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古代龍形象是怎麼演變來的?古代龍形象的演變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就叫中國,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

這首《龍的傳人》自在1985年亮相春晚以後,又多次登上春晚舞臺,可謂是唱遍大江南北。也道出了很多人心中的民族認同,認為龍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圖騰,代表著中國文化。而作為中國十二生肖裡唯一沒有現實存在的“動物”,龍的起源問題在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沒有定論。

今天我們來看看龍形象在各中國古代各時期的形象演變,試圖從中找到當今龍形象形成的蛛絲馬跡,探究龍的起源。

一、上古時代的龍考古發現及古生物(龍形象出現)

1. 早期堆塑龍遺址。

1994年,在遼寧阜新查海遺址出土了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石塊雕塑龍,長19。7米,龍頭寬兩米,龍身寬1米左右,據碳十四測定距今約7600年-8000年,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體型最大的堆塑龍形。

無獨有偶,在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了貝殼堆砌的龍圖案,位於墓主人右側(頭南足北),左側為一貝殼堆砌虎圖案(右青龍左白虎,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很可能就由此而來,中國墓葬禮制有和生前相反的現象,例如碑刻。所以生前習慣應是左青龍右白虎)。在另外兩個墓葬坑,另有龍虎鹿蜘蛛的組合圖案,以及人騎龍、騎虎的屠案,距今約6700年。

濮陽西水坡“中華第一龍”

濮陽西水坡是典型的“鱷形龍”,頭、尾較明顯,嘴部修長,四條腿比例稍長。所以,歷來都有很多人認為最早的龍形象可能就是從鱷魚演變而來,畢竟當時的中原大地結束了

小冰期(大理亞冰期1-11萬年前)

,是一個非常溫暖溼潤的地方,人類活動也相對較少很多大型野生動物都很常見。

直到先秦時期,《禮記·月令》中就曾經記載

‘季秋七月,伐蛟去鼉[tuó]’

,其中的鼉就是指鱷魚。先秦時期重要的禮器鼉鼓,就是要用鱷魚的皮來製作,可見在先前時期,鱷魚並不是很難見到的動物。在古籍中,也常常把鱷魚稱為鼉龍,直到現在,長江流域的揚子鱷,還被一些人稱之為豬婆龍。

2. 早期龍紋陶器

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蒜頭瓶上有長者魚文的龍形圖案,

頭呈方形,巨腮,無角,有鱗,被認為是螭龍,距今6100年-6800年。

浙江樓家橋遺址發現的陶盆上有龍的刻畫圖案,龍的龍角清晰可見,距6000多年。

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中的陶龍紋很多都是桃型頭,一頭雙身或者一身雙頭。

二里頭龍紋陶器

這一類的龍形象,很可能是由魚或者蛇演變而來,畢竟蛇在古代社會是致死率比較高的動物,被咬了基本無藥可醫,在敬畏和恐懼之下,會把蛇當成圖騰來景仰。

而不論是中國還是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在古代神話傳說中也曾常常出現人首蛇身的神的形象,以至於在毒蛇眾多的東南亞、南亞,人們直接將蛇當做神來崇拜。

3. 龍形玉器

在紅山文化的各種遺址中,常見一種“玉豬龍”又名玉獸玦。吻部平齊,肥首大耳,C狀蜷縮。這種形象常常被認為是豬(或熊)的形態,一說是因為當時豬的養殖馴化已經到達了相當的程度,成為肉食的主要來源之一。

另一說是崇尚野豬(或熊)的力量,而產生的動物崇拜。直到如今,在東北地區還流傳著

“一豬二虎三熊”

的說法,相比山林裡的老虎狗熊,野豬對人的傷亡要大得多。

玉豬龍

而這種蜷曲的玉器形態,很可能是源於生殖崇拜中的胚胎崇拜。要知道,不論是古代社會還是現在,生兒育女都是一等一的大事,尤其是母系社會,誰生的兒子多,誰就擁有絕對武力,在生存和征戰中都有著更大的優勢。

而不論是人類、豬胚胎或是雞鴨等禽類的胚胎,都是C狀蜷曲的。聯絡到中國古代墓葬裡的“屈肢葬”,形似雙手環膝而坐的獨特墓葬狀態,可見當時的人們對處在胚胎髮育期的新生命有著相當的敬畏之情,以至於離世之後姿態也要和在母親肚子裡的姿勢相一致。

所以這種C字型玉豬龍,很可能就是模仿胚胎而製成的玉器。以至於不斷和其他形象融合進化,演進成為如今的龍形態。

二、先秦時代(龍形象形成)

1.殷商青銅龍紋

殷商時期的青銅器鑄造十分發達前期青銅紋路較為簡單質樸,龍紋也是大量出現。此時的龍紋較於原始的龍形象已經有了一些改變,有一對足的,有兩對足的,最重要的是,商朝的龍紋出現了角“瓶狀角 ”。要知道,角在自然界一些動物身上,是雄性的象徵,是力量的體現。

