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季札:別人為王位兄弟反目成仇,他卻拱手讓給哥哥,跑到郊外種地

談起春秋時期的君子,絕對避不開季札的名字。

季札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個兒子,按理說王位怎麼也不會落在他的頭上。但是季札從小的表現實在太過亮眼,不僅在學識上遠超同時代的年輕人,品德上也是恭簡良順,讓壽夢欣賞得不行。

圖 | 季札

壽夢對季札的欣賞並沒有引起其他三個兒子的嫉妒,這側面烘托出季札究竟有多招人喜歡,

歷史上多少兄弟因為一個王位同室操戈,禍起蕭牆,聖明如唐太宗都沒逃過這個定律。

可是季札憑著自己的人格魅力,就這麼征服了哥哥們,讓他們連爭奪的心思都升不起來。

最令後人津津樂道的是,在這樣萬眾一心的背景下,

季札居然拒絕了吳國的王位。這種拒絕完全不同於曹丕的三讓三辭,而是真的跑到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野外,包了片地,過上了二畝地一頭牛的日子。

他的長兄諸樊找都找不到他,無奈之下只好自己做了吳王。

其實拋卻長幼有序的禮法,季札的拒絕是經過慎重考慮的最優選擇:

1。外因來講,吳國一直受到強鄰威脅

吳國的西面就是楚國,地盤相鄰,摩擦自然少不了。壽夢還在位的時候,楚國就曾侵略過吳國,甚至打到了今天安徽和江蘇交界的位置。諸樊在位的時候,對楚國組織過反攻,結果又被楚國大敗。

十六年,楚共王伐吳,至衡山。

圖 | 吳楚勢力範圍

這種情況下,吳王這個位置就是一塊燙手山芋,時刻要提防著鄰居的冒犯,終日提心吊膽的。季札又沒有昏君的天賦,上位之後肯定天天夙興夜寐,沒準還會愁出個英年早逝的結局。

2。內因來看,季札性格與君王不匹配

季札如果真的是天降猛男,像勾踐那樣,臥薪嚐膽帶著吳國逆風飛翔,那繼位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但季札偏偏是個君子,喜歡的是讀書搞音樂,和平年代或許還能做個守成之君,戰爭年代就顯得有些弱勢了。

季札很深刻地剖析了自己性格的優缺點,清楚只靠禮樂做不到保境安民,為了國家的安危和自己的未來,他選擇了放棄繼承人的身份。

圖 | 季札雕塑

我們要佩服季札的果斷和灑脫,他明白權力是一把雙刃劍,欲戴王冠,必受其重,然後頭也不回地隱居起來,任吳人喊破喉嚨也不動搖。

誰知道季札的長兄和父王一樣,認準了季札會是個賢君。眼看讓他繼位無望,臨死前把王位傳給了二弟餘祭,盼著就這樣兄終弟及一直傳給季札。

季札為了避嫌,直接找了個機會訪問魯國,當起了國家的外交大使。在外交崗位上,季札的天賦得到了最大的開發。

從魯國離開後,他直接奔往了齊國。當時的齊國處在權臣公孫灶、公孫蠆的掌握中,齊景公都只能屈服於二人的勢力。

圖 | 春秋時期各國勢力範圍

季札並沒有像其他使者那樣,下大功夫向公孫灶、公孫蠆示好。

他敏銳地察覺到齊景公絕非池中物,不久之後肯定可以重握大權。於是,他聯絡了齊景公非常欣賞的大臣晏嬰,勸說他率先表達自己的忠心,將權力和封地都交還給君王。

說晏平仲曰:“子速納邑與政。無邑無政,乃免於難。齊國之政將有所歸;未得所歸,難未息也。”故晏子因陳桓子以納政與邑,是以免於欒高之難。

季札還和晏嬰解釋到,未來齊國肯定會有一場大變,只有這樣才能獲得齊景公的信任,防止到時候被波及。

不出季札所料,公孫灶、公孫蠆的兒子欒施、高強,果然發動了政變,妄圖劫持齊景公。他們沒想到的是,齊景公早就獲悉了他們的陰謀,提前發難重新掌握了軍政大權。

因為季札的提醒,晏嬰的地位絲毫沒有受到影響,齊、吳兩國的關係自然也得到了鞏固。

外交上的成功,讓吳國人對季札愈發地尊敬起來。季札的三哥餘眜在臨死前,又想把王位傳給他,季札為了斷了哥哥的這個念頭,又一次的逃離吳國,周遊列國去了。

圖 | 季札觀樂

這次季札離開得更為徹底,直到侄兒闔閭穩定了政權以後,才歸國述職。

歷史上為了上位兄弟反目的人比比皆是,像季札這樣眼也不眨拱手相讓的人卻鳳毛麟角。

孔子曾這樣評價季札

“太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司馬遷也是盛讚季札道

:“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嗚呼,又何其閎覽博物君子也!”

除卻人格上的偉大外,季札對自己的清晰認知,對時局的精確把控,更值得今天的人學習研討。

喜歡文章的朋友,歡迎點贊、關注和分享,您的每份支援都會成為我創作的動力!同時也歡迎大家在文章下評論,祝願各位讀者身體健康,工作順利!