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歷史上的今天】1475年的西班牙步兵,居中者手持著穆什克特火繩槍

(上圖)16世紀的西班牙步兵,居中者手持著名的穆什克特火繩槍

隨著時間的推移,1475年左右,真正意義上的火繩槍誕生了。1494年爆發的義大利戰爭一直持續了65年,而恰好就在這段時間裡,火繩槍的結構走向了成熟。可想而知,戰爭恰好給新式武器和戰術提供了上好的試驗場,火繩槍和加農炮等新式火器被大量使用。

火藥的配方經過不斷改進,變得越來越合理;而提純工藝和顆粒化工藝的完善也提高了火藥的效能,使得火繩槍能夠以更高的速度來發射彈丸。1525年的帕維亞會戰中,西班牙人投入了歐洲第一支正規的火槍步兵部隊,這支部隊裝備了西班牙人制造的新式火繩槍——穆什克特。這種火繩槍可以發射重達32~50克的子彈,可在兩百碼上擊穿當時騎兵所用的重型盔甲。

西班牙人的指揮官是對火繩槍戰術技術有獨到研究的岡薩維·德·科爾多瓦,他創造性地發明了後退裝彈戰術:將一隊火槍手編成若干排橫列,作戰時,列隊的槍手依次齊射,爾後沿著排與排之間的空隙,一列接一列地依次退到後排裝子彈。這一戰術彌補了火繩槍發射速率太慢的缺陷,從而保證了連續不間斷的射擊。此外,他還將這些火槍手和長矛手混編成步兵團:長矛手在中心列成方陣,火槍手則部署在四角來提供遠端火力(有時也會在長矛手方陣外圍成一圈)。這種方陣在帕維亞會戰中一戰成名,使得西班牙人在兵力弱於法軍的情況下,以不到1000人的傷亡擊敗了法軍並俘虜了法國國王弗朗西斯一世。

西班牙人的成功震驚了世人,法國等國也相繼仿效,紛紛成立以火繩槍為主要武器的步兵團。儘管大多數火槍手所裝備的火繩槍都不夠精確,射速也不夠快(因為再次裝填的程式非常煩瑣,因此即使是在訓練中,大部分火繩槍手也只能達到每分鐘兩發的射速,實戰中甚至可能每分鐘只能打一槍),但威力卻極其驚人。

(上圖)帶有火藥池蓋的火繩槍機,其結構已經非常完善

穆什克特火繩槍的彈丸初速已經可以超過音速,一枚彈丸發射出去後,只要能夠命中目標,就不僅可以穿透護具,還能製造出一個巨大的傷口並打碎擋在其前進路線上的骨頭。與弓箭和四角弩箭所造成的創口不同,槍傷非常容易造成嚴重失血,這會使傷者感覺到極度疲倦和無力,所以通常只需一槍就可以使一名戰士喪失作戰能力。即使傷者沒有當場死去,彈丸上所攜帶的火藥殘渣等髒物往往也會汙染傷口,使之發生嚴重感染,或者久久難以痊癒。

火器的使用造成戰爭中傷亡不斷增加,至少在義大利戰爭中,陣亡在槍炮之下的人數足以使人震驚。對此法國騎士佈雷斯·德·蒙特魯克十分憎恨:“真希望那些帶來不幸的武器沒有被髮明出來,這樣那麼多英勇的戰士都不會犧牲在那些人的手下。那些下毒手的人根本就不敢面對被他們用骯髒的子彈射殺的戰士。”怒火中燒的義大利人則用肢解俘虜的方法來發洩自己的憤怒。他們在保羅·維泰利戰爭中,把俘虜的眼睛挖出來,並把俘虜們曾經緊握火繩槍的雙手剁掉。然而不管他們的感受如何,一個不爭的事實卻擺在那裡:訓練一名火槍手所需的時間比訓練一名其他型別計程車兵要短得多。火繩槍使得大量農民可以經過訓練迅速成為極具殺傷力的戰士,軍隊的戰鬥力由此能夠以更短的時間和更低的成本得到補充——這實質上使戰爭變得更加殘酷了。因此義大利人也同樣加入了火槍使用者的行列。雙方都開始使用火槍的結果就是傷亡數字進一步上升。

