭早晚都是受害者,和七國一起反朝廷是最符合利益的選擇,而且七國裡面有四個是他的兄弟。劉將閭首鼠兩端,選擇兩邊搖擺,既和叛軍有聯絡,在叛軍圍攻齊國的時候,又向漢朝廷發出求救訊號。

漢朝平叛的統帥是周勃之子周亞夫,周亞夫覺得吳楚聯軍實力太強,朝廷的軍隊不能正面交鋒,選擇了讓梁王劉武用軍隊先拖著吳楚軍隊,而後朝廷的軍隊在找機會切斷對方補給,伺機擊潰叛軍。這個方法果然奏效,最終歷經三個月就被平定,參加叛亂的七王皆死。叛亂的七國,除儲存楚國另立新王外,其餘六國皆被廢除。 七國之亂,以漢朝廷的絕對勝利而告終。此後,漢朝的封國已不具備和漢朝廷對抗的資格。七國之亂是漢朝的分水嶺,之前,漢朝有變成東周諸侯爭霸的危險,其後,漢朝實現了大一統王朝的中央集權。

漢景帝去世後,其子劉徹即位,就是歷史上的漢武帝。在七國之亂被平定的背景下,大臣主父偃上書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這就是所謂的推恩令。推恩令改變了漢朝諸侯王嫡長子繼承的情況,諸侯王可以推恩把自己的封地分給其他兒子,並且得到朝廷的認可。也就是說諸侯王的土地還是那麼多,但繼承土地的人變多了,由一個兒子變成多個兒子。漢朝廷透過推恩令使得諸侯王的封國內部又形成了眾多的小封國,對漢朝廷的威脅逐步降低。諸侯之所以不敢抵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個主要原因是諸侯已經沒有實力抵制漢朝廷。在取得七國之亂勝利後,漢朝廷完全具備廢除諸侯王封國的實力,漢景帝和漢武帝基於重重考慮,選擇保留,這些諸侯王對於漢朝皇帝的指令,只有執行的份,沒有反抗的實力。而推恩令本質並不是削藩,諸侯王想抵制沒有理由。七國之亂畢竟有個晁錯,有個《削藩策》,成為諸侯王反叛的口實。

另外,如果諸侯王抵制,率先出現的是父子失和。矛盾由漢朝廷的削藩造成的諸侯王抵制變成了諸侯王家族內部的矛盾。這個就好比,家產原來只有老大可以繼承,變成了所有兒子都可以繼承。如果老爹和嫡長子要是抵制的話,其他的兒子肯定會反對,沒等朝廷發力,自己內部就亂起來。因此,諸侯王只能選擇忍氣吞聲。

推恩令使得漢朝維護了宗族內部的穩定,也避免了諸侯王帶來威脅。漢武帝在內部穩定之後,開始著手解決匈奴帶來的威脅,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