並且,殷商時期的龍已不再是單一的平面形象,利用線刻、鏤空、浮雕等表現手法,商代的龍形象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立體動作。例如

商代晚期的父丁卣的雙頭龍紋是扭頭回望的構圖,婦好墓最終的螭龍紋銅鏡也是龍回頭形象。這一時期的龍紋形象,和商人巫術文化盛行呼應,多古樸獰厲之美。

婦好墓蟠龍盤

2. 周文化時期的龍

相比於殷商重鬼神祭祀之事,周朝敬天保民思想則把目光聚焦到了人上。龍的形象也就更加的祥瑞,在審美上的改變就是更多地強調線條之美,依從美學規律,從而出現了向藝術化、圖案化發展的趨向,漸漸拋卻殷商那令人生懼的鬼神形象。

戰國勾龍紋玉佩

這一時期的龍身體開始

變得修長,龍紋亦多帶鳳形 ,其角多仿鳳冠,頸部多彎上揚,頭部多見回顧式,龍口不再大張而改作平張,上下唇常有捲曲,尾部亦多旋卷。

這種龍紋在奇瑰中增添了嫵媚,卻失去了商人那種懾人的風采,變得更加生動明快。

三、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繼承戰國的昇仙思想,同樣受五行、陰陽學說的影響,對尋仙問藥,長生不老之事十分痴迷。這一時期,人與神的距離進一步縮短,人甚至可以得道昇仙,而龍作為昇仙的“交通工具”,也更多的出現在了普羅大眾的眼中。

四神雲氣圖

河南永城芒碭山的梁孝王漢墓中,《四神雲氣圖》的飛龍

體態矯健,逶迤磅礴;青龍之足,酷似人腳; 尾部與軀體渾然一體,線條十分流暢,就有相當的審美價值。

這一時期,龍的形象已比較完善,並趨於成熟,一般都是四足、有爪,有鱗甲、長角,口部有須。大部分龍形大同小異,這時期的龍紋具有質樸、雄渾的藝術特徵。

四、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代

1..魏晉南北朝

由於秦漢時期龍的形象已經基本定型,所以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龍的形象斌能夠無太大變化,只是龍紋應用更加廣泛,建築、家用器物上的龍紋變得多了起來。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佛教興盛,作為昇仙途徑的龍和佛教開始聯絡起來,開始注入了很多宗教色彩。

白光龍虎鏡

2.隋唐

唐代十分的繁榮開放,由於唐人崇尚豐腴之美,這種審美龍身上也得以體現,雖然線條飄逸的龍形象仍然存在,

但還是出現了不少頭部較寬,體態豐腴的龍形象

。此外,由於唐王朝文化思想開放,眾多國家紛紛趕來長安,受各種外國文化影響,出現了一種奇特的魚龍變紋,巨口,利齒,長鼻。但流行不廣,對傳統的龍形象影響不大。

五、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繪畫藝術得到了長足發展,受理學影響,宋人對前代的各種龍形象做了總結歸納,並提出了完整的畫龍規範

(鹿角、駝頭、鬼眼、蛇頸、唇腹、魚鱗、鷹爪、虎掌、牛耳)。

元青花龍紋扁壺

宋元時期除了對龍本身的描繪,也更加突出

龍所處環境對龍的襯托作用(雲水魚龍)。這個時期的龍形象開始被納入藝術軌道

。逐漸與神仙之說相脫節,更多的出現在了金銀、青銅玉石陶器之上。

六、明清時期

這一時期的龍更加

突出中央集權的皇權色彩

(朱元璋想要皇權壟斷龍形象,但是失敗了),但為了區分各個階層的龍,龍爪的數量開始代表了不同的身份,

“五爪為龍,四爪為蟒”(也有五爪為龍,四爪為蛟,三爪為蟒的說法)。

為符合統治者的威嚴氣質,畫師模仿正面人像的手法,首先創造了正面龍紋。

雙目與觀眾對視,張口作怒吼狀;突出了莊嚴與威懾力。形態略顯呆滯,凝重蒼老,張牙舞爪,虛張聲勢

,大有回到殷商巫蠱時代的意思。

清代的龍更是為了突出祥瑞,把龍鼻子畫成玉如意的樣子,還偏愛地包天的龍頭,下顎長於上顎。

清代乾隆黃地琺琅彩雲龍紋五龍盤

並且,由於海關開放,東西交換日益頻繁,琺琅彩技術傳入中國。瓷器色彩一改之前的素雅,變得色彩明麗,而瓷器上龍的色彩也隨之豐富。

結語

總之,龍在遠古是有其現實原型的,只是後來氣候變化而漸漸消失在人們視野中。最初只是對未知自然的圖騰崇拜,後人根據需求不斷對這個圖騰加上越來越多的時代烙印,才形成了今天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