因為具有威力上的優勢,穆什克特這樣的大口徑火繩槍一直是火槍手的主要裝備,直到17世紀初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推動軍事組織改革時才有所改變。1624 年,瑞典軍隊開始採用較輕的火槍,其口徑雖然隨之減小,但由於改進製造工藝後的新式火藥提高了槍彈的初速,火槍威力和舊式的大口徑火繩槍相比並未降低。

(上圖)各種樣式的歐洲火繩槍

古斯塔夫的革新沒能改進火繩槍的裝填速度,火槍手的操作程式依然十分煩瑣:首先要清理引火孔和火藥池,防止火藥殘渣阻塞引火孔(早期火藥發射後殘渣很多,若不及時清理就有可能阻塞引火孔乃至槍管,導致槍械出現故障);然後將較細的引火藥倒入火藥池,併合上火藥池蓋;接著將發射藥從槍口倒入,再塞入彈丸,從槍管下抽出通條,將彈丸和發射藥搗實;接下來把點燃的火繩固定在火繩夾(也就是後來槍的擊錘)上。一切準備完成後,射手開啟火藥池蓋,舉槍瞄準,扣動扳機。下落的火繩點燃引火藥,所產生的火焰經點火孔進入槍管引燃發射藥,使彈丸發射出去。荷蘭人在1597—1598 年出版了《步兵訓練手冊》,教導士兵騎槍、火槍以及長矛的使用。該手冊將火繩槍的使用分為43個步驟。1607年,阿姆斯特丹的雅各布·德·蓋耶出版了《武器練習》。雖然此時火繩槍的使用步驟已經經過改善和精簡,但仍有25個之多。

儘管不斷地進行了改進,但火繩槍仍有很多問題。最主要的問題出在點火方式上。儘管火藥池上有蓋子保護,但在射擊前必須用手開啟,有風的情況下顆粒較細的引火藥就很容易被吹走,而雨天則會受潮。後來人們經過一番努力,設計出一種聯動結構,使火藥池蓋能在火繩夾落下時自動開啟,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槍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火繩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火繩本來就容易在風雨中熄滅,受潮後還會變得難以點燃。

儘管大部分火繩都能用燧石直接點燃,但敲擊火鐮依舊不太方便。大部分時候,人們還是要用火堆或者行列中攜帶的特殊火種罐點燃火繩。夜間點燃的火繩非常醒目,導致基本無法實施伏擊,而白天也可能因為煙味暴露自己。此外,夾在槍上的火繩會越燒越短,因此在等待射擊的時候射手要經常調整火繩的長度。雖然士兵只有在臨戰時才會點燃火繩,每個射手也都會攜帶儘量長的備用火繩,但一根火繩畢竟燒不了多長時間,有些有經驗的射手還會將火繩的兩頭都點燃,以便快速發射第二槍,這就導致火繩消耗進一步加快。有人戲稱“背上一法里長的火繩打一天仗”。有一個著名的例子,英國內戰中,一位叫拉爾夫的爵士被圍困在德維柴斯,由於火繩全部用完,他不得不命令手下的軍官“在全城逐家搜尋所有的繩子,全部帶回,並儘快錘、煮好”,作為火繩用以救急。

(上圖)近代戰爭復原愛好者裝填火繩槍的場景

另外,射擊後由於引火藥的爆炸威力,火繩往往會從火繩夾上被崩飛。因此士兵要在射擊後重新點燃和固定火繩,這首先導致火繩槍的射速無法變得更快,其次對士兵的安全也是個威脅。火槍手身上攜帶著大量的火藥,一旦有火星落下就會迅速被點燃,著名的約翰·史密斯船長就曾因這樣的意外而被嚴重燒傷。就如一開頭所說,為了避免崩飛的火繩引燃他人攜帶的火藥,戰鬥中火繩槍手之間必須留出足夠的間距(一般在一碼左右),這嚴重影響到了火繩槍手佇列的火力密度。雖然後期的火繩槍在槍管尾部安裝了一根短管,火繩從中通過後再夾到火繩夾上,這樣射擊之後被崩飛的就只有火繩頭那一小部分,但仍然沒有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文摘自

《線式戰術時代的戰爭藝術》

戰場決勝者:線式戰術時代的戰爭藝術(重新修訂版)

¥

41。9

京東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