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徐悲鴻《奴隸與獅》成史上最高估價亞洲藝術品

“致廣大,盡精微”是徐悲鴻的藝術理想,也是其進行藝術創作的行為準則,一生矢志改良中國畫,意圖建立“新藝術”以“復興中國藝術”。儘管後人評述見仁見智,但先生一腔愛國熱忱和以藝術改造社會的初心日月共鑑。其學術思想對中國藝術教育發揮的重要作用及深遠影響。

《奴隸與獅》畫稿 47。5x63cm 1924年

1924年,以古羅馬傳說和伊索寓言中的“奴隸與獅”為題材,創作了《奴隸與獅》,這是他第一次主題美術創作,尺幅123。3 x 152。8釐米,這在當時已屬於超大尺幅。

《奴隸與獅》 油畫

徐悲鴻選擇的場景不是故事中的競獸場,而是在山洞中,威猛的獅子和一無所有的奴隸洞中相遇一剎那。作品中,獅子受傷求助,眼神卻充滿威嚴和自尊,象徵著正義、力量與友善;而奴隸無懼而博愛,表現出理性的光輝,成為民族形象的象徵。

佳士得香港藝廊工作人員介紹畫作

在徐悲鴻筆下,原寓言中的“知恩圖報”思想,上升為悲天憫人的關懷精神,進而審思人性與博愛的人文主義精神,以及自救民族於危亡的愛國主義精神。

2006年,《奴隸與獅》曾拍出5388萬港元,已經創出當時中國油畫的最高拍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